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中華神舟遊太空
2005
關鍵詞:“神舟六號”飛天
一聲轟鳴劃破了晴朗的天空,一聲喝彩陶醉了整個民族的心扉,一次騰躍驚歎了全世界的眼睛。2005年10月12日,中國人再一次叩開了神秘的宇宙之門——“神舟六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騰雲駕霧,飛入神秘的太空。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試驗飛船發射升空,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序幕。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係列飛船之一,它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10月12日上午9時12分,“神舟六號”飛船正式起飛。15時55分,“神舟六號”飛船飛行到第五圈時,在地麵指揮控製中心的控製下,由橢圓軌道變為圓軌道,整個變軌過程隻需要兩分鍾。14日14時36分,航天員手持攝像機透過飛船舷窗拍攝地球,通過攝像機可以看見蔚藍色的地球。截至14日16時,“神舟六號”飛船已進入太空55小時,兩名航天員在太空目睹了36次日出日落,飛行約151萬公裏,成功返回陸地。
“神舟六號”的成功飛天,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厚重的一筆,創造了許多第一:首次多人遨遊太空、首次多天空間飛行、首次進行空間實驗、首次進行飛船軌道、首次全麵啟動環控生保係統、首次增加火箭安全機構……這些都標誌著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
“神舟六號”的成功飛天,形成了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而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則是這種精神的代表。為了適應太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他們進行了長達7年的艱苦訓練。除58項專業訓練外,還要學習天文、天體、航天醫學、空氣動力學、外語等基礎課程,一個大學生需要4年學完,而他們必須在兩年內全部掌握,有許多訓練是向人體生理極限挑戰。
當巨大的回收艙砰然落下,當天外歸來的英雄搖動著手中的五星紅旗,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神舟六號”的成功飛天,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奏響了人類智慧的動人樂章!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升空瞬間
2005
中華神舟遊太空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