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民族大義永流芳

1936

關鍵詞:西安事變

70多年前的古城西安,發生過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這個事件可以說改變了中國近代的曆史發展。

事件發生在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占了中國東北等地,而且更多土地將要落入日本侵略者手中。中國共產黨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而奔走,希望能夠和國民黨再次合作抗擊日軍。但國民黨卻拒絕抗日堅持“剿共”。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在西安分別召見了張學良和楊虎城,脅迫他們攻打紅軍。深知國內嚴峻形勢的兩位將軍表示應該聯共抗日,但遭到了蔣介石的嚴厲斥責。同時,蔣介石調集嫡係部隊約30個師到以鄭州為中心的平漢、隴海鐵路沿線,隨時準備進攻陝甘,挑起內戰。

在這緊急萬分的時刻,12月12日淩晨,張學良、楊虎城果斷實行兵諫,軟禁了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了以“停止一切內戰”為中心的八項主張。張、楊表示:“我們持有公理,決不後悔。我們唯一的希望,隻是求這些政策的實現和對國家有所貢獻。讓全國的同胞來裁判我們的功罪!”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後,國內各方態度紛繁複雜。南京國民政府內部,以親日派何應欽為首主張武力解決,置蔣介石生死於不顧。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孫科等人,則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在南京奔走遊說,為營救蔣介石積極活動。國民黨的地方軍事領袖人物和眾多中間狀態人士,隻有少數人表示完全支持張、楊,大多數人讚成抗日,但擔心張、楊的行動會引發更大規模的內戰,因而對張、楊不表示支持。17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等趕到西安,與張學良商談了關於正確解決西安事變的問題。18日,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提議召集抗日救國大會,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次日又明確主張“放蔣”,與蔣談判,促其停止內戰,團結抗日。

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結束了十年內戰,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推動了中國從長期內戰到全麵抗日的重要曆史轉折。正如周恩來所說,張、楊兩將軍的義舉“有大功於抗戰事業”,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西安事變舊址

1936

民族大義永流芳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黨內發出《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指出“在日本帝國主義繼續進攻,全國民族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下,國民黨中央軍全部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並準備派出代表同國民黨進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