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始修,後中綴)、《寰宇通誌》(在《寰宇通衢書》的基礎上於1454年修成)
,在當時它是最具權威性的。如果以上數部官修地理誌書記的是“鎮海樓”或“五
層樓”之名,那《大明一統誌》應該不會隻列出“望海樓”一個名字來。至於以上
所記的民間故事,是隻能作民間故事來看待了。
為什麼叫“望海”呢?因為當時登此樓可清楚地看到珠江。
樓建於州城最高的地方──在廣州成為現代城市之前,它一直是最高的建築物,
所謂“樓冠全城”,建成後就成為人們登臨攬勝,遙賞珠海白雲景色的好去處;登
樓遠眺,不但全城在望,更見南麵珠江水波蕩漾,浩瀚接天,煞是壯觀,正如後人
所撰名聯:“急水與天爭入海,亂雲隨日共沉山。”請注意,明代初年的珠江跟現
在相比是大不一樣的,要寬闊得多了。其北岸大概是西起今蓬萊街、中經和平路、
一德路、泰康路,東至東華路一線;河南的江岸大約推進至塹口一帶,江麵寬闊達
六百餘米,大概為今天珠江的三倍以上,粵人稱為珠海;再加當年沒有現代工業的
汙染,空氣晴朗,可視度大,因而登樓得以“望海”。別說在明代時,就是到了十
九世紀後期,站在五層樓上,可以看到蓮花山上的蓮花塔,至於珠江南岸的琶洲塔、
赤崗塔,自然就更看得清楚了(見美國人威廉?C?亨特所著《舊中國雜記?九層
寶塔》,此書1885年初版)。而眺望珠江也正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鎮海層樓”
一景之所在。
六百年風雨
不過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鎮海樓並非明代所建的鎮海樓了。曆六百年風風雨雨,
這古樓是屢次毀圮又屢次重建的。
上文說過,樓是在明代初建成的。過了約200年,已甚殘破了。明成化年間
(1465-1487),當時的兩廣軍務提督韓雍重加修治(那時《大明一統誌》
修成不久,可證“望海樓”當為其本名),後來全樓竟被火焚毀了。嘉靖年間(1
522-1566),提督蔡經(一名張經)與侍郎張嶽重建鎮海樓,這是第一次
重建。當時人葉權(1522-1578)著有《賢博編》一書,書中有《遊嶺南
記》一文,可能是最早記述鎮海樓的文章,文中這樣描寫:“重簷疊檻,高逼霄漢,
梁棟榱拱,窗戶磴道,五層間寸寸悉鐵力木為之。木大者兩抱,人行其中,宏窨如
入洞室。閎敞壯麗,下瞰一城,萬山北接,大海南開,長江如帶,可謂偉觀。中州
欲構此樓,安得此美材為之哉!”可讓後人想象一下當年鎮海樓之雄姿。
同時代的嘉靖年進士,南園後五子之一李時行則有《宿五層樓》詩,把讀者引
進一個憑空禦風的境界,遨遊了霄漢之際的奇異幻境。詩曰:
危樓淩碧落,俯眺萬山秋。明月樽前過,銀河檻外流。
高歌振林木,清夢落滄洲。夜半聞笙鶴,翻疑霄漢遊。
明楊作國有《鎮海樓》詩二首碑刻原立於鎮海樓,現在沒有了,其二雲:
崇樓百尺據崇墉,放眼乾坤遠照衝。
俯瞰琉璃波萬頃,平臨翠黛岫千重。
上方燈火淩空漢,下界潮聲送晚鍾。
日暮天涯催客緒,鄉關何處白雲封。
寫出黃昏之際登樓遠眺所看到的景色,亦即清八景中“鎮海層樓”之景。到明
代後期,則有歐大任《鎮海樓》詩,寫深秋時登樓覽勝,天高氣爽之景,被後人譽
為“氣韻沉雄”。詩曰:
一望河山感慨中,蒼蒼平楚入長空。
石門北去通秦塞,肄水南來繞漢宮。
虛檻鬆聲沈暝壑,極天秋色送征鴻。
朔南盡是堯封地,愁聽樵蘇說霸功。
從以上詩文可以想見當年的鎮海樓是何等壯觀,不過幾十年後此樓又毀圮了。
明末崇禎十年(1637)任廣東布政使的薑一洪及知縣朱光熙再次重新修葺,這
是第二次重建。清代初年,清軍攻陷廣州城,鎮海樓再次毀於兵火,所謂“省垣兩
遭兵燹,鎮海樓為灰燼”(《南海百詠續編》)。清順治八年(1651),平南
王尚可喜聽了堪輿家(風水佬)的話,在原基上又重新修複鎮海樓,是為第三次重
建。當時因為樓近王宮,禁止州人登臨,並設官守衛;又在樓上放信鴿來傳遞軍事
信息,相傳從五層樓飛到清遠中宿峽,一天可往返幾次。後來兩廣總督李棲鳳增建
繚垣,樓上禮文武帝君,複為州人登臨覽勝之地。“詠觴茗麈,遂無虛日。”十分
