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公元前137年,南越國開國之君趙佗逝世。由於他享壽過百,其兒子始等都先他死去,結果由他的孫子趙眛繼位,為南越國二主。(在《史記》、《漢書》中記為“趙胡”繼位,但從考古發掘出來的印章等實物來看,原名應為“趙眛”。)趙眛即位後三年(前135年),位於今福建一帶的閩粵王鄒郢興兵攻打南越國,以圖擴大自己的封地。趙眛在這件事上處理得很得體,他不與對方交兵,而是上書漢武帝,要求中央政府處理此事。漢武帝隨即派遣王恢、韓安國二將率兵前往征討閩越。中原漢軍壓境,“閩粵王弟餘善殺郢以降,於是罷兵。”(《史記?東越列傳》)南越國避免了一場戰禍。為表達對漢朝的感激與臣服,趙眛派遣太子趙嬰齊隨漢朝使節嚴助前往當時的漢王朝都城長安(今西安)“入宿衛”,其實是作半個人質。自己則留在趙佗城裏,
稱病不入朝──漢兵迅速平定閩粵,這勾起了他對漢朝的戒心。當時嚴助回朝見漢武帝,說趙眛“願入朝意”,漢武帝聽了很高興。但趙眛到死也沒去長安,不過跟漢朝一直保持友好往來。趙眛封號文王,在位約十五年(前137─約前122年),國勢日趨衰落,生平沒有什麼突出的建樹,跟他那個精勵圖治、艱苦創業的祖父趙佗相比是差遠了,但他現在的名氣可能比趙佗還要大,原因是1982年發現了他的陵墓,地址在今廣州解放北路西側的象崗,即今“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所在。這是今天廣州城中越秀山─象崗文化史跡遊覽線的主要景點。
象崗又稱象山、象崗山,並不高,資料記載是49.71米, 由中生代侏羅紀砂頁岩組成。南高北低,形似臥象,因而得名。上文說過的朝漢台,據考證便是建在這山崗上。南朝劉宋時人沈懷遠撰有《南越誌》(又名《南越記》)一書,其中有載:“熙安縣東南有圓崗,高數十丈,崗四麵羊腸小道,說者謂尉佗登此望漢而朝拜,故曰‘朝漢台’。”便是說的此處。(熙安縣設置於南朝宋文帝時,治所在今廣州市東北,即今越秀山西南麓一帶。梁時廢。)
明代時,今盤福路為廣州城牆,城門大北門位於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相交處。此小山崗便位於大北門外西北側,當時又稱席帽山,為扼廣州北路交通咽喉要地。山上林木茂密蔥籠,為近郊之采樵區,被定為羊城八景之一,名“象山樵歌”。可見當年州人常出城上此山崗割草打柴,並放聲高歌。建於此山上的古跡原有南越國時的朝漢台,那時已毀圮;有建於唐代後期的餘莫亭(莫,在此讀“暮”,“日落時候”之意),紅柱綠瓦,翹角飛簷,當時為遊人的登臨勝地,而明代時也已毀圮。附近有一口古井,“井小而水淺,有雙孔,春夏溢出地麵。”人們因而稱之為“雙井”,今雙井街便由此而得名。但這些古跡沒有成為景點的名稱,反以“樵歌”著名。明代後,也逐漸沒了名氣了。清代曾在山上建拱極炮台護衛州城,後廢。早已蕩然無存。
本世紀四十年代時,象崗山邊有些洞穴,相傳是有人在此尋寶。當時的廣州流傳著這樣一首神奇的童謠:
腳踏象崗頭,一世唔使(為用)愁。
摸下大象耳,你咩野(什麼)都知。
騎住大象身,今世無苦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