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崗古海岸遺址是目前世界上少數深入內陸的古海岸遺址之一,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海麵變化的重要證據,對研究廣州地區的海岸變化和海陸變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各位若想形象地看看什麼叫滄海桑田,不妨去遊覽一下廣州這個重要的旅遊景點──盡管它一直遭到世人的冷落,至今仍是。前去的路線是:沿河南新港中路東走,轉入石榴崗路南行,至此路南端盡頭,轉入赤沙路處,可見左麵有一小片空地,空地邊建有一堵矮牆,牆上嵌有一塊白玉石,上刻“古海岸遺址”五字,牆後便是上麵所說的海蝕崖。
從那時算起又過了一二千年,廣州的先民進入氏族公社時期,農業有了相當發展,人們已馴養豬、犬、牛等家畜。隨後,個體家庭、私有製等相繼出現了。也大約在這個時候(公元前21世紀),黃河流域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夏朝相傳是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史載大禹治水,“貢九州”,嶺南不在其範圍內,屬“五服”最外一層,即未開發的蠻荒地區。(五服,古代王畿外圍,每五百裏為一區劃,按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地帶,叫五服。服,服事天子的意思。)這是古人在其著述中留下的一個有關遠古廣州的信息。
遠古廣州的先民給我們留下了他們的遺跡。1956年8月,人們發現了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的文化遺址──飛鵝嶺遺址,地點在今廣州龍眼洞華南植物園,遺址範圍包括飛鵝嶺等10多個山崗,對出土物的分析表明,當時的居民已過著漁獵和農業經濟生活。
另一個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位於今天廣州白雲區新市鎮的葵湧龜崗。1982年試掘。出土物說明當時廣州的先民已經定居,漁獵和采集是主要的生活方式。 後世稱當時的人為越人,隨著人口的繁衍和生產力的慢慢提高,嶺南逐漸形成了很多越人的部落,故又有“百越”或“百粵”之稱。戰國時的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恃君篇》中有這樣的句子:“揚漢之南,百越之際。”“百越”一詞自此見諸史籍,成為對嶺南及東南地區古代民族的一種泛稱。廣州屬百越之地,隨著定居的人數增多,也從小漁村發展成村落。
到西周時(約公元前11世紀始),南越作為一個族體已經形成。那時廣州地區是楚國的屬地,處在原始社會發展階段。《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 窳(苟且)偷生,無積聚而多貧。”這是對當時嶺南地區的原始農業、漁獵生產及當時廣州先民生活的比較形象的記述。相傳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62年),楚國在今天廣州這塊土地上設置了“楚庭”,這是我們迄今為止所知的廣州最早使用的名字,後人用它來作廣州的代稱。在清代乾隆年間,檀萃撰寫了一部主要是記述廣東,尤其是廣州的名勝風俗的書,便取名為《楚庭稗珠錄》。今天從中山紀念堂後的石階登越秀山,在中山紀念碑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形狀簡練古樸的兩柱體花崗石牌坊,上為石雕廡殿頂及鼇魚寶珠背。寬2.7米,高約5.2米。始建於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重建於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坊額東麵刻“粵秀奇峰”,為正楷字;西麵刻“古之楚庭”,為古隸字。此碑之建,即是源於楚國在遠古廣州曾置“楚庭”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