熱鬧。
不過此樓隨後又毀了。清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吳三桂起兵反清,
“三藩之亂”爆發。鎮守廣東的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隨後響應,數年後投降。就在這
場“平藩煽亂”的過程中,鎮海樓再次“廢為平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廣東巡撫(相當於省長)李士楨“倡捐鼎建”,曆時三年才峻工,為第四次重
建。“計費巨萬,壯麗堅致”(《粵東詩海》),並勒石《重建鎮海樓碑記》傳世,
文中記載了當年的鎮海樓及其附設樓閣和四周的建築:樓“高七丈五尺,廣計九丈
五尺,袤計五丈七尺。樓巔文昌、關帝二神樓。東南二崗,地勢寬衍,建亭屋三楹,
奉呂祖像於中。舊製,樓之東西有亭,東曰‘駕鼇濯旭’,西曰‘控蜃搴霞’。今
於兩端各建一門,仍題舊名,以存前跡。又於樓之兩旁,築立圈門,東曰‘環山’,
西曰‘帶水’。繞樓而行,周遭相通,巍然奐然。”(後清光緒《駐粵八旗誌》記
為樓“高十餘丈”,誤。)今天的五層樓沒有當年的神樓、圈門了。又,當時屈大
均見三藩既平,複明無望,便隱居鄉下著述,寫成《廣東新語》一書以補《廣東通
誌》之不足,書中《宮語?六樓》這樣描述當時的鎮海樓:“自海上望之,恍如蛟
蜃之氣,白雲含吐,若有若無。晴則為玉山(即粵秀)之冠,雨則為昆侖(番大舶
也)之舵。橫波濤而不流,出青冥以獨立,其瑋麗雄特,雖黃鶴、嶽陽莫能過之。”
可見是何等的瑋麗雄特。其時樓左有三君祠,祀任囂、趙佗、陸賈。後毀圮湮沒。
與屈大均同時的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陳恭尹有《鎮海樓賦》,他的描述又是另
一番文采:“湧地五成,浮空百丈,北拱神京,南臨溟漲。”“下聽鬆風,俯臨絕
獻。海珠一洋,四江一線,隱映池台,參差古殿。萬室如鱗,千帆若扇。”綜合屈
文與此文,便是清八景中“鎮海層樓”之景。陳並賦《九日登鎮海樓》詩:
清樽須醉曲欄前,高閣臨秋一浩然。
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
將開菊蕊黃如酒,欲到鬆風響似泉。
白首重陽惟有笑,未堪懷古問山川。
詩中頷聯“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成為詠五層樓的名聯。據清樊
封《南海百詠續篇》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當時飲譽全國詩壇的著名
詩人王士禎在五層樓舉行盛大的詩會,可謂名人雅集,其間陳恭尹寫了此詩,王士
禎讀完此聯,為之擱筆。(不過此說不可靠,因為當時樓仍未建成;且據詩中“菊
蕊”、“重陽”等用詞看,詩當寫於秋天。)又有文史大家趙翼在《甌北詩話》中
極力稱讚此詩,謂此聯“雖少陵亦當視為畏友也”,均可見此詩在當時的影響及受
後人之推崇。
當時的南海文昌縣令沈元滄亦有《登鎮海樓》詩,寫樓前州城景色與山川風光:
淩虛百尺倚危樓,似入仙台足勝遊。
半壁玉山依檻峙,一泓珠海抱城流。
沙洲漠漠波濤靜,瓦屋鱗鱗煙火稠。
黃雲紫氣消歇盡,還憑生聚壯炎州!
鎮海樓自建造後,就雄踞在州城之北,為縱覽廣州全城風光的所在。明代時它
沒被選入羊城八景,實在是遺漏了。清康熙年間重建後入選清羊城八景,可謂順理
成章。成書於清嘉慶年間的《羊城古鈔》形容它“矗立霄漢間,山川形勝了然在目。
每當四窗洞開,一望無際,俯涵巨海,仰陟蒼冥,亦一遠觀也。”又說它“輝煌壯
麗,為嶺南第一勝概。”卷首並附有“鎮海層樓”寫意圖:樓五層,層層上縮,其
形既是樓,亦如塔。每一層的簷下均有回廊,既有正門,也有側門,跟今天所見之
五層樓相比大不相同,有可能就是康熙年間重建後的鎮海樓外貌。“上矗雲漢,俯
極四陲,山川形勝,瞻顧在目,嶺南奇觀,此為最焉。”(清同治《番禺縣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