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像珂勒惠支呢?
看看本世紀最著名最富有的畫家畢加索吧。他的大多數作品畫的都是女性,男性少得驚人。關於這點,與珂勒惠支頗相類似。可是,畢加索的女性隻是在性關係的基礎上對人體所作的幻想與拚湊,是純粹的性角色。珂勒惠支也寫性。她的《農民戰爭》組畫之二,畫的一個裸女,仰臥在地有如靜物;然而,另一批靜物如狼藉的花草,包括凡高未嚐畫過的葵花,都在暗示:此間並不平靜。可以斷定,裸女曾經有力地掙紮過,動彈過。由是,我們便進一步窺見了畫板的隱麵,裸女之外的係列的人們。可以說,珂勒惠支雕刀下的形體,都不是單個的存在;現代社會的生活,人的生活,構成為複合的處延的成分。 大約這就是所謂的藝術內涵罷?畢加索自離開西班牙之日起,就被一群女人、猴子和馬屁精所包圍,以致完完全全失去了生活,以及對生活的正常的感受能力。他是一個天性聰穎的頑童,追逐刺激、新奇、滿足而又永遠無法滿足的浪遊者,他活在性欲、虛榮心和一個接一個惡作劇般的胡亂塗抹的行為之中。立體主義的發明,便是題材匱乏和激情枯竭的明證。悲劇無法進入他的作品。一個對政治社會不感興趣的人,根本不可能理解真正意義上的悲劇。然而,藝術家的品格注定是悲劇性的。是人類的普遍受難使藝術家的產生成為必要和可能;倘使狀況已經改善,海晏河清,光天麗日,那時藝術家大約也就可以沉默了。
真正的藝術家,心目中是沒有 藝術 的,唯有人世間的苦難而已。珂勒惠支曾經作過一次羅馬之行,可是古典的完美的廢物對她並不生什麼影響,因為她始終在注視現實中的缺陷和汙穢。其時,現代派的抽象藝術早已流行,而她,竟也渾然無覺;對遠離生命實體的新生的東西,同樣表現出了驚人的遲鈍和淡漠。她總是一個人,固執地默默地走著寫實的道路。作為苦難的承擔者,珂勒惠支是孤獨的,所以是強壯的。
法西斯當局所以迫害珂勒惠支及其版畫,就因為充分地意識到了她的藝術力量。無論如何,那樣一批摧殘藝術的黨徒和警棍,是頗懂得她的藝術力量的。相比之下,自詡為藝術美的創造者和批評家倒是一群呆鳥。他們普遍傳染上了一種專業性疾患,開口閉口動輒光、色、刀法,煞有介事地做著所謂藝術分析,其實是對藝術的最精致最殘忍的肢解,乃至不惜拋棄整體,藝術中的人格與精神。
珂勒惠支的偉大地位,無疑地遭到了壓製和貶損。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曆史上總有一些事情是無法挽回的。
珂勒惠支(Koll?witz,1867-1945),德國版畫家,雕塑家。1867年7月8日生於柯尼斯堡(今俄羅斯加裏寧格勒) 。早期有作品《織工反抗》、《起義》和《死神與婦女》、《李卜克內西》 、《戰爭》(組畫)等。1933年希特勒上台,她雖然受到迫害,仍堅持作畫,代表作有《死亡》和《哀悼基督》等。1931年作品被魯迅介紹到中國來,對中國新木刻運動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