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鎮海樓(3 / 3)

阮元《廣東通誌》)而當時樓外的景觀則是“蒲澗白雲,赤花黃木,繚繞左右;虎

頭十字以外,澄波萬頃,在指顧間。實五嶺以南第一樓也。”(《白雲粵秀二山合

誌》引清乾隆年間修《南海縣誌》)從這諸種文獻,可見清人對此樓的推崇備至了。

鎮海樓真正發揮城防作用大概是在清鹹豐四年(1854),是年紅巾軍圍攻

廣州城,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與廣東將軍穆恩特就在鎮海樓上調兵遣將跟起義軍

對抗。後來葉名琛在鹹豐七年被英法聯軍俘虜,囚死於印度加爾各答,賦詩有“鎮

海樓頭百尺寒,將星翻作客星單”句。又鴉片戰爭一役,英軍炮轟羊城,五層樓被

炸去了一角。

幾十年後,中法戰爭爆發,兵部尚書彭玉麟在清光緒十年(1884)來到廣

東督師抗敵,其指揮部就設在鎮海樓上。彭能詩善畫,獨愛梅花,在鎮海樓之第三

層供梅花賞玩。一日,憑欄遠眺,看此樓“五百年風雨尚在,萬千種勝跡盡收”,

心中大為感慨,揮筆寫下一副楹聯:

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注:當時並無現代標點。聯中“霄”字有寫成“星”字或“天”字的,“使”

字有寫成“隻”字的,略有異文。上為今掛於五層樓聯字,亦無標點。)

此聯對仗工整,聲調鏗鏘,寄懷滄桑,情感濃鬱,贏得後人廣泛稱賞。另有一

說,此聯實為彭之幕僚李棣華所撰。不管是誰寫的,聯語所抒發的肯定是彭玉麟之

心境:“問誰摘鬥摩霄”、“使我倚欄看劍”都自然是將軍,而不是幕僚。原聯為

岑春萱(1903.4.-1906.9.任兩廣總督)所書刻,已不存;民國初年,

書法名家葉恭綽又榜書此聯,懸於樓上;名聯名書,被譽為“雙絕”,可惜後來毀

於文革。今人所見之聯,乃五十年代由當代書法名家吳子複所重寫刊刻,為隸體,

功力深厚而洋溢一種清新雅健、稚拙純真的韻味。

數百年來,騷人墨客登五層樓讚詠抒懷者極多,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篇章,

上麵錄載的隻是一小部分。今還有清代黎簡、李調元、丘逢甲等名家詠五層樓的詩

作傳世。而詠鎮海樓聯,除上麵列出的外,著名的還有下麵兩副:

歲登大有,人樂春台,覽勝直窮千裏目;

海不揚波,山皆獻瑞,籌邊時上五層樓。

──清乾隆東閣大學士、工部尚書陳弘謀

五嶺南來,珠海最宜明月夜;

層樓晚望,白雲仍是漢時秋。──民國元勳胡漢民

可謂佳作。

再說中法戰爭後二十餘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覆亡,民國建立,軍閥龍濟光

隨後盤踞廣東,在鎮海樓附近設置炮位,派出軍隊巡邏,劃該處一帶為禁區,一代

名樓與民隔絕。此後八九年間,廣東常有兵爭,鎮海樓竟成了“馬槽軍灶”,以至

最後隻剩下四壁與樓基,可謂斷壁頹垣了。1928年林雲陔任廣州市長時,市工

務局重建鎮海樓,為第五次重建。從當年五月動工至十二月峻工。按舊基壘築,把

原來樓內的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並在正立麵加建欄幹;磚石砌築之外牆則

基本上是明代時的舊物。整座建築漆成絳紅色,坐北朝南,成一座巍巍巨構,也就

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模樣。同年,詩人黃節撰書《重修鎮海樓記》記述了鎮海

樓曆史沿革,並在十二月勒石銘碑,文中有雲:“當樓未修也,赭壁青煙塊然,附

郭殘城壞堞,出沒其下。及其成也,塗飾丹蠖,掃除煩穢,盤馬紆道,幹雲而上。

大海奔流,五山南來,以臨北戶;形勝在目,浩淼無際。夫昔日之樓也,不改者山

海也。”

