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任囂城到趙佗城(1 / 3)

第四章 從任囂城到趙佗城

任囂在公元前214年主持修築了廣州最早的城區番禺城,漢人在土著南越人的土地上設置三郡,建立了政權,從而結束了越人互相攻擊,搶掠不休的部落分治狀態,結束了他們長期以來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麵。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政權開發嶺南的開始,是嶺南曆史由原始狀態步入古代文明社會的轉折點。任囂開發古代廣州的功績,值得後人紀念。

任囂城建成後的第五年,秦始皇死了,中原大亂,群雄逐鹿,農民起義軍跟秦王朝打得如火如荼。這時任囂病重,急召南海郡龍川縣首任縣令趙佗至病榻前,說:“秦為無道,天下苦之……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憂亂,未知所安。豪傑叛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意思就是要趙佗相機行事,割據嶺南,以拒戰亂騷擾。說完便詐作詔書,委任趙佗為南海郡尉。不久後病故。

史籍載,任囂死後葬在“南海縣治西北二裏”,後人認為在今光孝寺後,並建有任囂廟,“廣民歲時祀之”。宋代時,曾在那兒發現了寶玉、劍佩之類的東西,懷疑是“楚塚”。隨著歲月的流逝,此塚早已全然泯滅,無從考究了。但在今天廣東迎賓館內猶有一石碑,嵌於亭壁裏,立於一個小土丘上,碑額乃古篆,書“故秦南海尉任君墓碑”九字,不過這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立石的,由當時的廣東省教育廳廳長黃麟書撰文並書。有學者認為任囂墓當在那一帶。該處位於光孝寺的東麵,從位置上看,也屬當年的“南海縣治西北”,可惜沒見史籍記載在那兒曾挖出過什麼古物。以後能否找到真正的任囂墓,是很難說的事了。

再說趙佗繼任南海郡尉後,首先牢牢地控製了南海郡,再遵任囂遺願,派重兵堵住了南北交通關口,主要是上文講過的陽山關、湟溪關和橫浦關,斷絕了與秦朝的關係,從而阻止了中原戰火向嶺南蔓延。同時撤換了原由秦朝任命的各級官吏,由自己的親信取而代之。隨後向西出擊,攻取了桂林郡和象郡,把整個嶺南大地歸於自己的統轄之下。

當趙佗在嶺南確立自己的統治的時候,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率兵攻占了鹹陽,秦朝覆亡。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中原的楚漢之爭正打得天昏地暗之際,趙佗在嶺南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廣州)。這是嶺南曆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國,南越國時期是嶺南曆史上的第一個發展期。我們說,廣州是三朝十帝的嶺南古都,南越國便是第一朝,趙佗便是第一帝。當年統轄的地方包括今兩廣及越南中南部在內的地區,疆域與秦統一嶺南置三郡時的轄地相當。這時在秦朝周邊建立有好幾個少數民族王國,唯有南越國是以漢人稱王(趙佗是河北真定人,即今正定縣人)。

趙佗立國後,原來隻是作為南海郡治的任囂城現在用來作為國都,就顯得太小了,於是增築舊城,擴大到“周長十裏”,後人稱為“趙佗城”或“越城”以示區別,但正式名稱仍叫番禺城。城址在今廣州中山四五路一帶,甘溪的東西兩側,具體範圍也有三說:一說在今倉邊路以西,西至廣衛路華寧裏,北界越華路,南界中山四五路稍南;如果是這樣的話,城則為長方形,麵積約為26.6萬平方米。 一說其東至今中山三路芳草街一帶,西至廣仁路到教育路一帶,南至西湖路,北到越華路;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城還是為長方形,但麵積就比上麵所說的大得多了,麵積約為78.6萬平方米。最後一說還是籠統的說法:在今倉邊路的東、西兩側。

這說來真是十分遙遠的事了。不過曆史長河流淌了二千二百多年,它卻並沒有煙消雲散:南越王在廣州城留下了遺跡,包括朝漢台、越王台、粵王井、南越國宮苑、南越王墓等等,見證著古代廣州的輝煌。

泥城?朝漢台?越王台?粵王井

南越王趙佗在番禺(今廣州)建南越國,增築趙佗城,統治嶺南地區達67年之久(前204-前137年在位),對開發嶺南作出了很大的建樹。據史籍的記載,他和集百越,有效地製止了當時部落間的互相殘殺,加速了漢越民族的融合;推廣漢文字,辦學教民,在南越人中傳播漢族的先進技術和文化,移風易俗,推動社會文明,促進貿易和生產;健全政製,基本上將嶺南納入封建郡縣製統轄之內,為使以番禺為中心的南海郡以後成為嶺南政治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礎。後人沒有忘記他的“開越之功”。在他死後,粵人在越秀山麓建立了南越王廟紀念他,廟內建有尉佗樓,曾出使南海郡的唐代著名詩人許渾寫有《登尉佗樓詩》,其中兩句是:“簫鼓尚陳今世廟,旌旗猶鎖昔時宮。”可見直到千餘年後的唐代,此廟此樓尚存,可惜今已湮沒,難以考證其具體所在了。

今天廣州城中的趙佗故跡,比較著名的有朝漢台、越王台和粵王井。

先說朝漢台。

朝漢台之建源於“趙佗歸漢”。

趙佗割劇嶺南,自立為王後約八年,即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大夫陸賈攜印信、詔書來廣州頒予趙佗,勸他向漢室稱臣。起初趙佗拒不相見。陸賈便自築泥城以等待。由於態度友善,趙佗終於相約會晤,並接受了劉邦授予的“南越王”(又稱“南粵王”)稱號,歸屬漢朝。史載他“剖符通使”,每年向漢廷進貢,在邊關與漢朝互通市物,貿易往來。為表臣服的誠意,修建了朝漢台。

據考證,朝漢台當在今解放北路象崗山上中國大酒店址,當年趙佗“因岡作台,北麵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畝,複道回環,逶迤曲折”,可以想象建得頗為壯觀。史載,每逢初一、十五,趙佗便登台遙拜漢帝;而後代的刺史郡守要調離或新到廣州,都要到此行禮,以示對朝廷的忠心。此台早已廢圯,象崗現已削去大半,更是遺跡蕩然無存了。

劉邦在世時,趙佗跟漢廷相安無事;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對南越采取了“別異蠻夷”的不友好甚至是敵對政策:禁止向南越出售鐵器和家具,牲畜隻賣公的,禁賣母的,以使其無法繁衍等。這些措施阻礙了正處於開發階段的南越國的發展。趙佗為此三次遣使入朝,請允正常互市,但均遭拒絕,而且使者全部被扣;又聞親族被捕受罰(上文說過,趙佗是河北真定人),遂憤而獨立,自稱南越武帝,跟漢朝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