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百團大戰震華北
1940
關鍵詞:百團大戰
1940年,日本急於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在華北地區實施“囚籠政策”,先後建立3000多個據點、1萬多個碉堡、5000多公裏鐵路、3萬多公裏公路,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封鎖在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對此,中共希望打破“囚籠政策”,小規模遊擊戰肯定不行,必須打一場規模較大的戰役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從1940年7月22日發布預備命令到最後下達行動命令,八路軍總部部署了20個團參加位於華北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正太鐵路的戰役。然而,到了8月22日,八路軍總部對戰情進行綜合分析時,彭德懷、左權才發現竟有105個團參加這次戰役。也就是說,有85個團主動投入了戰爭。更讓人激動的是,百團大戰還有與八路軍正規部隊相當或更多的遊擊隊和民兵參加,並至少有20萬民眾參加。8月20日,八路軍在以正太鐵路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同時發起攻擊,戰區內那些小據點、鐵路、公路、橋梁、電線杆,絕大多數成為八路軍、遊擊隊和群眾進行破襲的對象,日軍一片混亂,參戰抗日的部隊因此越來越多。
最初,八路軍總部對於百團大戰並沒有規定戰期,隻是在預備命令中要求從部隊出動之日起準備一個月的糧食,這大體可理解為作戰一周左右。最終百團大戰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戰鬥打響後的幾天內,戰區內日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麵。百團大戰前期的勝利,使彭德懷產生了開展第二階段戰鬥的想法。9月20日夜,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戰鬥打響。1940年12月2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從延安致電彭德懷說:“百團大戰對外不要宣告結束,蔣介石正發動反共高潮,我們尚需利用百團大戰的聲勢去反對他。”日軍於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場“毀滅戰”,編入戰鬥序列的部隊多達5個師團、10個獨立混合旅團和1個騎兵旅團,出動兵力約15萬人,試圖對八路軍進行報複。八路軍各部繼續反“掃蕩”,直至1941年1月24日,百團大戰才宣告勝利結束。
百團大戰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以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誣蔑,也牽製了日軍兵力,推遲了日軍“南進”的時間,對正麵戰場的作戰是一種支持。
百團大戰紀念碑
1940
百團大戰震華北
百團大戰前,八路軍總部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共計105個團,20多萬人,還有許多地方遊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