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誘敵深入反“圍剿”(1 / 1)

13.誘敵深入反“圍剿”

1933

關鍵詞: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自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建立蘇維埃共和國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便坐不住了。從1930年10月開始,一而再,再而三地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和紅一方麵軍進行軍事“圍剿”,企圖把年幼的紅軍扼殺在繈褓裏。然而,紅軍運用地理優勢,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取得了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三次反“圍剿”共殲敵7萬多人,繳獲各種武器4.6萬餘件,並活捉了張輝瓚等人。到了1932年年底,國民黨向紅軍發起了第四次大規模軍事“圍剿”。

因為前三次“圍剿”都被紅軍擊退,這一次,國民黨調集了40萬兵力,並進行了精心部署:陳誠指揮16萬人為中路軍,擔任主攻;蔡廷鍇指揮左路軍,餘漢謀指揮右路軍,左右路軍負責“清剿”。而共產黨方麵,經過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後,根據地擴大了,紅軍的總量達到了7萬人。但如何用紅軍的7萬之弱對付國民黨的40萬之眾呢?紅一方麵軍總司令朱德和總政委周恩來有其妙計。

1933年2月12日晚,紅一方麵軍第三和第五軍團向南豐城發起了進攻,但是南豐城防禦堅固,到了第二天早上也沒能突破。駐守南豐城的國民黨中路指揮陳誠知道情況後,命令守軍固守城堡,並向南麵的國民黨24師求援,企圖把紅軍合圍於南豐城下。這一招,被朱德和周恩來識破了,他們立即決定撤退圍攻南豐城的紅軍。在撤退的過程中,悄悄將主力轉移到東韶、洛口地區隱蔽等待。同時,安排紅十一軍偽裝主力迷惑敵人。國民黨將領不辨真假,果然被紅十一軍所迷惑,一路直追。

國民黨這樣的部署,正好落入紅軍布下的陷阱。所謂“誘敵深入”,正是戰略防禦中弱軍對強軍作戰最有效的軍事政策。在等待國民黨進入“陷阱”的過程中,紅一方麵軍安排左翼隊集結於大坪、蛟湖地區;右翼隊隱蔽集結於霍源、西源地區。這樣一來,一路追趕過來的國民黨第五十九師就像甕中的鱉,被潛伏的紅軍手到擒來。經兩日激戰,國民黨軍隊大部被殲滅,國民黨第五十二師師長李明和第五十九師師長陳時驥被俘。

就是這樣靈活的戰略戰術,使紅軍在麵對一次次危險敵情的時候,仍能夠出奇製勝,打得敵人如墜雲霧。這場曆時約三個月的戰役,共殲國民黨軍近3個師,俘1萬餘人,繳獲各種槍支1萬餘支,創造了紅軍戰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團伏擊殲敵的範例。

黃陂霍源,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時在該地取得“黃陂大捷”

1933

誘敵深入反“圍剿”

1933年5月26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影響下,愛國將領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在張家口建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馮玉祥任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並通電全國,主張聯合抗日,收複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