鎮海樓重建後,辟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並於1929年2月1日開館。

為中國較早成立的博物館之一。1946年,全樓進行了一次大修葺。到1949

年博物館關閉時,館內藏品已近蕩然。1950年,辟作“廣州人民博物館”。1

952年,鎮海樓又進行了一次大修葺。1955年改稱“廣州博物館”,至今。

1963年3月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8月重新核定公布。19

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鎮海樓

今日鎮海樓,是廣州市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頂層正麵高懸“鎮海樓”木匾一

塊,紅底黑字;兩旁掛吳子複所書木刻聯,黑底金字。均隸書。

樓前東西對峙著一對雌雄石獅,這是廣州現存明代最大的紅砂岩石雕獅子,乃

民國初年拆城築馬路時從雙門底(位於今北京路粵秀書院街附近,雙門是宋代古樓,

清代時改稱拱北樓)移來的,其造型及大小相若,身長1.87米,高2.24米,

下連長方形座,座長2.03米,寬0.88米,高0.26米; 座外加砌一匝紅砂

石矮基相繞。雌獅在西,左前足踏球,右前足微提起撫著小獅。雄獅在東,右前足

提起踩一繡球,左前足直支於地。雕飾簡樸古拙。可惜其石質粗鬆,風化得厲害,

已有多處成塊狀剝離,出現裂縫處處。幸而整個體形仍保存舊貌。今更外加紅色鐵

欄保護,以防人為的損壞。

樓前東側豎1928年《重修鎮海樓記》碑刻,碑高2.5米,寬1.04米。

文見上。西側豎明嘉靖丁未年(1547)十一月立的《鎮海樓記》碑,乃黑色端

石,高2.43米,寬1.34米。石質本堅硬細膩,通篇字體端正,但亦風化得厲

害,碑文不易讀了,幸好清同治《番禺縣誌?金石略四》與清宣統《續修南海縣誌

?金石略一》均載有碑文。這是現存最早記載鎮海樓的碑記,敘述嘉靖二十四年提

督尚書蔡經倡議重建鎮海樓,蔡去任後由總督侍郎張嶽繼續主持完成重建工程的經

過。

此碑之南是一長列的碑廊,修建於解放後,陳列曆代碑石,從周朝石鼓文(共

四塊,為清鹹豐三年廣州府學據宋刻本翻刻)、秦琅琊台石刻(清光緒壬寅年摹刻)

、晉貪泉碑(從石門移來,詳見下文“宋代羊城八景?石門返照”)直到清陳東塾

先生像碑,共二十多塊。甚有觀賞研究之價值。

碑廊以南,東西陳列十二門大小不一的古炮,一門鑄於明末,其他鑄於清朝,

都是舊式的前膛炮,即從前膛炮口裝入火藥和炮子塞實,將引線插入尾部火眼,再

點燃發射。這些鐵炮原安放在越秀山上,經曆過1841年和1856年抗擊英軍、

英法聯軍進犯廣州的戰鬥,是第一、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抗戰禦侮的遺物。

與鐵炮相對的東側空地,有一小塊草地,上有“三羊石雕”與“立馬太湖石”。

其東北側有展館。

再看鎮海樓本身,共五層,為樓閣式建築,呈長方形;因山為基,硬山頂。高

28米,通麵闊31米,通進深16米,樓內總麵積約一千平方米。正立麵為敞開

式,有八角石柱層層承托。基礎出圍牆以紅石圍築。第一、二層牆壁用紅砂岩條石

砌築,三層以上為磚牆。底層牆厚達3.9米,外牆逐層收減。每層建廊。 樓頂及

各層挑簷均為琉璃瓦蓋,兩側飾以石灣燒製的琉璃鼇魚。

全樓紅牆綠瓦,飛簷重疊五層,相映生輝,雄偉壯觀;莊嚴穩重,氣度恢宏。

不愧為“五嶺以南第一樓”、“嶺南第一勝景”(或稱“嶺南第一勝概”、“嶺南

第一勝覽”)。這種多層樓閣式建築,在我國已較為少見。由於其建築造型獨特,

鎮海樓的圖案被長期、廣泛地用作廣州的標誌,四海馳名。

今廣州博物館已成為收藏、研究廣州地區古代、近代文物資料,進行地方曆史

陳列展覽的專業性博物館,常年展出“廣州曆史陳列”以及廣州地區的考古發掘和

文物收集所得,史料翔實。通過這些文物,以及照片、史畫、模型、圖表等,展示

廣州城市二千多年來的曆史發展概貌。全館用地麵積4386平方米,陳列展覽用

房建築麵積2705平方米。館藏文物二萬餘件。

最後順便說兩點的是:一,從鎮海樓往南,經中山紀念堂、市府大樓、人民公

園(舊廣州衙門)直到珠江中的海珠石,是廣州傳統城市的中軸線,體現廣州依山

傍水的形象格局。二,今越秀公園內有鎮海路,東連小北路,西接解放北路,為橫

貫公園東西的幹道,便因在鎮海樓旁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