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高峽出平湖
1994
關鍵詞: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
修建三峽水利樞紐,是中國人百年來的夢。早在1919年,孫中山就提出要在長江上遊對水路進行改良。他在《建國方略》中認為,長江“自宜昌以上,入峽行”的這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這是最早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按此設想,20世紀40年代中期,國民政府與美國墾務局簽約,準備利用美國資金建設水電站,並邀請該局總工程師、世界知名水利專家薩凡奇來華考察。薩凡奇在三度實地考察三峽地區後,寫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可行,並安排開展前期工作,後因內戰爆發,此事無果而終。從那時起,中國人心中就種下了一顆高峽出平湖的種子,也留下了修建三峽水利樞紐的情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長江上遊頻發洪水,屢屢威脅武漢等長江中遊城市的安全,並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危害。由此,三峽工程的建設被重新提上議程。毛澤東在1953年初視察三峽時認為: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以修建的,但最後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修建,要待各個重要方麵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後,才能作出決定。在周恩來主持下,有關方麵開始了三峽工程的勘探、設計、論證工作,並邀請了蘇聯的水利專家參與。考慮到當時的國力、技術和國內國際形勢等因素,毛澤東最終決定暫緩實施三峽工程。
改革開放後,三峽工程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1983年水利電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並著手進行前期準備。1984年國務院批準了這份可行性研究報告。從1986年到1988年,國務院又召集幾百位專家和學者,分14個專題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麵重新論證,結論認為技術方麵可行、經濟方麵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為有利。
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采取“一次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建設方式興建三峽工程。這樣,經過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努力,三峽工程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
根據這份決議,三峽水利樞紐分三期完成,從1994年開工到2009年竣工,總時間跨度為17年。建成後三峽大壩壩頂總長為3035米,壩高為185米,設計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為l75米(豐水期為14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年平均發電量1000億千瓦時,年單向通過能力5000萬噸,集防洪、發電、航運三個功能為一體。
三峽工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新中國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工程建設項目。它不僅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為世界水利水電技術和有關科技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三峽大壩全景圖
1994
高峽出平湖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發《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指出:愛國主義曆來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麵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曆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