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遊韶州夕照皇岡 解危難敲詐知府(1 / 3)

第十八回 遊韶州夕照皇岡   解危難敲詐知府

話說陳夢吉主仆三人遊南華寺大雄寶殿,結果因知府來禮佛而被趕了出來,不覺鼓了一肚氣,回到曲江縣城。第二天清晨,三人繼續北行,向韶州府走去。

當年的韶州府即今天的韶關市。因州北有韶石,相傳虞舜南巡時,曾在此吹奏韶樂,得名韶州;明、清在此設稅關,後遂稱韶關。地理位置在北江上源湞江、武江兩水的彙合處,為粵、湘、贛三省交通要衝,是粵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最大城鎮。當年府轄曲江、樂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縣。陳夢吉一行慢慢閑逛,到進入府城時,已近黃昏。用過晚飯,便在瀕臨武江的西河客棧住下。

第二天,陳夢吉去府衙拜訪王樹劍。王樹劍一看名刺,急忙出迎。兩人一番寒喧,互道別況,談得非常投契。王樹劍問:“吉兄此來,可是有什麼特別的事?”

“沒事沒事。此來不過是探望同窗舊友。古人雲人生四大快事,‘他鄉遇故知’乃其中之一。弟便是此意。還有便是順路看看各地風土民情,並遊韶州。”

“吉兄如此長途跋涉千裏來看小弟,小弟心領了。”王樹劍謙恭拱手,“隻是來遊這韶州,吉兄可能要失望。韶州雖可算曆史悠久,西漢元鼎六年置曲江縣,便以此為治,至今二千年;亦為曆代軍事重鎮;但名勝古跡實在不多。府城內就隻有風采樓與風度樓,與省城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筆者注:王樹劍此言不虛。韶州曆史雖悠久卻算不上是曆史文化名城。今天廣東的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是廣州和潮州,省級的曆史文化名城是肇慶、佛山、惠州、梅州、東莞、揭陽、海豐、雷州、羅定、平海和佗城,韶關不在其內。)

“無妨無妨,”陳夢吉笑道,“人說到處楊梅一樣花,在小弟眼中,卻是每片土地都有它自己的風采。照小弟所知,韶州府城外還有筆峰山、皇岡山、芙蓉山等去處,亦有張九齡墓、餘靖墓等堪值一遊,這就夠了。”

“吉兄果然雅士!吉兄果然雅士!”王樹劍也笑了,猛然想起,不遠處還有個最有名的南華寺,不覺叫道,“對對對!曲江有間南華寺,乃南宗祖庭,離府城隻四十餘裏……”

陳夢吉擺擺手:“這個小弟來前已經遊過了。”想起前天的事,心中老大不舒服。但這裏是府衙,也就不便多說。

“既然如此,吉兄已算不負此行。所幸近來府中無事,小弟略盡地主之誼,陪吉兄遊一下韶州。”

“多謝多謝。”陳夢吉拱拱手。

當天吃過午飯,王樹劍陪著陳夢吉主仆三人先去風采樓。小書僮陳良誌看看這樓實在沒什麼特色,便道:“王師爺,這也叫古跡?”

王樹劍摸摸他的頭,道:“這樓已有近四百年曆史了,你祖父的祖父的祖父出世時它已經有了。”看一眼陳夢吉,“此樓始建於明弘治十年,是當時韶守錢鏞為紀念宋仁宗朝著名諫官餘靖而興建的。取名自蔡君謨詩:‘必有謀猷裨帝右,更加風采動朝端。’曆代屢有重修改建,明嘉靖十三年、國朝乾隆四十六年、道光十一年……”

陳夢吉怕他還要掉書包,便笑道:“劍兄果然博學。”自便上樓去。

樓上除了幾塊碑記,並沒有什麼東西值得觀賞。陳夢吉走了一圈,讀了一會碑文,看對麵又聳立一樓,便問王樹劍:“想必那是風度樓了?”

“正是。”

“這風度樓看來比風采樓更古老?”

“正是正是。風采樓建於明,風度樓建於南宋。”王樹劍頓了頓,“在韶州府城,算是最古老的名勝了。”

“這風采樓為紀念餘靖而建,”陳夢吉想了想,“小弟記得唐史載,唐明皇用人必問風度如九齡否。這麼說來,想必這風度樓當是為紀念張九齡了?”

“正是正是!吉兄確是博學,聰明!”王樹劍由衷讚歎。

“劍兄過獎。”

“相公,張九齡是誰?”小書僮看看陳夢吉,“他隻有九歲嗎?”

