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鎮海樓(1 / 3)

第十七章 鎮海樓

古樓傳說

上麵講述了廣州多座著名宗教建築:寬廣的殿堂與高聳的塔,其中沒有名樓。

廣州最著名的古樓不在寺廟裏,而是在越秀山之小蟠龍崗上,那就是鎮海樓。這是

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是廣州城的標誌物之一。

因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老廣州便多用此稱。

關於鎮海樓之修建,說來是六百多年前的事,乃廣州曆史上一段有趣的掌故。

話說明洪武十三年(1380),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將宋三城合而為一,

並辟東北山麓,開拓城北八百餘丈,城牆跨到了越秀山上,同時建此樓於城牆之最

高處。“凡五層,高八丈,闊九丈五尺。”(一丈合三米三三強)樓極雄偉,為時

人及後世稱頌。

為什麼會修建這麼座大樓呢?其中原因,曆來有多種說法:

一,因為當年粵地瀕海,歲多邊患,建此樓以加強城防守備,作軍事了望之用;

亦為“雄鎮海疆”,故名鎮海樓。因而今人有認為此樓是廣州現存最早的城防建築。

二,不為城防,而隻為壯會城(廣州城)之勢。所謂“壯三城之觀瞻”。

三,“嶺南瀕海都會,且近水涯,宜鎮以土,遂建此樓。”(《粵東詩海》引

黃河《葵村集詩序》)。這就不是城防建築,而是風水樓。

四,為鎮壓廣州此地的“王氣”。清《楚庭裨珠錄》記為:“以越山氣王,建

樓鎮之。”清初屈大均著《廣東新語》說得最是詳細而明白:“以壓紫雲黃氣之異

者也。”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廣州背山麵海,形勢雄大,有偏霸之象。”──

從南越國、南漢至南明,廣州曾是三朝十帝之都,隻是屈大均沒有寫出來,其意卻

是十分明白──而這鎮海樓“巍然五重,下視朝台,高臨雁翅,實可以壯三城之觀

瞻而奠五嶺之堂奧者也。”相傳永嘉侯建造此樓後,鎮守粵中的封疆大吏中再沒有

心懷異誌的亂臣賊子。這樓是用來鎮壓這類邪氣的。

以上諸說均有道理,也可能就是這諸種理由之綜合,促使朱亮祖建造此樓。而

“鎮王氣”之說,又衍化出下麵一個神奇的傳說:

話說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得了天下,派朱亮祖領兵打下廣州城,並封他做永嘉侯,

鎮守南疆。

朱亮祖這人很信風水,心想當今皇上小時候隻是個放牛的,無路可走時還去寺

廟當過小和尚,經常餓肚皮,現在卻成了天子,一定是他的風水好。於是朱亮祖就

經常帶著風水佬在廣州四處尋找風水寶地。一天,他來到越秀山上──上文說過了,

當時的越秀山是林壑幽深,古木參天,不是今天這樣子──隻見小蟠龍崗一帶環山

麵水,氣勢雄偉,又聽了風水先生的一輪吹噓,便決定把自己的府第建在那兒。當

晚高興得多喝了兩杯,發覺自己正站在新府第前眺望大海──南麵就是寬闊的珠江,

粵人稱為珠海。突然,隻見海中飛出一條青龍來。張牙舞爪,尾卷殘雲,鼻孔裏噴

出的水柱直衝蒼昊,緊接著便是晴天霹靂,電閃雷鳴。

這把個殺人如麻的朱亮祖也嚇了一大跳,正想轉頭入屋,卻見白雲繚繞的越秀

山上衝出一條赤龍來,鼻嘴噴火,那火柱比青龍噴出的水柱還要高。也是張牙舞爪,

撲向青龍。雙方立即展開一場惡鬥,隻見巨浪衝天而起,火海漫天蓋地,最後青龍

力氣不支,逃回海底去了。

朱亮祖猛然驚醒──他老婆推門進來,把他驚醒了,才知是南柯一夢。回味夢

中情景,不知主何凶吉,忙叫幕僚進來占夢。結果不得要領。他的那幫謀士,這個

說越秀山上出赤龍,主羊城要出能人了,大吉;那個說兩龍相鬥,主天下禍亂,大

凶;還有的說,二龍相爭,火勝水敗,主天下大旱,有災害。搞到朱亮祖不知聽誰

的好。沒兩天,這事就傳了出去,廣州老百姓聽了,隨即全城人心惶惶。這下子朱

亮祖也驚慌起來,急忙修本,星夜派人進京啟奏洪武皇帝,請主上定奪。

朱元璋看了奏章,也心中不安,就傳國師劉伯溫進殿一決疑難。劉伯溫問明情

況,明白這不過是永嘉侯自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已,而且這夢要怎麼斷都行,心

想現在還是安定民心要緊,便對洪武皇帝說,這是個吉兆,赤色火龍主皇上聖明;

