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任囂城到趙佗城(3 / 3)

三說粵王井。

粵王井即越王井。朝漢台與越王台均早已湮沒,而粵王井猶在,位於今應元路廣東科學院後院,三元宮正對麵,又名“清泉”──附近有清泉街與清泉街小學,當由此而得名。此井相傳為趙佗所鑿,至今已曆二千餘年。南宋方信孺著《南海百詠》,便根據前人的傳說這樣記載:越台井在州北越王台下,為南越趙佗所鑿廣之。據說“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誌稱佗飲斯水,肌體潤澤,年百有餘歲,視聽不衰”(《廣東新語》)。信不信由你。

廣州諸井中以此井為最古。唐代史學名著《通典》說南海(廣州)有天井門。天井即越王井,門乃石門(今廣州市西北名勝,豎有“貪泉”碑處,詳見下文“宋羊城八景?石門返照”)。傳說趙佗曾投金杯於此井中,而在石門找回。謂井與石門相通。這當然隻是傳說。到南漢時,國王劉岩曾獨占此井,稱“玉龍泉”,並“禁民不得汲”。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在廣州逗留過,他有一封寫給王敏仲的信,其中這樣說:“廣州一城人,好飲鹹苦水……惟官員及有力者,得飲劉王山井水。”可見不但南漢王霸道,北宋官員也同樣霸道。誰會喜歡飲鹹苦水的?隻由於官府及地方土豪把井霸了。幸好後來出了個好官叫丁伯桂,他是番禺縣令,不但開放古井給民眾汲水,還在石口加上九孔石井蓋,以利從各孔汲水,不相抵觸。故此井又名九眼井。今井蓋殘石尚存。到清代初年,平南王府曾獨占此井達十年之久,並在井的四周建圍牆,派兵把守,還貼出告示:有私汲井水者,鞭笞四十。

時代發展,環境巨變。本世紀五十年代時,仍有居民汲粵王井水飲用,到六十年代後,古井失去它原來的功能,而成為一個古跡,卻長期沒有得到修繕,周圍環境更遭到破壞。1983年,被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和1997年,曾出現過一場“毀井護井”的風波,新聞媒體報道得十分熱鬧,而終以“恢複原貌”作結。在被毀損之前,可見古井井身全部石砌,直徑達2.1米, 因井底淤積,深僅餘7米,旁邊有“九眼古井”石碑一方。

在1998年以前,一堵塗了白灰水的圍牆把越王井“擋”在了科學院內,牆上嵌一塊白石匾,正中書“粵王井”三字;石匾西側是一隻破舊的木門;再加圍牆髒而舊,看上去十足是一處普通民居,毫不引人注意,因而寂寂無聞,幾乎不為世人所知。1998年初動工重修越王井(同年11月16日通過驗收),原來那堵極普通的圍牆建成了通欄,護著一片花園草地,翠綠可人,這是粵王井景區。步入景區,首先是一條鋪滿鵝卵石的彎曲小道,寓意“曆史長河”。小道盡頭,便是古井所在。井口蓋上了用花崗岩重新鑿製的井蓋,上鑽九個圓洞,仍然“九眼”──九個井口。上築一亭,粗壯四柱,飛簷鬥拱,綠瓦四脊,頂端立一朝南的長頸銅鳥,乃仿照南越王墓出土的屏風飾物銅朱雀製造;馬路邊、人行道上建一井形牆護衛,正對應元路的牆體上嵌回“粵王井”的白石匾。牆、基、亭柱均呈灰紅色,顯得古樸而典雅。景區的整體風格跟不遠的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保持和諧一致,一望而知是一處名勝,比以前實在醒目多了。

趙佗墓?珠江?海珠石

據史籍記載推算,趙佗活了一百多歲,身為帝王而能壽享“人瑞”,這大概是中國帝王之最了。他執政67年,為開發嶺南立下殊勳。死後,相傳葬在廣州禺山,又傳葬在悟性寺(其故址在今越秀山南麓的三元宮);又傳,從今天蘿崗鎮至越秀山,有許多趙佗的疑塚。《番禺雜誌》記載的一個傳說最有趣:“趙佗疑塚在縣東北二百步。相傳佗死,營墓數處,及葬,喪車從四門出,故不知墓之所在。”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找尋這個陵墓,東吳孫權就曾派交州從事吳瑜到廣州來“鑿山破石”探尋,但“竟不可得”。此“秘異神密之墓”到底在哪裏,真可謂千古之謎。

趙佗墓至今沒有找到,卻留下了不少有關它的傳說。

曆代相傳趙佗墓裏埋了許多奇珍異寶──從今天發掘出來的西漢南越王墓來推斷,這是沒有疑義的──唐代有篇傳奇小說《崔煒》,其中寫到趙佗墓:“錦繡幃帳數間,垂金泥紫,更飾以珠翠,炫晃如明星之連綴。帳前有金爐,爐上有蛟龍、鸞鳳、龜蛇、鸞雀,皆張口噴出香煙,芳芬蓊鬱。傍有小池,砌以金壁,貯以水銀,鳧 之類皆琢以瓊瑤而泛之。四壁有床,鹹飾以犀象。”那景象看來比人間的宮殿還要豪華。當然,這是小說家言而已。

廣州地區過去也曾流傳著一個有關趙佗墓的神話故事,這故事還跟鮑姑井和珠江的得名有關係。

鮑姑井在今天的三元宮內,不過現在已經湮沒了。鮑姑是誰呢? 她是東晉時南海太守鮑靚的女兒;鮑靚在三元宮內煉丹成了仙,她也成了仙。這個在下文說三元宮時再細述。現隻說這個神話故事。相傳是某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三元宮演大戲,人山人海的很熱鬧。一個討飯的老太婆碰翻了酒檔的一甕酒,被檔主抓住沒錢賠,鬧得不可開交。這時,一個叫崔煒的人就為她付了錢。

這個老太婆原來是鮑姑,她後來便施法術讓崔煒遊了趙佗墓。在墓中,崔煒得到了趙佗生前視為鎮國之寶的陽燧寶珠。

消息很快傳了出去,不久,來了個波斯商人,說他們的國王丟失了也是鎮國之寶的摩尼珠,跟崔煒所得的一樣,他願以十萬貫重金購買。幾經談判,交易達成。

波斯商人立即帶著寶珠回國,在船上,他拿出寶珠把玩,正愛不釋手之時,突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當年珠江寬達數裏,稱珠海),船身猛烈搖晃,商人一怔之時,寶珠已猶如一道白光,從他掌心躍起,射入江中,三轉兩轉,鑽到一塊巨石下麵去了。從此以後,誰也找不到它了。

這條江,由此得名珠江;那塊巨石,便是我們在上文提過的著名的海珠石。有關它的具體位置,傳說不一(詳見下文《海珠石?珠江秋月?珠江晴瀾》),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今天廣州城區內有海珠廣場,海珠路,迎珠街,連珠街等地名,都來源於這塊海珠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