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對任囂很賞識,任命他為南海郡尉,賦予他相當大的專斷權力。別的郡設郡守以掌政務,郡尉以掌軍事,郡監禦史以掌監察,南海郡則不設最高長官郡守,而讓郡尉任囂集政、軍、財權於一身,並同時負統製桂林郡和象郡之責。屈大均著《翁山文鈔》說:“胡北越南,乃秦之所最長,故南海尉視他尉為尊,非三十六郡之比。”說的便是任囂在當時各郡尉中的特殊地位。秦始皇這樣的委任應該是很符合當時的實際的,因為嶺南地處南疆,由於重山疊嶂的五嶺的阻隔,使它與中央王朝的聯係非常困難。讓任囂統製三郡,正利於加強和鞏固秦王朝對嶺南地區的統治。不過後來趙佗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割據嶺南立國,則是謀略過人的秦始皇當時絕對想不到的。
任囂就任郡尉,經過對地形的一番觀察,認為“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形勢極佳,於是就在統一嶺南的當年(前214)在番禺築城,作為南海郡的郡治(治:地方政府所在地)。這是廣州行政區劃正式建置的開始。所築之城史稱番禺城,俗稱任囂城;而今天廣州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多屬當時的番禺縣。
任囂城在當時背倚越秀山、白雲山,南臨珠江,這是肯定的;但城的具體位置至今仍未有定論。主要有三種說法:一,在今倉邊路以西,西界廣大路,北界越華路,南界今中山四五路稍南;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座城幾乎是正方形,麵積大約為19.3萬平方米。二,在今倉邊路以東,東到廣州圖書館,北界豪賢路, 南界中山四路稍南;如果是這樣的話,城的形狀和麵積都跟上說差不多,隻是位置東移了。三,在今倉邊路東西兩側,即今舊倉巷至芳草街之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城的麵積要比上兩說要大些。一般籠統的說法是:當年任囂城城址在今廣州市區倉邊路一帶。(南宋方信孺《南海百詠》引北宋初鄭熊的《番禺雜誌》說:“今城東二百步,小城也。始囂所築,後呼東城,今為鹽倉,即舊番禺縣也。”宋代的鹽倉便在今舊倉巷和倉邊路一帶。)
任囂城背靠越秀、白雲二山,麵臨珠水。當時珠江三角洲的範圍甚小,海水鹹潮可湧至城下。也就是說,今天的中山四路以南不遠在當時就是珠江邊(現中山四路南距江岸1300多米了)。任囂依山傍水築城,用意大致有三:一是借地理位置險要而使城池牢固以防禦外敵入侵(當時越人在名義上已被征服,但反抗意識仍然甚濃,何時作反是誰也說不定的);二是免受海水鹹潮所淹;三是便於取得流入城內的文溪的淡水。
當年的文溪在哪裏呢?據古籍所載,源頭在白雲山東麓,流經今天的滴水岩、濂泉,折向西南,流經今廣園路,到上、下塘,越秀山東麓,然後分兩支南下。西支流經今吉祥路、教育路,注入珠江。東支經今小北路、倉邊路,注入珠江。其中小北路以北段為上遊,稱菖蒲澗,下遊則稱文溪或越溪。這是古代廣州城中一條極重要的水道。在三國時曾疏浚,宋代時曾淤塞,明代時被改道,後來便一點痕跡也沒有了。
再說回任囂城,它當時的正式名稱叫番禺城,因為廣州當時稱番禺(廣州之得名遲至約400年後的三國時代)。《漢書?地理誌》載,這名稱是因當地有番山和禺山而得名的。這個觀點為後世廣泛引用。不過番禺二山的具體位置也是至今尚無定論(詳見下文“明代羊城八景?番山雲氣”、“清代羊城八景?孤兀禺山”)。 時代變遷,滄海桑田,今天人們走過北京路、文德路、中山四路一帶繁華的商業區時,已很難想象以前這裏曾有山丘溪流,且林木蔥鬱──廣州最早的城區就是二千二百多年前在這一帶建起來的。廣州不愧是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