青色妖龍乃海上盜賊──當時海盜猖獗,海疆不寧──盜賊潛逃,主大明天下興旺

強盛,固若金湯。可令永嘉侯建一四方塔樓鎮住海妖,便可保大明江山永固了。

朱元璋聽說是吉兆,也很高興,但靜下心來一想,這越秀山上飛出龍來,打贏

的還是條噴火的赤龍,這總叫人不放心:莫非那裏有“龍穴”不成?做皇帝的,誰

不擔心天下又生條龍出來?於是下令朱亮祖在觀音山上風水最好的地方修一座鎮海

塔樓,目的就是要封住“龍穴”。朱亮祖不敢有違聖旨,就在自己打算建府第的地

方建了這座鎮海樓了。

這是一個曾在舊廣州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

有關建樓“鎮王氣”還有另一個傳說,而且與今越秀山過去為何得名“觀音山”

相關──過去老廣州多稱越秀山為觀音山的。相傳某日,明太祖朱元璋與道人鐵冠

子登上南京鍾山,鐵冠子忽然指著東南方對朱元璋說,廣東海麵籠罩著青蒼蒼的一

股“王氣”,似有異人要出世了,得立刻在廣州建造一座鎮海樓壓住,否則日後必

成大明的禍患。朱元璋於是派遣大臣到廣州,在白雲山脈中之所謂“龍頭”處(即

今鎮海樓所在山崗)修建了一座五層的塔樓,並在第五層樓上安放了一個羅刹像,

以鎮壓南越之“王氣”。羅刹是佛經中惡鬼的通稱。唐朝慧琳《一切經音義》說:

“羅刹,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相傳羅刹可以

變成不同形相:或男或女,或魚蟲或鳥獸。羅刹男黑身朱發綠眼,羅刹女能變為美

麗婦人,魅惑食人。這當然都是迷信。而當年鎮海樓上所供的是個女羅刹。州人遊

山登樓,看到樓上有像如觀音,也沒加考究,便以為觀音菩薩在此,於是稱此山為

觀音山。

這個說法流傳並不廣,不及上述的民間故事;而關於觀音山的得名,另一個更

為後人所接受的說法則是: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都指揮花英在越王台故

址處建造了一座觀音閣(其具體位置約在今中山紀念碑下之“佛山”石牌坊處),

“郡人歲時多遊屐焉。”(《白雲粵秀二山合誌》)因閣而稱山,越秀山便被叫成

觀音山。此外還有其他說法,但有一點沒有異議,那就是因人們以為山上有觀音菩

薩而稱“觀音山”名。

說回上引民間傳說故事,這還涉及到樓名的問題。今人根據留傳下來的文獻,

提出兩種說法,一說樓初建成,本名五層樓,後樓毀,到明嘉靖年間重修後,張嶽

題匾“鎮海樓”,才得鎮海樓名。另一說與民間故事一致,認為此樓本名鎮海樓,

五層樓隻是俗稱。若根據上麵列出的建樓原因來推論,應以後一說為是;試想如果

僅隻以其樓層多少來命名,那未免太通俗、太一般化,也太沒文采了,更與曆代文

士對此樓的描述(詳見下文)相悖。耗巨資建成這麼個雄偉城樓後隻掛個“五層樓”

的匾,(豈不是建成六層就名“六層樓”,建成七層就名“七層樓”?)那多殺風

景!但以筆者的愚見,此樓的本名極可能叫“望海樓”──盡管這名字後來漸被人

遺忘,現在更已不大為人所知了──而鎮海樓與五層樓之名是後來才有的。主要論

據是:以上兩種說法所參考的文獻幾乎全是清代人的著作,而在明天順五年(14

61)修成的《大明一統誌》第七十九卷《廣東布政司?廣州府》裏就隻記有“望

海樓”一條目,全文是:“望海樓,在府城上北,本朝洪武初建,複簷五層,高八

丈餘。”(明萬曆本《廣東通誌》記“樓高八丈多”,大概從此而來)這分明說的

是鎮海樓了,卻隻字沒有提鎮海樓名,亦沒有提五層樓名。

現在我們無法肯定當時有沒有“鎮海樓”或“五層樓”的別名,但可以肯定的

是,“望海樓”才是當時官府所認可的此樓的正式名字;如果樓上掛匾的話,大概

也是這三個字。因為《大明一統誌》是受皇帝詔命纂修的,依據的材料主要是官修

的《大明誌書》(1370年修成,十年後五層樓才修建)、《大明清類天文分野

書》(1384年修成,當時五層樓建成才三兩年)、《寰宇通衢書》(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