第十八章 陳家祠
祠堂與書院相結合的典型建築
封建時代的社會風氣,所謂敦孝悌,重人倫,慎終追遠,於是建祠堂,供奉祖
先的牌位,虔誠地祭祀;同時,人們重科舉,金榜題名才可以做大官,出人頭地,
光宗耀祖,所謂“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
於是建書院,以培養族中子弟。過去廣州城中有不少祠堂,現在幾乎沒有了;書院
亦有不少,現在也已大部分消失,幸存小馬站、大馬站書院群,則早已被弄得麵目
全非,基本上隻剩下了門額,如再不加保護,大概也要不久於人世。不過這些祠堂、
書院,大多規模不大,甚者隻一間房子。封建時代廣州規模最為宏大的書院、祠堂,
不在城中,而在西關,位於今廣州市中山七路高基恩龍裏,那就是陳家祠,亦即陳
氏書院,它雖然沒有入選過新舊羊城八景,卻在1996年入選了廣州十大旅遊美
景,且位居榜首,比鎮海樓還要神氣。
鎮海樓有鎮海樓的輝煌,陳家祠有陳家祠的光采。它是廣東現存祠宇中規模最
大,保存得最完整,建造得最宏偉,裝飾得最精美的一個藝術建築群。原為廣東全
省陳氏的合族祠堂,因供奉廣東陳姓曆代祖宗牌位而得名。由歸國華僑陳瑞南、陳
照南和當年廣州慈善界陳香鄰等倡議發起,由廣東七十二縣陳姓人士合資興建;當
年建造的目的,既是為供奉祖先,發揚祖先遺教遺德;也是為了更好地培養陳姓子
弟,便於廣東陳氏本族各縣讀書人來省城應考科舉,供他們入考前的備讀和考後的
等榜之用。陳氏為廣東望族,人口甚眾,俗有“廣東陳,天下李”之稱,即說廣東
陳姓最多。於是一經知名人士倡議,全省各房陳姓,紛紛響應,各埠華僑亦彙款支
援,以致形成了一股興建祠堂以光宗耀祖的熱潮。營造祠堂來增強宗族的凝聚力,
作為自己宗族的象征和精神支柱。於是在今址購地興建。因接受本族各地讀書人來
廣州應科舉考試時居住攻讀待試和待放榜,其建築形式又是祠堂和書院相結合,故
又稱“陳氏書院”。門前匾額即題這四字。清末《續修南海縣誌》說浮丘山在其右,
這沒錯;但今有書籍認為此祠就在浮丘丹井之側,似不確。上文說過,浮丘石在今
將軍裏、李家園一帶,那裏距今陳家祠達六七百米之遙,兩地之間且有民居,並非
在其側。
全祠建築坐北向南,總占地麵積近1.5萬平方米。大門前有開闊的坪地。 坪
地以南現在是一大片草坪,以前這裏是工廠,大門前隻是一條窄窄的走道,現在寬
闊多了。坪地以北,在縱橫三進三開間的廣闊空間上建有九廳六院,建築麵積80
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呈正四方形,寬和深均為80米,麵積6400平方米,
為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體以“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布設。整組建築以正門以北的
中路為主線,以最高的聚賢堂為中心,由南往北依次是首進大廳、中進聚賢堂、後
進神廳,其東西兩邊各有一個廳堂,廳堂外是廂房,東西各五間,把廳堂圍合在內。
其建築均為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每座單體建築之間以青雲巷相隔,
由六院、八廊穿插相連。整個建築群布局嚴謹對稱,結構精煉,顯得庭園寬敞,高
曠闊大;廳堂巍峨雄偉,氣宇軒昂。為廣東民間宗祠與書院相結合的典型建築。門
前坪地和東院、西院、後院環繞四周,與內部的庭院相應,從而又表現出中國建築
與園林相結合的特色。
百年滄桑
陳家祠年代並不久遠。清光緒十四年(1888)開始籌建,建造於光緒十六
至二十年(1890-1894),耗資百多萬兩白銀。由當時著名的土木工程師
黎巨村設計,據其回憶:“陳家祠是在原茨菇塘上,每根柱子下打了十六條二丈四
尺長的木樁(當然土質好會打短一些)。”建成後十一年(1905)科舉製度廢
除了,本祠就改辦陳氏實業學堂。民國後,陳濟棠主粵時曾一度作廣東體育專科學
校和文範學校。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為私立“聚賢中學”,陳濟棠為校董
事長。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後,書院由陳氏後人捐獻給國家。以前每逢農曆正
月初十日,舉行慶燈大會;二月初四和八月初四,要分別舉行春秋祭禮,大開中門,
鳴炮奏樂,跪叩獻牲,朗讀祭文,儀式相當隆重,全程約一小時。陳濟棠主粵時對
