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點亮抗日救亡之光(1 / 1)

12.點亮抗日救亡之光

1932

關鍵詞:“一·二八”事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強占了中國東北,這一暴行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為了轉移視聽,日本開始將侵略的目光放到了中國的其他地方。上海,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又一目標。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上海發起了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

當天晚上11時,日本陸戰隊一小隊數十人,由便衣日探帶領,占領了位於四川北路的天通庵車站。11時30分,在寂靜中傳來了一陣步槍聲,接著便是密如連珠的機關槍聲,日軍向中國守軍發起了進攻。而中國方麵,當時駐守在上海的十九路軍雖早有準備,但令人揪心的是,此時敵軍的兵力為我軍的三倍,武器更遠遠優於我軍。就在這種優劣懸殊的情形下,從1月28日晚11時30分到29日早晨6時前,蔡廷鍇、蔣光鼐率領的十九路軍先後擊退日軍向閘北發起的三次大規模進攻,充分表現了十九路軍官兵英勇善戰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就在十九路軍與日軍浴血奮戰時,社會各方卻作出不同的反應。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采用一貫的“不抵抗”政策,期望能夠通過退讓妥協息事寧人。而中國共產黨在事變發生後的第二天,便通過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上海的宣言,號召工人和一切民眾武裝起來堅持抵抗。就這樣,中華大地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南京、北平(今北京)等城市紛紛集會通電,聲援十九路軍。他們指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迎頭痛擊。”各地許多學生、工人、職員還紛紛組織義勇軍、敢死隊、救護隊奔赴上海,直接參加戰地工作。各地民眾還踴躍捐募金錢、物品、藥物和軍用工具,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和參加捐募的各階層人士之廣泛,都是史無前例的。

由於國民黨政府堅持不抵抗政策,十九路軍被迫放棄前線陣地,撤離上海,戰爭以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而告結束。協定規定:劃上海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在上海至蘇州、昆山一帶地區駐軍,而日本則可以在許多地區駐軍。這個屈辱的停戰協定傳出後,遭到上海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一·二八”事變,讓世人見證了廣大中華兒女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爭當民族先鋒的大無畏精神,並預示一場全民族抗戰即將到來。

“一·二八”事變前繁榮的上海閘北

1932

點亮抗日救亡之光

1932年12月,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並發表宣言,爭取人民的民主權利,要求國民黨政府釋放政治犯,廢除非法拘禁和酷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