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惱人的痔瘡
痔瘡是上了年紀的人最易患上的“惡疾”。據統計顯示,全球50歲以上的男女中,超過一半都有痔患,原因是這些人的血液循環都不好,因此有痔患的人多會有其他慢性病。美國兩億多人口中,估計有60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痔瘺。有些年青人在二十多歲時便已蘊釀痔患,不過會等到三十多歲時才病發,因為痔瘡是大腸內的靜脈曲張,慢慢積聚了瘀血而成為靜脈瘡。當這些靜脈瘡逐漸長大,表麵黏膜膨脹被弄穿後,便會流血。
痔瘡有些會痛,但不痛的也可教人擔憂,因為許多人見到大腸流出血來時便會擔心是腸癌。常痛的多是外痔,即在肛直腸線(anorectal line)之外的痔瘡。於直腸線內的,多會在大便時或用力舉重時才作痛。因此從事舉重、按摩或體力勞動的患者多會苦不堪言。
長時間站立或坐著、肚瀉、便秘、懷孕的人多患有腹部以下的靜脈曲張,而用力溺便也會對大腸內曲張了的靜脈造成壓力,終於變成痔瘡。理論上,多吃高纖食物者較少有痔瘡,但卻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此類人士若體內血管早已積聚不少重金屬或化學毒素,亦會產生痔瘡問題。不過就算有同樣的問題,痛楚應該比較輕,主要原因是高纖食品尤其是洋車前子(psyllium seed)會令糞便較為稀軟,可減少令痔瘡破裂的機會。
很少人會知道,原來痔瘡是人類獨有的,動物可沒有此問題,這可反映出人類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痔瘡的基本成因。
當大便有血時,先要考慮是否會有腸癌的可能。也許是虛驚一場,但預防腸癌總好過等著病情惡化後才去診治。理論上,痔瘡是較痛的,而腸癌初期幾乎是了無跡象的。西醫是用腸道的內窺鏡作檢查的工具。能量醫學界選用穴診儀則較無痛楚或不快,可以馬上分辨出是痔瘡或是腸癌。
痔瘡治療各施各法
若是痔瘡的話,西醫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局部冷敷,用消炎藥或化膿劑。若症狀反複地出現,便要施行切割手術,將靜脈曲張痔瘡的部分切除,但要複原不再痛,可能要等上好幾天。其他方法包括紅外線光凝固法(infrared photocoagulation)、
激光療法、及結紮法(多用於內痔,方法是以小橡筋紮住血管底部,待痔瘡部分自行脫落與小橡筋隨糞便排出 )。但以上多種方法仍非治本之道,就算切割後仍可能會有另一段曲張血管形成痔瘡。
自然療法醫者會采用以生物黃酮(bioflavonoids 或稱維生素P)的營養補充劑來增強及保護靜脈的結構。但這不大適用於高血壓而正服用血壓藥患者,主要是槲皮素(quercetin)會與藥物產生反應,使血壓增高。其他可用的草藥包括花竹柏(butcher's broom),因為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中醫多用大黃加甘草去減輕病人的苦楚,亦有建議多服花旗參的。而能量療法較側重正本之道,那就是找出腹部靜脈所中何毒或所缺何種營養致血流不暢而曲張,從而改善血管健康,消除痛楚;另外亦要清除腸道內的多種真菌、細菌及生物毒素,再配合腸腹運動例如玩呼拉圈等,痔瘡便不會再複發了。用這種方法治療,連腿部的靜脈曲張也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