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兩岸會談破堅冰
1993
關鍵詞:汪辜會談
1993年4月29日,新加坡海皇大廈四樓會場,兩位古稀老人鄭重地在文件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在相互交換文件後,兩位睿智的老人相視而笑,不約而同地伸出自己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一舉動打破了兩岸高層40多年來的僵持局麵,實現了多年來的首次握手。從此,兩岸關係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多年來,台灣問題一直是每個中國人都十分關注的問題。那一灣淺淺的台灣海峽,不僅在地理上將兩岸隔開,更承載了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中國人深深的鄉愁。從1949年台灣不幸與大陸分離開始,兩岸之間就音訊不通,來往斷絕。親人不能團聚,祖國不能統一,成了所有中華兒女心中的痛。早日結束兩岸隔絕的狀態,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最強烈的願望。
但是,由於各方麵原因,雖然兩岸都作出了努力,多年來兩岸的接觸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力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兩岸領導人開始認識到,處理海峽兩岸問題,應當加強民間交流,於是雙方都開始調整政策。
1990年10月21日,以辜振甫先生為董事長的“財團法人海峽兩岸基金會”(簡稱海基會)在台灣成立,開始解決兩岸交往中的問題。作為回應,1991年12月16日,以汪道涵為會長的具有社會團體法人性質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北京成立。
兩個民間團體的成立,使兩岸關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1993年4月27日至29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經過反複協商,求同存異,辜振甫和汪道涵兩人代表海基會和海協會最終正式簽署了《兩岸公證文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及《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係與會談製度協議》等4個協議,實現了海峽兩岸同胞分離和隔絕40多年之後的一次曆史性突破。盡管這次會談隻局限於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和功能性的範圍,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已引起台灣島內的高度重視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汪道涵與辜振甫的握手,猶如在黑暗漫長的隧道中點亮了一盞燈,使兩岸人民看到了和解的光明和希望。它確立的“一個中國”原則,以及展現的和平精神、包容精神、平等精神,為結束兩岸分裂狀態,最終走向統一鋪平了道路。
1993年4月27日“汪辜會談”前汪道涵(左)與辜振甫握手
1993
兩岸會談破堅冰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根據章程,其性質為社會團體法人,以促進海峽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為宗旨。協會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海協會首任會長是汪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