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托起明天的希望

1991

關鍵詞:全國實施希望工程

1991年5月,安徽省金寨縣張灣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們像往常一樣來到教室學習,但今天坐在教室中的他們,心情十分複雜,這也許是他們最後一次來這個讓他們無比眷戀的課堂了。因為,教室裏的座位一個個空出來了,自己可能也會成為下一個。他們不解地望著老師,為什麼我們不能讀書了。這一幕,正好被《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拍下。很快,一組手握鉛筆頭,兩眼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讀書”的黑白照片,在全國各大媒體爭相轉載。全國上下開始關注失學兒童,希望工程從此走入大眾的視野。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每年有100多萬小學生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書雜費而失學。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於是,1989年10月30日,以徐永光為秘書長的中國青年發展基金會向海內外宣布:實施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為主旨的希望工程。

雖然社會上不少人對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有著切身感受,力圖改變失學少年的命運,但是成立之初的希望工程發展並不順利。10萬元注冊資金和10000元工作經費,對於剛成立的中國青年發展基金會來說,連基本的辦公成本都不夠。按基金會成立之初製定的最低資助標準——每個失學兒童每學期20元助學金,即便在全國資助5萬名孩子,每年也需募集200萬元。

“我要讀書”照片的出現,給麵臨困境的希望工程帶來了曙光。救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入學,成為這個愛心工程最強的音符。捐款、捐物、獻愛心,一時間,神州大地、大江南北湧動著愛的熱流;海外華人也紛紛伸出友愛之手。希望工程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如今,20年過去了,希望工程累計募集捐款53億多元人民幣,資助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逾338萬名,建設希望小學15.444所,建設希望工程圖書室約14.000個……希望工程的資助對象已經擴展到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農村貧困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學生、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和大學生。希望工程的動員和服務方式也從單一的資金資助發展到“資金資助+勤工儉學+公益實踐”以及心理援助、社工服務等多元化格局。希望工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啟動最早、規模最大、參與最廣、成效最為顯著的社會公益事業。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社會各界的關懷下,希望工程的希望之火將永遠燃燒下去,溫暖更多渴求知識的雙眼。

“我要讀書”

1991

托起明天的希望

1991年3月,上海《解放日報》發表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和《擴大開放的意識要更強些》。前文指出: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思路,關鍵在於進一步解放思想。後文指出:90年代上海的開放要邁大步子,必須有一係列嶄新的思路,敢於冒點風險,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