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經濟又添新活力

1990

關鍵詞: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2010年,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20周年的日子,中國資本市場走過了20年不平凡的征程。20年來,中國股市創下了許多驚人的紀錄,更重要的是股票已經走入千家萬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將個人與企業乃至國家利益聯係在一起。

1990年12月19日,上海外灘北側黃浦路15號浦江飯店孔雀廳的一聲鳴鑼,不僅意味著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誕生,更標誌著資本市場能夠為社會主義的中國服務。一代證券市場的風雲人物,他們肩負使命,胸懷理想,用智慧和力量,勾勒出中國證券市場的嶄新篇章,拉開了中國建設資本大國的序幕。

上世紀80年代初,各種姓“社”姓“資”的爭論依然彌漫在那個時代。對於很多從“文革”思維中走出來的人來說,設立股份製公司、發行公司股票、成立股票交易所,簡直是天方夜譚,甚至是會犯政治錯誤的冒險之舉。

1986年,中國人民銀行組織了全國13個分行的行長專門到日本野村證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習,團長是蔡鄂生(時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管理司幹部),費用全部由野村證券承擔。這次學習帶回了很多重要的經驗和資料,為日後上交所的成立做了非常重要的準備。同年,國家體改委也著手探索企業的股份製改革試點,上海是試點城市之一。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曾經三次參與股份製改革研討會,而繼任市長江澤民更是大刀闊斧,在他親自叮囑和關懷下,才有飛樂音響和延中實業這兩隻股票的橫空出世。

真正讓國際社會覺察到中國改革勢不可擋的是一次舉世聞名的禮尚往來。1986年11月,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約翰·凡爾霖來華訪問,在與鄧小平見麵時,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徽章贈送給鄧小平,而鄧小平以一張飛樂音響(小飛樂)股票作為回贈。

然而,1989年春夏之交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波,使國外輿論普遍懷疑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會不會繼續執行下去,是不是要把開放的大門關上。由此導致招商引資停頓、大量外資撤出,甚至上海地標性建築——東方明珠項目也麵臨停工。在這樣困難的背景下,如何才能讓國際輿論認識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不會動搖呢?於是,肩負政治意義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被提上日程。

經濟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在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同時,開啟國內資本市場也刻不容緩。上海證券交易所應時而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開業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標誌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初步形成。

上海證券交易所

1990

經濟又添新活力

1990年4月18日,李鵬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開發浦東、開放浦東,是中央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而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