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廣州城建及遺址
古海岸遺址?羊城三石?楚庭
今天的廣州是中外聞名的大都市。七八千年前,即考古學上的所謂新石器時代,廣州這片土地比現在小得多,隻是珠江溺穀灣內的一個小漁村,東、西、南三麵一片汪洋。我們的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群居,繁衍生息,從事漁獵生產。
那時候,今天的珠江三角洲是一個多島嶼的古海灣,海灣的東、北、西三麵被羅浮山、古兜山等山地和丘陵斷斷續續的環繞著。隨著歲月的流逝,西江、北江和東江夾帶的泥沙在灣內不斷堆積,才逐漸淤積形成了三角洲平原,一些島嶼便成了平原上的山丘──直到今天,珠江三角洲的前緣仍以平均每年10─15米的速度向海伸延。
一二千年後,廣州這片土地產生了農業,先民們形成了定居的聚落,懂得了製作石器、骨器、陶器,並有彩陶出現。據研究,現在廣州市區的河北部分在當時是由三個半島組成的。東麵,是由番山、禺山南北相連形成的一個半島,位置在今北京路以東,以兒童公園,舊中山圖書館(今孫中山文獻館)及禺山市場為中心;中間,是由位於今惠福路,上建有五仙觀的坡山形成的一個半島;西麵,是由今廣州火車北站走馬崗南麵附近開始,至西村電石附近的一個半島。其中坡山半島以東的海灣後來被稱作西湖,又稱仙湖或山湖,位置就在今教育路和西湖路一帶;以西的海灣稱蘭湖,又稱芝蘭湖,位置在今盤福路、蘭湖裏至流花湖一帶。也就是說,今天人民路以西,惠福路以南,北京南路以東這大片繁華市區,在五六千年前不是陸地,而是一片海灣。
至於今天市區的河南,那時是一片江水和幾個海島,這些海島有以今寶崗為中心的島嶼,從鳳凰崗至七星崗的島嶼及以石榴崗為中心的小島等。後因逐漸衝積形成陸地才最終使它們連成一片的。當時在北麵三個半島與南麵海島之間還有好些小島,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後人所稱的羊城三石──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
海珠石的故址在今廣州市海珠廣場西側沿江西路一帶,今天海珠橋、海珠路等因此石而得名(有關海珠石詳見下文《趙佗墓?珠江?海珠石》和《海珠石?珠江秋月?珠江晴瀾》);海印石故址在今廣州市東濠的東側,廣九大馬路和廣九三馬路的相交處,大半條廣九大馬路就建在此石的上麵,今天海印橋便因此石而得名;浮丘石故址位於今天廣州中山七路東段,東距西門口約250米,其北端入將軍裏,南端至李家園(該巷舊樓房幾年前已拆去,現已起了高樓),是古代廣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島,形如浮於水麵的小丘。今天流花湖公園裏有一處半島風景區取名“浮丘”,即由此而來。清代羊城八景之一“浮丘丹井”即在此處(詳見下文“清代羊城八景?浮丘丹井”)。不過羊城三石在民國時已被全部埋在地下,不複得見了。
當年的古海留下了它的痕跡,那就是至今猶存的七星崗古海岸遺址。位於今天海珠區新港中路東端南側,呈西北─東南向排列,長約2000米,寬400─800米,一列崗地排列類似北鬥七星,因而得名。全崗由白堊紀紅色砂礫岩構成,岩層向東北傾斜,其南端保存有形成於6000年前的海蝕地貌:海蝕崖呈額狀突出,高約2米。海蝕平台寬6米,高出今海平麵約1.93米, 為切平構造地麵,岩層傾斜15度。岩下有一連串海水衝蝕成的海蝕甌穴。這就是著名的古海岸遺址。它是地理學家吳尚時在1937年發現的,後為中外學者所確認。1982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告知世人:大約在六千至一萬年前,這裏原來是淺海的海岸,南海岸邊就在這裏。而今天的南海海岸是在此地以南的百多公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