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說盧溝書生懷古 赴京師路阻長沙(1 / 3)

第二十二回 說盧溝書生懷古    赴京師路阻長沙

話說陳夢吉幫知縣大人破了奇案,又不獨占全功,叫知縣林世祥心中佩服,師爺張省三、捕頭林天雄滿懷感激。這事後來被慢慢傳了出去,名氣是越來越大。這一年,張省三的兒子張曙明鄉試中了舉人,次年便上京參加會試。當時張曙明才十七歲,雖有家仆與書僮作陪,但因路途遙遠,要過萬水千山,令張省三甚不放心,便想找個辦事穩重、有智謀、遇事不驚的人相隨,想來想去,想到陳夢吉,這天特邀陳夢吉來家便宴,席間細說了此事,然後離座拱手作了一揖:“請陳訟師看在老夫份上,陪犬子進京一趟,凡事提點提點他,並策安全,老夫願以百兩銀子作為酬謝。”

陳夢吉從未進過京城,很想去見識見識;現更有百兩白銀的酬金,真是何樂而不為;連忙起身拱手還禮:“在下從命。多謝前輩。”

過了正月初七,陳夢吉把張來旺的兩個兒子張全、張恒帶上,作為保鏢,備齊衣物、書籍,會同張曙明及其家仆、書僮,一行六人,分乘兩輛馬車,向北進發。一路上晝行夜宿,穿州過府,取道湖南長沙、湖北武昌、漢陽、河南鄭州、河北保定,沿途看不盡的各處風光,在三月初到達京城。出發時是數九寒冬,現已冬去春來,萬物複蘇,花開草綠,正是遊覽北地的好季節。

會試就在三月(乾隆前在二月)。六人進了城,就在宣武門內的大來客棧安頓下來,張曙明再足不出戶,專心讀他的《四書章句集注》,做他的八股文(筆者注:《四書章句集注》乃南宋理學家朱熹編注,“四書”之名由此定,被明清兩代統治者定為士人必讀注本;八股文則是科舉考試所規定的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故名。題目主要摘自“四書”,所論要據《四書章句集注》等書,不許作者自由發揮)。書僮、家仆照料他的飲食起居,陳夢吉可耐不了這樣的寂寞,令張全、張恒留在客棧盡保鏢之責,他自己則在京城中四處遊覽。

當時的北京稱京師,此地在春秋戰國時曾是燕國國都,名“薊”,秦以後一直是郡、州的治所。遼時建為陪都,稱燕京;金朝時正式建都,稱中都。以後元、明、清三代,此地均是中國的首都。元時稱大都,規模宏大,宮殿壯麗,戶口繁庶,商業發達,在當時世界大城市中名列前茅。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明成祖建內外兩城,逐漸奠定明、清兩代北京城的規模。曆數百年的建設,京師陸續增添了許多園林、壇殿,名勝古跡甚多,聞名中外。說廟,著名的有孔廟、城隍廟、東嶽廟等;說寺,有柏林寺、智化寺、普渡寺、廣濟寺、妙應寺、天寧寺、報國寺、法源寺、臥佛寺、大覺寺、大慧寺、覺生寺、真覺寺、慈壽寺、碧雲寺、法海寺、牛街清真寺等;說壇,有天壇、月壇、日壇、先農壇等;說庵,有摩訶庵、慈悲庵等;說景,有燕京八景、半天雲嶺、白鹿岩、玉泉山、香山、西山八大處等;說祠,有於謙祠、文天祥祠等。此外還有大高元殿、萬鬆老人塔、白雲觀等等名勝。至於當年的皇宮(即紫禁城,今故宮)、太廟(今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今中山公園)、西子海(今中南海連同北海)及頤和園等處,都是皇家之地,百姓不得進。

京師氣魄宏大,洋溢著大都城氣象,這令初次進京的陳夢吉感歎不已。而要遊遍其中名勝,非數十天不可,幸好陳夢吉既有時間又有銀兩,遊得便十分的優遊。當他東遊西逛的興致正濃時,張曙明的會試終於考完了。

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以後一個多月,眾人一邊等放榜一邊輕輕鬆鬆逛京師。後來榜文放出,張曙明名落孫山。陳夢吉為了讓他散散心,這天一大早,特意雇了兩輛馬車,六人分乘,去遊盧溝橋。

盧溝橋在天安門西南三十裏的永定河上,建成於金朝明昌三年(1192年),當時已有近七百年的曆史。幾十年後,這裏爆發了七七盧溝橋事變,揭開了中華民族悲壯的八年抗日戰爭的序幕,從而名震中外。陳夢吉等人去遊覽時,這橋還未有如此大的名氣。

兩輛馬車出了宣武門,向西南而去,沿途觀賞京郊風光,隻見山丘連綿,地越廣而人跡漸稀,近午時分,六人來到拱極城(今宛平城)。

從外看,這座古城城門上建有城樓、甕城、閘樓,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樓,跟別的城池相比,實在是小,東西長不足二千尺(實為640米),南北寬不足一千尺(實為320米),從東麵“順治”城門進入城中,一眼便看見城的正中間建有一台,台上有樓,城牆上有兵房。城中竟無集市廣場,也沒有鍾樓鼓樓,一條主道直達西城門“威嚴”,主道兩旁是低矮的房屋,有酒肆食店、旅舍客棧,卻無大街小巷。張曙明書讀過不少,也曾跟隨父親走過一些城鎮,卻是從沒有見過這樣的小城池,便有點好奇地問陳夢吉:“請問吉叔,這城為何建成這樣的?為何建得這麼小?”

