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歌唱陝北好江南
1943
關鍵詞:大生產運動
“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來好風光……”這首我們耳熟能詳的《南泥灣》,是一首陝北民歌,也是一首經典革命歌曲。它曾激勵了無數人,即使今天我們再聽這首歌時,仍能從中感受到那種喜悅與激動的心情。
為了支持長期抗戰,中共中央於1939年2月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號召陝甘寧邊區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要求部隊在不妨礙作戰的情況下參加生產運動,隨後中央軍委向全軍發出了《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
南泥灣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裏處,荒無人煙,但土質肥沃。1941年春,由於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及抗日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外麵的物資無法運進,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實行屯墾,生產自救。沒有房,自己動手挖窯洞;沒有菜,自己挖野菜吃;沒有工具,就自製鋤、鏟。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嶺種上了莊稼。短短三年,由王震旅長率領的三五九旅,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1943年秋天,“不要公家一粒糧、一寸布、一文錢”的八路軍三五九旅,還給陝甘寧邊區政府上交了公糧,徹底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三五九旅在大生產運動中,成為全軍的一麵旗幟。
自1942年起,南泥灣翻天覆地的變化,吸引了許多知名人士,他們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訪問,並寫下了不少詩文。著名愛國將軍續範亭的詩作《南泥雜詠》,著名詩人蕭三的詩歌《我兩次來到南泥灣》,詩人何其芳的散文《記王震將軍》等,都對南泥灣墾荒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就是其中的插曲。這首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歌唱南泥灣由荒山變成“江南”,並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勳的八路軍戰士。全曲可分為對比性的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曲調柔美委婉,後半部分歡快跳躍,最後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結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間歌舞的音調和節奏,加上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與舞蹈性為一體,更加生動感人。
屯墾戍守南泥灣的三五九旅,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從此成了享譽全國的“模範”。這支隊伍傳承下來的屯墾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八路軍三五九旅指戰員在南泥灣開荒生產
1943
歌唱陝北好江南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為適應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作出《關於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中共中央表示完全同意。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解散後,中國共產黨解除了對共產國際章程、決議所承擔的義務,並完全擺脫了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