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伐鐵軍立豐碑
1926
關鍵詞:北伐戰爭
辛亥革命失敗以後,北洋政府腐敗無能,軍閥派係林立,各自擁兵割據一方,以至於戰火不斷,民不聊生,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改變這種慘痛的局麵,1926年7月9日,一場聲勢浩大的北伐戰爭之火在華南大地熊熊燃起。這一天,無數充滿高昂鬥誌的革命軍戰士,帶著全國人民的希望和寄托,兵分三路,揮師北上,一場推翻北洋軍閥反動統治,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革命戰爭迅速展開。
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舉行特別會議,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麵,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主張。6月5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組成的廣州國民政府通過出師北伐案。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發表《北伐宣言》。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在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下,北伐軍製定了正確的行動方針,首先向軍閥吳佩孚盤踞的湖南、湖北進軍。葉挺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幹組成的第四軍獨立團是北伐先鋒。在各界民眾的支持下,北伐軍高歌猛進,勢如破竹。進入湖北後,經過浴血奮戰,北伐軍攻下汀泗橋和賀勝橋,擊潰吳佩孚主力,並在10月10日攻占武昌。在戰鬥中,葉挺獨立團戰功卓著,所在的第四軍被譽為“鐵軍”。與此同時,北伐軍向江西進軍,11月占領九江、南昌,並一舉殲滅了軍閥孫傳芳的主力。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僅半年,就控製了南方大部分省區。北伐途中,中國共產黨各級組織在廣東、湖南、湖北等省領導工農群眾積極參與運輸、救護、宣傳和聯絡等工作,為北伐勝利進軍提供了有力保障。
就在全國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北伐勝利進軍之時,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勢力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同時,由於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影響和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中共沒有能夠采取應付突發事變的正確措施。結果,蔣介石集團竊取了革命果實,建立了新的軍閥統治,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
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北伐僅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加速了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這次戰爭中途夭折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軍隊,開展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
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閱兵儀式
1926
北伐鐵軍立豐碑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在廣州製造“中山艦事件”,謊稱共產黨人指揮的中山艦要炮轟黃埔,共產黨要暴動,借以宣布戒嚴,派兵逮捕和監視共產黨人,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和蘇聯顧問辦事處。由於陳獨秀、張國燾及共產國際代表主張妥協退讓,共產黨員被迫退出第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