“張九齡是唐朝時的宰相,活了六十二歲。”

王樹劍又摸摸小書僮的頭,接著陳夢吉的話頭道:“他是曆史上江南籍的第一個宰相,而且是道德、文章與才識均為後人稱道的宰相。後人有詩詠他:‘嶺海千年第一人,一時功業回無倫。江南人相從公始,袞袞諸賢繼後塵。’”邊念邊搖頭晃腦,“他是曲江人,有功業,後人才紀念他。”

陳夢吉看看王樹劍念詩時那老學究的樣子,不禁想起他在方哲賢私塾讀書遭陳象師欺負的往事,心中直想笑。再看小書僮,一臉茫然,顯然是沒聽懂這首詩。陳夢吉便拍拍他的腦袋:“阿誌,過兩天我帶你去看張九齡墓。”隨後下樓去遊風度樓。(筆者注:風度樓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遺跡蕩然無存。風采樓猶在,位於今韶關市風采路東端,瀕臨湞江,但已不是當年的風采樓。當年的風采樓在民國十八年春因開辟城廂馬路被毀去。後來有識之士認為“路政固重,而名賢遺跡,未可湮沒”,經多方奔走,獲允在原址跨路重建,民國二十二年建成,便是今天所見高二十二米,重簷翠瓦,橫跨通衢的風采樓。據《改建曲江風采樓碑記》所載,原來“風采樓”三字為宋仁宗禦筆,重建後則為明代學者陳白沙以茅龍筆所書的墨跡鐫石。)

不過,張九齡墓雖離府城不遠(在今韶關市北郊田心鄉洪義裏武陵源),但陳夢吉始終沒有帶小書僮去看看,因為三天後出了事,三人匆忙逃離韶州。

話說當天遊完風度樓,又在街巷四處閑逛,不覺已近黃昏,便回西河客棧歇息。第二天,陳夢吉也不必王樹劍作陪了,主仆三人出了府城北門,自去遊皇岡山與筆峰山。

筆峰山在城北僅一裏,因其端圓如帽,故韶州人多稱為帽子峰(在今天的地圖上,便是這樣寫),自宋朝開始,在上麵陸續建了幾個亭子,什麼整冠亭、偕樂亭、觀風亭、半山亭、鳳來亭,在明末還在半山後建了間普濟庵,卻是隻有一個僧人守著。陳夢吉去遊覽時,這些古建築多已毀棄或殘破不堪。沒有什麼好看,半天遊完,下山慢慢用過午飯,繼續北行,便到了皇岡山。

皇岡山高峻端整,儼如屏障。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韶州因而得名。宋時在山頂建有虞帝祠、翠華亭,下麵則有舜峰祠。陳夢吉一路登山,卻已了無所見。走走歇歇,不覺時近黃昏,到了山頂,

從樹叢中鑽出來,站到皇岡山頂端的一塊大岩石上,一下頓感豁然開朗,天地蒼茫;環眺四周,真乃別有一番氣象。南望府城,隻見房屋鱗次櫛比,炊煙四起,罩在一片霧氣之中;東湞江,西武江,兩水沐浴著落日餘輝,有如躺在大地上的兩條閃光的巨匹玉帶,環繞府城兩邊,上遊向遠方無限伸延,沒入山間;下遊相彙於府城南端,合成浩瀚北江,繼續向南奔流,直入天際。看西方,夕陽冉冉下山,空中一片燦爛晚霞,映照著群山莽莽,遼廓無垠。陳夢吉默默站了一會,低聲讚歎一句:“蘇東坡所言不虛,真乃江山如畫!”

小書僮看看陳夢吉:“相公又要吟詩了?”

“詩言誌。此情此景確是值得吟詩。”陳夢吉看看小書僮,“明代詩人蕭遠就曾為此景寫下一首七律,我自認吟不過他。”

“他怎麼寫?”

“萬仞高岡插碧空,翠華亭畔氣菁蔥。衡陽飛雁來秋色,荊水風帆掛落虹。芳草昔曾經禦輦,灘聲凝是奏焦桐。南巡帝子今何處,愁見青山夕照中。”陳夢吉吟完,又歎一聲,“可惜時世變遷,翠華亭已不在,虞帝祠、舜峰祠亦無存矣!”

陳剛圓見主人如此感慨,囁嚅著問:“相公,這景色可有什麼名堂?”

“這就是曲江縣二十四景之一,‘皇岡夕照’。”

這天爬山累了,第二天起了個晏,主仆三人隻是隨意逛逛韶州府城。陳夢吉竟在一處舊書攤找到了一部明嘉靖前的象棋古譜《夢入神機》,不禁喜出望外,立即買下。又過了一天,陳夢吉打算去看看一代名相張九齡的陵墓,主仆三人剛好走出客棧門口,突然看到王樹劍從遠處直奔過來,一見陳夢吉便大叫:“吉兄!請等等!請等等!”

陳夢吉看他跑得匆忙,不覺一愕:“堂堂府衙師爺,會有什麼急事?”立即迎上前:“劍兄,早晨。晨早來找小弟,有何貴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