此頗為重視,不止一次充當主祭人。日寇占領廣州時,偽省長亦主持過祭禮。解放
後廢除了這一儀式。
1950-1957年間,陳家祠為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1957年定為廣
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曾進行大規模維修複原。1959年辟為廣東民間
工藝館。搜集、保存、收藏、研究、宣傳和展覽廣東曆代各類民間工藝品,使建築
裝飾與工藝品共冶一爐。1962年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革中,陳家祠裏的陳氏祖先牌位被焚毀,後院、東院等處被工廠用作廠房,
其建築構件、園林被毀,幸好部分對聯、木匾、屏門等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1981年再經全麵修葺,修複了祠內成千上萬個泥塑人像(由佛山名匠布輝和花
縣老藝人邵波修複),複原了門前梁架木雕和二進檔中屏門木雕(由潮州名工陳舜
羌複原)。1983年複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1997年年底把被占地方收回。當年12月31日《廣州日報》這樣報道:
“麵積3800平方米,文革期間被‘割讓’的陳氏書院東院、後院,昨天正式交
回陳氏書院管理。至此,這一長達30年之久的曆史問題終於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今日陳家祠
陳家祠現在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門票上是這樣寫的。參觀券十元。沿
著鋪得整齊的麻石路來到祠前,看左側是一片坪地,綠草如茵,鮮花盛放。看右側,
陳家祠首進三座廳堂東西一字排開,通麵寬20.7米,大門居正中, 其東側有“
德表門”、“蔚穎門”,其西側是“慶基門”、“昌媯門”,門內其實就是分隔各
單位建築的四條青雲巷。大門上高懸“陳氏書院”橫額,正楷,紅底黑字,氣勢雄
渾,乃曾經多位名家手筆,複經眾議才選定的。匾下是一對黑漆大木門,高5. 6
8米,寬1.98米,厚0.14米,予人異常厚重之感。正麵各用勾線重彩技法描
繪門神像,高達4米,一身中國古代武將裝束,非常矚目,增添了書院莊嚴肅穆的
氣氛。不過這兩個門神究竟畫的是誰,卻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由於明清
以後,很多人物都成了門神,又加民間藝人在繪畫中不斷創新,即使所繪門神同一,
畫出來卻仍是千差萬別,以致如此。
兩扇大門上均裝有銅鑄獅頭門鈕,直徑達55厘米,蓮瓣邊飾,纏枝牡丹紋樣,
每個重達百斤;造型是齧牙咧嘴,豎眉突眼,十分凶狠的模樣,如此巨大而精細的
銅鋪首,在廣東民間實為僅有。
看大門前麵的梁架上,有八塊木雕,上麵精刻了“銅雀台”、“王母祝壽”、
“越王勾踐會盟”等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人物神采生動,極富情趣。尤其是曹操
大宴銅雀台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台上觀看校場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麵,突出刻畫
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後為了錦袍而爭奪得難分難解的情景,生動傳神。
看大門下兩邊牆腳,刻鑿出各款花草,姿態紛呈。水磨青磚壁上雕有唐詩及古
代漁、樵、耕、讀生活故事,十分精妙。抬頭看祠頂上,飾有灰塑獅子,造型古樸
而有趣,臨空外望,神態逼真。
再看門前兩側分立一對鼓石,基座雕有日神、月神、八仙像以及雀、鹿、蜂、
猴等,意為“爵祿封侯”;左邊牆腳下雕有“麒麟玉書”和“三陽啟泰”,前者說
的是孔子生而麒麟現世的故事,後者表示的是冬去春來,吉亨之象。石鼓直徑為0.
75米,連座高1.55米;跟石獅一樣,在封建社會表現門第之高貴。
石鼓兩邊有石砌包台。包台前不遠各置一隻形態生動而威武的大石獅,以三彎
線條表現出笑咪咪的神態,咧開大嘴迎客,口中含一個可轉動的石球,光滑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