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學的中醫 第二章中醫與西醫的差異(1 / 2)

第一篇科學的中醫 第二章中醫與西醫的差異

西醫從解剖學研究人體,解剖的是死人,死人和活人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人有情緒,死人沒有情緒,情緒對生理的影響,從解剖學中是很難觀察的,情緒卻可能是大多數慢性病真正的根源。

又例如,中醫的針灸師在活人身上紮針,當針到達穴位正確的深度時,會出現粘針的感覺,醫生的手感會不同。病人則會出現酸、脹、麻的感覺,表情會有些變化。這時醫生自然知道針已經到了正確的位置。在死人身上紮針,針不碰到骨頭是不會停止的,紮針的人沒有任何感覺。另外,中醫認為經絡裏存在著體液的流動,解剖的死人血壓消失,所有體液都不再流動,經絡就無從觀察了。

從這個觀點來看,中醫是研究活人的科學,西醫則是以死人為基礎的科學。活人是動態的,死人是靜態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科學,評價和驗證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樣。從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看,中醫建立的模型可能更具科學性,也更有機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西醫麵對某種病,總能發展出特定的藥來治。中醫麵對相同的病,有許多不同的藥,醫生得視病人每天的狀況,調整用藥。中醫認為人是活的,身體是不斷變化的,每一個人每一天的情形都不同,不能一味藥吃到底。

例如,一個已經出現腹水的癌症患者,開始時,可能需要針對他當前的急症予以緩解,這時需要一方麵調理血氣,同時另一方麵去除表麵症狀,提升脾髒的能力去除腹水的威脅,標本兼治;當第一階段的治療見效,腹水去除了,第二階段,可能就要著重於血氣的調養;在調養的過程,由於腹水是脾極虛的現象,脾主思,患者會出現嚴重沮喪和憂鬱的情緒,使得睡眠出現障礙,肝火上升。這時就需要調整藥物,泄除肝火;血氣上升了,身體開始出現排寒氣的症狀,這時又要調整藥物,協助身體排除寒氣……治病有如作戰,隨時需要了解敵情,調整作戰策略,很難有固定的方子。身體有萬千的變化,病人的情緒又難以掌握,這就是中醫不容易學好的原因。

《黃帝內經》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雖然作者假借黃帝和岐伯的對話來陳述醫理,但作者觀察人體的視角,卻是從人體設計者的觀點出發,也就是作者仿真造物者的角度,陳述整個人體的模型。雖然這本書在兩千五百年前完成,但是這種陳述的方法,卻和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模型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本書首先對人體的係統,作非常詳細的說明和解析,隨後又說明正確使用身體的方法,以及身體使用不當時會出現哪些疾病,最後再說明各種疾病的治療和養生方法。

整本書就像現代電器用品的《使用手冊》,通常《使用手冊》是產品設計者才有能力寫的,內容包括“係統概述”、“使用方法”、“可能出現的故障”、“維修手冊”四個主要部分。黃帝內經的內容正好涵蓋了這四個部分。《人體使用手冊》書名的靈感,是我第一次看黃帝內經時的真實體會,書名表達這是仿真設計者的視角來觀察人體的書。

以設計者觀點所寫的使用手冊

《黃帝內經》是中醫最古老的經典,其內容及結構和現代設備的使用手冊非常接近。例如,內經裏先利用陰陽五行以及髒腑的理論,講述人體整體係統結構。這部分和設備使用手冊中的係統概述是一樣的。接頭內經再教導人們應如何順應四季的變化來生活。這部分正是使用手冊中的使用方法。隨後又說明許多疾病的成因,這部分則一如使用手冊中所提出的可能故障。最終內經花了很大的篇幅說明各種疾病對症治療的方法,這部分可以說是使用手冊中的維修手冊。

“五髒六腑”是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詞,在我學習中醫之前和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從來不覺得這個詞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直到我想把書翻譯成英文時,才發現隻有中醫把人體的內髒分成“髒”和“腑”,“髒腑”在英文裏找不到相應的字。為什麼中醫要把人體的內髒分為“髒”和“腑”兩大類呢?

十二個子係統之間有六十六條關係線中醫的“髒腑”是從十二條經絡來的,最早有人發現人體有十二條和內髒相應的經絡,包括心、小腸、肝、膽、脾、胃、肺、大腸、腎、膀胱、心包和三焦。人體是一個完整的係統,每一個內髒之間必定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也就是人體這個大係統是由十二個子係統構成的,這十二個子係統之間的關係必定非常密切,隻有把這十二個子係統之間的關係理清楚,建立了人體的運行邏輯,才能找到治療疾病的方法。

十二個內髒之間的關係總共有六十六條關係線,厘清這麼多子係統之間的關係,是一件極為困難的工程。因此,厘清內髒之間關係的工作,必須從簡化係統做起,透過係統的分析進行簡化,減少其間的關係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