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出身”和“成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謝 泳
這篇文章是在老朋友林賢治的一再催促下才寫的。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寫成一篇論文,但那需要查閱大量的史料,還要設計模型,再作層層分析,這些都很麻煩。最後我還是決定寫一篇隨感式的文章,這樣可以自由一些。
1978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大體說來,可以稱之為“出身”和“成份”社會。這一點與西方社會的由“身份”到“契約”還不相同,因為那種完全依賴法律保障的階層轉化,主要是以自然演進為基本前提的。而中國作為“出身”和“成份”社會的形成則完全是人為造成的。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至今還沒有徹底消失。中國的“出身”和“身份”,究其實質而言,是社會階層流動的主要條件,它的特點是有極強的邊界特征,隻在具備絕對相同條件的成員間流動,流動是封閉的。這樣的社會,如果從1949年算起,到1978年大體終結,約有三十年時間。也就是說,中國社會目前的主要精英,特別是1940年前後出身的人,決定他升遷的主要因素中“出身”和“成份”起過主要作用,特別是政治精英更為明顯。
在中國社會語境裏“出身”和“成份”有聯係,但還不是一個概念。所謂“出身”主要是指與血統相聯的代際關係,也就是說,一個社會成員的“出身”完全取決於他們的父母,人們最熟悉的是“出身不能選擇”,但實際情況是“老子反動兒混蛋”。所謂“成份”是一個社會成員本身所具有的社會關係,它由教育和職業特征決定。人們不會忘記,在中國幾乎所有要填的表格中,通常都有“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兩欄。這兩個概念大部分時候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出身”常常決定“身份”。但也有的時候是分裂的,不過這種分裂主要對那些黨的領導和文化精英才有意義。比如“家庭出身”雖然不好,但“本人成份”有可能是“學生”或者“自由職業”之類,總之,人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麵。
中國傳統社會,本來是以倫理為主要特征。早年梁啟超和梁漱溟他們就不承認中國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而特別強調它的倫理化。倫理社會就是看重社會以和解為基本特點,而階級社會則強調衝突和鬥爭。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毛澤東寫《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就講得非常明白,中國社會主要是階級衝突。到了四十年代,劉少奇寫《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曾專門講過《人的階級性》。講社會的階級性,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在中國講階級,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階層,而主要是講衝突和鬥爭,中國社會的曆史證明,所謂階級,主要就是你死我活的衝突和鬥爭。雖然所有的領導在講階級的時候都留了餘地,比如人們常常聽到的“有成份論,但不唯成份論,重在表現”的話,但在實際生活中,“出身”和“成份”基本是一個剛性概念,有彈性的時候極少,這一點我想不用討論。可以舉出個別不受“出身”和“成份”歧視的特殊例子,但“出身”和“成份”對中國社會的決定性影響,舉任何特殊的例子都沒有意義。
邵燕祥曾在《天涯》雜誌上發表一份《寫曆史與思想自傳參考提綱》和《交待問題注意事項》。這是1951年,中央廣播事業局開展“忠誠老實政治自覺學習運動”中的材料,這個材料可以說明在中國社會裏“出身”和“成份”重要到了何種地步。
寫曆史與思想自傳參考提綱
(一)應寫的項目
履曆年表。
家庭情況。
個人經曆。
思想總結。
(二)主要的內容
甲、履曆年表
1.?從出生年、月、日及地點寫起。
2.?七歲以前概括地寫明簡曆。
3.?七歲以後到現在為止,逐年寫明在何地什麼學校學習,哪個機關工作及其它經曆。
4.?參加政治活動以後到現在為止的各個時期,須注明能證明各該時期情況的證明人,開列證明人的姓名、職業及現在通信地址。
乙、家庭情況
A.?祖父一代
祖父母的姓名、籍貫、年齡、職業。
主要的經濟來源,家庭經濟收支狀況、有些什麼動產和不動產。
祖父母的政治和宗教信仰,參加過什麼社會活動,群眾反映如何。
B.?父親一代
父母親的姓名、籍貫、年齡。
父母親的學曆和職業經曆。
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生活水準和財產情況。
父母親的政治思想與信仰。
父母親參加過什麼黨派、社會活動,群眾反映如何。
C.?自己一代
嫡係兄弟姊妹及旁係同輩親戚以及朋友的姓名、年齡、學曆、職業經曆。
他們的政治思想如何,參加過什麼政治團體,有些什麼政治性和社會性的活動。
他們現在何處,對革命的態度如何。
個人和他們在政治、經濟、思想上有些什麼聯係。
丙、個人經曆
1.?上過哪些學校,曾在什麼機關擔任過哪些職務。
2.?在學生及服務社會時期,聽過或看過哪些關於思想、藝術、政治等方麵的學說和書報刊物,對個人發生過什麼影響。
3.?在各個時期,對國家、民族、社會、政黨及個人前途存在過些什麼樣的希望。
4.?對各個時期國內外發生的各種事變和社會現象,采取什麼看法和態度。
5.?參加過哪些學生運動、社會活動,經過與結局如何。
6.?參加過哪些政治事件活動,當時的動機如何,事後在思想上有些什麼好的或壞的影響。
7.?參加革命工作以後,在人生觀和思想上有些什麼新的收獲。
丁、思想總結
1.?家庭和學校教育,及社會環境,給個人形成了什麼樣的政治思想和作風。
2.?今天在工作、學習、生活上保留著哪些主要優點和缺點。
(三)寫法與重點
1.?按事情的發展過程,以經曆(如學生生活時期、職業生活時期)或思想轉變(如由一種思想顯著地轉變為另一種思想)為中心,做縱的敘述和橫的分析。
2.?要將思想和事實聯係起來,以各時期經曆過的事實為依據,來反映當時的思想;在分析各時期的思想時,必須以具體的事實為基礎,來說明思想的根源。
3.?重要的轉變和發展,必須將關鍵性的主客觀原因,分主要與次要地交代。
4.?年表著重寫七歲以後的主要經曆,可采取生平大事記的格式。
5.?家庭情況著重寫父母一代和自己一代的經濟、政治情況及由此而產生的個人的主導的思想與作風。
6.?個人經曆按時間的先後,著重寫與個人有關的事實,不能顯著地說明一種思想的瑣碎雜亂的事物,不必一一列舉;應偏重於主要事物的曆史性的敘述,它和思想總結的不同點,在於思想總結著重概括政治及一般思想意識與作風的轉變和現狀。
(四)注意事項
1.?寫自傳必須忠實坦白,不虛構誇張進步麵,也不隱瞞落後以及反動麵,應實事求是,有啥說啥。
2.?要采取曆史的批判的態度分析過去,以說明現在。如果以今天的現實水平,去硬套過去,將新近才認識的問題說成是老早就已認清的問題,結果,不但看不清演變與發展,而且必然地會將自己的曆史與思想寫得不合邏輯,失去真實性。
廣播事業局青年團分總支
三月七日(1951年)
交代問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