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廣州建城的傳說(2 / 2)

這個神話源遠流長,可謂魅力無窮。它表達了人們心中美好的祈盼──廣州這片土地得到過仙人的恩賜,是塊福地;它使廣州有了羊城、五羊城、穗城、穗垣、仙城等美麗的別稱。

今天越秀公園木殼崗上的五羊石雕曾是廣州的城標,便是根據這個傳說創作的,始建於1960年4月,共用了130餘塊花崗岩石雕刻而成;建於城中惠福路坡山上的五仙觀,則是祭祀這五仙的穀神廟(據另一個民間傳說,當年五仙便是降臨在坡山之上),內塑有五仙騎羊像,是今天廣州保存較好的明代木構架建築。不過原來的觀址並不在這裏,據明代著名學者黃佐編撰的《廣東通誌》的記載,五仙觀在宋代時是在十賢坊(今北京路財廳前一帶),南宋後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帶),明洪武十年(1377)才遷建現址。清代時,“五仙霞洞”入選羊城八景。“五仙”便是指五仙觀。觀處鬧市之中,麵積雖不大,但通明閣、三元殿等各有勝景,所謂“人間自覺無閑地,城裏誰知有洞天。”(宋古成之《五仙觀》)全觀坐北向南,依山構建。此景暗寓廣州的神話傳說。清嘉慶《羊城古鈔》卷首附有“五仙霞洞”圖,把當年的整個廣州城畫得如蓬萊仙島一般,而這五仙古觀更是雄居城中坡山高地之上,四周“仙氣”騰騰。畫得可能會有誇張之處,但可證當年那一帶確有雲蒸霧蔚之氣象,非今天所能想象了。

古觀原來有照壁、牌坊、山門、中殿、後殿;兩側有東西齋、三元殿、廊廡等。現僅存頭門、後殿和東西齋的部分舊建築,並顯得相當殘舊,平時遊人不多,似不為世人重視。現在維修。

今天廣州城中跟五羊神話有關連的地名是五仙門(據另一個民間傳說,當年五仙降臨於此地),指的是以一德路東段與五仙裏交界處為中心的周圍地帶;清代時,廣州城門之一的五仙門便建在那裏,現在的五仙裏在清代時稱為五仙街,便因該城門而得名,現在的五仙西街則因在五仙門直街之西側而得名。

坡山現在是廣州老城區唯一殘存的天然岩石露頭,本身是由紅色砂礫岩組成的崗地,原來海拔約20米,因為是平地上的高坡,故而得了“坡山”之名。南漢時被鑿低了,今天大約高出平地約6米,五仙觀就建在它的上麵,明末屈大均形容坡山“今剩一培嶁耳”,但它在曆史上的名氣卻並不比五仙觀遜色。

上文說過,在古代時,坡山是個小島,底部長期受海水侵蝕,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甌穴,其中有兩穴合成而形狀酷似腳印的,後人發揮想象,以為這是仙人留下的遺跡,稱之為“仙人拇指”(或稱“仙人拇跡”),又或說這裏乃五仙人叱羊為石的地方,是古代廣州的“仙跡”之一,至今猶存。在晉代時,珠江北岸南移至坡山前,坡山腳成為渡口,後人稱此處為“坡山古渡”,又或稱“坡山古渡頭”,遺址約在今五仙觀東側。這是兩晉(西晉、東晉,從公元265-420年)時代留至今天廣州的一處著名遺跡。今天的坡山離江岸約1100米,當時那裏卻是渡口,真可謂滄海桑田。今天人們走過惠福西路,滿眼商鋪高樓,很難想象當年那寬達1500米的珠水蕩漾的情景了。

坡山更大的名氣是在明代時曾以“穗石洞天”被列入羊城八景。

“穗石”源自上文說過的五羊化石的傳說。“昔有五仙人,持穗騎羊降此。仙人去而羊化為石,故名穗石洞。”(《廣東新語》)“坡山……其頂有丹灶,其陽有穗石……穗石洞,在坡山下一巨石,廣可四五丈,上有拇跡,跡中碧水泓然,雖幹不涸。”(乾隆《南海縣誌》)可見“穗石洞天”一景與“仙人拇指”其實是合二為一的:一泓碧水中的那塊有甌穴的大石,被加上了神奇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