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國共合作高潮來
1924
關鍵詞:第一次國共合作
曾經的泱泱大國,令世界矚目的東方聖地,在經曆幾千年封建專製統治之後,已經破敗不堪。而到了近代,列強入侵、軍閥混戰,更讓古老的神州大地滿目瘡夷。血雨腥風的日子,人們飽受戰亂和侵略的摧殘,國已經不是國,家已經不再是家。“打倒列強,鏟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在這樣的革命形勢和曆史訴求下,高瞻遠矚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國共兩黨隻有齊心協力、精誠合作發動大革命,才能盡快改變這一悲慘局麵。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是比較可靠的民主派。孫中山在多次革命後也深刻認識到,依靠軍閥搞革命是難以成功的。因此,國共合作是兩黨共同的願望。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這樣,國民黨就由資產階級的政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國民黨一大後,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革命運動有了進一步發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摧枯拉朽之勢沉重打擊了軍閥勢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也給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以有力打擊;同時也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擴大了中共在群眾中的影響,並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廣大人民群眾也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但是,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鬥爭日益加劇,特別是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的活動日益猖獗,再加上當時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且聯合絞殺,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充分的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對國民黨右派妥協退讓,放棄了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失敗告終。
孫中山(中)、李大釗(中左)等步出國民黨一大會場
1924
國共合作高潮來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正式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廖仲愷任軍校黨代表,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熊雄、聶榮臻等共產黨人先後在軍校擔任政治領導工作以及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