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遵義會議放光輝

1935

關鍵詞:遵義會議

在貴州省北部有一個聞名遐邇的小鎮,70多年前在這裏召開的一場會議,使她在中國近現代史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她就是遵義,一個閃著紅色光芒的黔北重鎮。

時間要回溯到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的時候。當時,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等在軍事上犯了逃跑主義的錯誤,使紅軍蒙受了重大損失,原本8.6萬餘人的紅軍部隊銳減到3萬餘人。紅軍將士中開始滋長懷疑和不滿情緒,對於當時博古等人的領導也提出了質疑。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舉行會議,決定放棄北上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到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去開辟新的根據地的主張。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黔北重鎮遵義。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陳雲、博古,候補委員有王稼祥、劉少奇、鄧發、何克全,還有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書長鄧小平。李德及擔任翻譯工作的伍修權,也列席了會議。

在陳雲手稿中,記載了遵義會議最後決議在組織上作出部分調整的情況:一、毛澤東同誌當選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誌起草決議,委托常委審查後,發到支部討論;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分工;四、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遵義會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之後,黨中央又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團”,周恩來任團長,負責指揮全軍的軍事行動。

回顧中國共產黨頗為曲折的發展史,遵義會議被認為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了黨內部的複雜問題,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從幼年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開啟了之後“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中國共產黨在這片東方大地上日益煥發蓬勃生機。

遵義會議舊址

1935

遵義會議放光輝

1935年12月9日,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形勢下,北平愛國學生數千人,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領導和組織下,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呼喊“反對華北自治運動”、“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史稱“一二·九”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