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出身”和“成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3 / 3)

需要說明的是,在1978年以前,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精英的正常流動基本是停滯的,一方麵,因基本沒有正常的退休製度;另一方麵,正常的社會流動製度沒有形成。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胡耀邦主政中央的時候,會有大批知識分子突然從政的原因。

“參軍”和“勞模”,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精英的主要來源,它的核心還是“出身”和“成份”。中國社會在“出身”和“身份”決定一切的前提下,它也有一些軟機製。所謂軟機製是指沒有明確製度保障的那些必備因素,但在實際過程中那些因素是必備的。主要是“出身”和“成份”。中國社會是黨員至上的社會,“黨員”成為改變“出身”和“成份”的必經階段。如果給這種軟機製一個程序的話,可以這樣表述:一個社會成員,如果他們要在現有製度下成功實現向高層的流動,必須要經過:少先隊——共青團——共產黨,然後以這種“身份”再選擇參軍——勞模。而在這個鏈條中,不能有一個環節脫落。這個鏈條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出身”和“成份”。我們有時候不能理解,為什麼許多知識分子有強烈的入黨要求?為什麼青年有那麼強烈的參軍願望?為什麼所有的工人和農民都渴望成為勞模?

“出身”和“成份”在很長時間內其實主要是對1949年之際的未成年人產生重大影響。因為那時他們前輩的社會身份大體已經定形。對他們後代來說,“出身”和“成份”幾乎成了宿命,人們極難逃過去。尤其特殊的是1949年以後,在正常的社會流動基本停滯以後,“出身”和“成份”間的流動卻不斷以新的方式向負麵產生,主要通過人為製造的政治運動。本來當時的“出身”範圍還相對窄。主要是指地主、富農(包括資本家)。但這以後,通過五十年代初的鎮壓反革命運動,製造出了一個“反革命”階級(經過三反五反運動和1955年的胡風反革命集團,人數極大)。這還不夠,到了1957年,又製造出了一個“右派”階級,人數約有55萬,多數是成年人,他們的後代加起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量。這還不夠,到了1964年左右,又搞了一場“四清”運動,出現了一個“壞分子”階級。這樣在中國的“出身”概念裏就形成了“地、富、反、壞、右”這一個完整的稱謂。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每一次政治運動打擊的具體對象,相對來說都是一個特定的精英階層。鎮反(包括之前進行的土改),主要打擊了地方紳士;三反五反,主要打擊了城市商業精英;反右,打擊了中國的知識精英;“四清”打擊了中國農村新的地方精英。除了政治運動外,因“出身”和“成份”所受最大傷害的是中國所有“地、富、反、壞、右”的後代的教育,特別明顯體現在高等教育方麵。我的朋友智效民1946年出生,他告訴我,1964年他參加高考,在他的同學中,所有出身“地、富、反、壞、右”的子弟,無一人升入大學,所謂“政審”不合格。作家韓石山也是同年高考,據他說,他後來發現,所有“地、富、反、壞、右”子弟都在一個考場,他的“出身”不好,最後還是因了一位在山西大學當教授的同鄉幫助,才以極高的成績上了山西大學曆史係。他事後發現,他所在的考場隻考了他一個人,這怎麼可能呢?據智效民回憶說,“政審”有問題的考生,可能連卷子都沒有改。此點可以從遇羅克的經曆中得到證明,他那麼高的天資,但連續幾次高考都邁不進大學的校門。不是說所有“地、富、反、壞、右”的子弟中就沒有進入大學的,而是說,在那個時代中普遍充滿了“出身”和“身份”歧視。到了1966年的“文革”中,“出身”和“成份”幾乎成了判斷一個人可不可以“革命”的唯一標準,所謂“黑五類”是也。

因為“出身”和“成份”阻隔了中國社會很長時間內的正常人才流動,所以在那個時期政治和文化精英的流動主要發生在“革命者”後代和一般的“軍人”及“勞模”之間。雖然在考察這個流動關係時要注意“革命者”的命運也發生過不同變化,曾波及他們的後代。但大麵積的“革命者”失意是在“文革”期間,這時中國已沒有高等教育。

1949年以後,中國社會中各種政治運動連續發生,這些政治運動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形成了階層流動中的精英淘汰製。精英淘汰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個主要機製,它的發生固然與這個時代的政治文化密切相關,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出身”和“成份”。

有這樣一個材料:《共青團省委副書記以上幹部受開除黨籍、留黨察看處分的決定彙編》(共青團中央組織部編,1959年9月內部印刷),這是一本關於當時團中央反右派時的情況統計,編者在書前的說明中指出:這本文件,彙編了共青團省委副書記以上幹部受開除黨籍、留黨察看處分的決定和政治結論。從這個名單裏可以看出,至少在團中央,當時團省委副書記以上的右派出身幾乎全是大學生。他們的情況如下:

陳模,男,35歲,江蘇泰興人,貧農出身,本人成份學生。1938年參加工作。中國青年報副總編。

鍾佩璋,男,33歲,浙江鎮海人,出身商業資本家。本人成份學生。1941年參加工作。中國青年報副總編。

陳緒宗,男,39歲,湖北黃岡人。出身資產階級。本人成份學生。1940年工作。中國青年報總編輯。

李庚,男,41歲,福建閔侯人。出身官僚家庭。本人成份學生,1937年入黨。

彭子岡,女,44歲,北京人,出身資產階級。本人成份學生。1938年入黨。《旅行家》雜誌主編。

劉賓雁,男,32歲,山東臨沂人,出身職員。本人成份學生。1944年入黨。中青報編委兼工商部主任。

吳一鏗,女,39歲,四川閬中人,出身地主。本人成份學生,1938年入黨。中青報文藝部主任。

譚西山,男,38歲,山東濱縣人,出身小業主。本人成份學生。1937年入黨。上海團市委副書記。

董學隆,男,32歲,出身資產階級。1948年入黨。雲南省委常委。

賀惠君,女,29歲。四川成都人。本人成份學生。1947年入黨。成都市委學生部部長。

郭永澤,男,32歲,出身小商人。本人成份學生。1946年入黨。哈爾濱團市委副書記。

項南,男,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王正,男,34歲,江蘇鎮江人。1939年參加工作。江蘇團省委副書記。

仇作華 ……

這個名單中,隻有項南和仇作華的具體情況沒有介紹。在已處理的團省委副書記以上的幹部中(後絕大多數劃為右派),都是青年才俊。其中陳模被打成右派,是胡耀邦一生中少有的幾件遺憾事之一,他在晚年對此都非常內疚。在這個14人的名單中(以12人計算),家庭出身地主和資本家的有10人,出身小業主和小商人的各一人。這12人中,本人成份是學生的有11人。有兩位作家劉賓雁和彭子岡,兩位雜文家李庚和鍾佩璋。這14人全部是1949年前在國統區從事地下學生運動的幹部。這還是黨內的情況,黨外的情況可想而知。精英淘汰的特征非常明顯。

在傳統的“出身”和“成份”中不斷增加新的成員,最後導致了整個中國政治精英流動的完全封閉性,這種封閉性最後決定了中國社會政治精英主體的基本構成,它的影響至少還會持續十年左右。

2004年3月29日於太原

[作者簡介]

謝泳,學者,1961年生,曾任《黃河》雜誌副主編,現為廈門大學教授。著有《西南聯大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儲安平與<觀察>》、《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搜集與應用》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