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紅軍不怕遠征難

1934

關鍵詞:紅軍長征

1930年到1933年間,紅軍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人領導下,采取誘敵深入、因地製宜等方針,先後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然而,紅軍的發展並非沒有曲折。1934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發起了第五次“圍剿”。當時中共中央領導人犯了“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不根據蘇區的實際情況來指揮紅軍作戰,使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年幼的紅軍危在旦夕,被迫於1934年10月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湘江以西轉移,踏上了長征的途程。

在這前後,其他革命根據地的紅軍也進行了戰略轉移。紅軍第六軍團於1934年7月下旬離開湘贛根據地西進,於10月到達貴州東北部,與紅軍第二軍團會合,後來組成紅軍第二方麵軍繼續西進。紅二十五軍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於1934年11月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向陝南轉移。1935年3月,紅四方麵軍奉命退出川陝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首先突破了蔣介石的四道封鎖線進到了湘江以西地區。但是由於指揮錯誤,部隊由8.6萬餘人銳減到3萬餘人。危急關頭,毛澤東提出了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的英明決策,原來準備北上的中央紅軍,突然揮戈西南,強渡烏江,占領了遵義城。此後,在新的中央正確領導下,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曆盡千難萬險,於1935年10月19日勝利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一年以後的1936年10月22日,經過長途轉戰的紅軍第二方麵軍、第四方麵軍和中央紅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宣告二萬五千裏長征勝利結束。

毛澤東在他的著名詩詞《七律·長征》中寫道:“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曆時兩年的紅軍長征將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延續下來。長征的勝利,成為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具有無比頑強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精神,成為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雪山——夾金山

1934

紅軍不怕遠征難

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