陳夢吉低聲道:“出了城再說。”

走不一會兒便出了西城門,陳夢吉才對張曙明道:“城裏到處是清兵,不好說前朝的事。”指指前麵僅三百尺外的盧溝橋,“這裏正處京都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前朝為了拱衛京師,於崇禎十三年建成此城。世兄有否注意?此城除城門上有城樓,四角有角樓外,四周外側還有垛口,均有蓋板;還有望孔,下有射眼。這就明白不過,建此城的目的不是為了民居,而是為了軍事防衛,因而建築的形製結構是小而堅固。時人稱為‘崇墉百雉,嚴若雄關’,所以城名‘拱極’。由於它小,當地人又稱之為‘橋頭堡’或‘鬥城’。”說到這裏,陳夢吉輕歎一口氣,“崇禎哪想得到,闖王越西北居庸關直迫京師,他自己隻好到煤山上上吊;而滿人從東北山海關攻入,大明社稷傾覆。此城不管如何‘拱極’,如何‘嚴若雄關’,也白費了!”

張曙明默默點點頭:“吉叔果然博學!”

說話間不覺已來到盧溝橋橋東頭,隻見永定河從北而來,向南靜靜流去,一條白石橋橫跨東西兩岸。看橋頭兩邊各聳立著兩個華表,頂端上,各蹲一隻石獅,頭向橋外,注視著過往行人。橋腳兩邊各有一隻“頂欄杆”的犬石獅,隱重無倫,以碩大的身軀,牢牢頂住盡頭的望柱,刻得平額巨鼻,形貌相當古怪。而兩側碑亭尤其引人注目觀賞。亭乃方形,四根白玉柱均雕著栩栩如生的雲中盤龍,一亭裏豎著的是乾隆禦詩碑,另一亭裏豎著的是乾隆禦題“盧溝曉月”碑,碑上有篆書“禦筆”二字。形構莊重端嚴,極具皇家氣派。

“吉叔,盧溝何解?”張曙明看看石碑,又看看眼前的大河,問。

“這永定河古稱盧溝,又名桑幹河。因河水混濁,俗稱渾河、小黃河、黑水河;又因經常泛濫,河道常遷而稱無定河。本朝康熙年間疏浚河道,築堤防洪,河床稍定,才改稱永定河。”

“盧溝曉月想必是此地一景?”

“正是,此乃‘燕京八景’之一。”陳夢吉撫摸著白玉龍柱,看對岸遠處群山連綿,寬達六百餘尺的永定河直入天際,春日高照,大地遼廓寧靜,不覺心中感慨,“此處盧溝渡口,自古便是京都南北交通要道,進京的仕宦商賈、車馬遊人,到此地便是最後一站,往往在城中住宿一夜,翌日再進京城;出京者往往也在此住上一宿,第二天再啟程趕路。清晨,正是‘金雞唱徹扶桑曉,殘月娟娟掛林梢’時分,人們便紛紛上路,各奔前程。此其時也,晨曦中,西山朦朧,若隱若現,一彎殘月,倒映永定河水之中,大地寧靜,橋若臥虹,行客思遠,猶如聽得到水聲潺潺,空氣流動,卻聞晨鍾疏遠,馬蹄聲碎……”

“陳師爺!”陳夢吉還未感慨完,小書僮阿揚便大叫,“那我們也要在這裏住一夜,早早起來看盧溝曉月!”

“好好!”陳夢吉回過神來,大笑。

眾人一邊聽陳夢吉與張曙明談古論今,一邊便走上橋來,看兩邊橋欄石柱上,均蹲著一隻隻石獅,仔細看,這些石獅的頭上、背上、腹下、爪下又藏有小獅:坐臥起伏,形態各異;有的挺胸昂首,有的回頭相望,有的豎耳傾聽,有的躺在大獅懷中擺弄鈴鐺,嬉戲玩耍;有的隻露出半個頭、一張嘴,如神出鬼沒,難以找尋。小書僮看看這隻,看看那隻,大叫好玩。張曙明叫他:“阿揚,數數橋上有多少石獅子?”小書僮應聲:“是,少爺!”便由橋頭數起,還未數完,隻覺腦子糊塗,跑回來道:“少爺,小的數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