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六祖遺跡(1 / 2)

11、六祖遺跡

一個人被尊為神,尊為佛,那他的故事就多了。六祖是名聞天下的“聖僧”、“佛祖”,自然不例外。

六祖避難石

六祖避難石載於《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見上文。不贅述。

六祖避難石在今南華寺西南方約3公裏處的大旺山的半山腰山脊上,藏在一片青綠灌木草叢中,當地百姓稱為“仙人石”,不是一塊,而是三塊巨石,其中一塊中間有一洞穴,剛好能容一身。相傳惠能當年就是藏身於此而避過火焚之劫。奇的是,此石至今曆1300多年,仍留有背脊痕、膝痕、衣紋痕,且長年為淡紅色,與石塊的其他部位明顯不同,令人驚歎。現為韶關市文物保護單位。

六祖墜腰石

相傳惠能在湖北黃梅東禪寺內碓房舂米時,因身材瘦小,為了加重碓力,便在腰間捆了塊石頭,借助石頭的重量多舂米,舂好米。這在《法寶壇經?行由品第一》有記載:弘忍悄悄來到碓坊,見惠能腰間綁著塊石頭在舂米,便說:“為法忘軀,當如是乎?”此石被後人視為六祖苦修求佛並最終得授衣缽的物證。

現在存世的六祖墜腰石有兩塊。

一塊在湖北黃梅縣四祖寺。石為四方形,長0.4米,寬0.35米,厚0.1米,重約28斤,石中刻有“六祖墜腰石”五個大字和清朝著名詩人僧晦山所題詩偈:“塊石繩穿祖跡留,曹溪血汗此中收;應如一片東山月,長照支那四百州。”還有“龍朔元年,邑默齋居士蔣文勒石”等字。

據說當年五祖就將此石秘藏起來,並鐫刻上字。因為當時東禪寺眾僧對惠能取得真傳衣缽憤憤不平,所以五祖臨終時才將此石交出,並吩咐弟子們一定要將此石保存下去。

一塊在韶關曲江南華寺。相傳明嘉靖年間,韶州有一賢人在黃梅做官,到東山寺迎請此石回南華寺珍藏。墜腰石上刻有楷式書:龍朔元年鐫,師墜腰石,盧居士誌。落款為:桂林龍雲邦柱書。該石為長方形,凹麵呈腰狀,長0.38米,寬0.12米,厚0.16米。後來查實此石乃明代複製品。

還有一說,六祖“墜腰石”與日本婦女所穿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服”有關。這說的是:南派禪宗後來傳入日本並廣泛傳播,中國人插花獻佛、孟蘭會、坐禪及惠能“墜腰石”的形狀等趣事亦一時風行,日本婦女別出心裁,把“墜腰石”的形狀改成“和服”裝飾,成為其民族服裝的象征。這個說法,反映出禪宗文化在日本的深遠影響。

六祖足印石

在南華寺後山,與“六祖避難石”所在的大旺山相對。傳說六祖當年常到這後山拜佛祖。那時山林稠密,野獸出入。一天,六祖步行到半山腰,忽見一隻猛虎鑽出來,對著他虎視眈眈。六祖也盯著它,右腳用力一蹬,大喝一聲:“善者速退!”那隻老虎果然調頭而去。那塊石頭被六祖蹬出一個深深的足印,曆1300年,至今尚在。

六祖放缽石

在廣東南雄梅嶺鎮梅關古道旁,北距梅關關樓約200米,有長方形青磚廟宇六祖廟。廟內左側有放缽石,約一平方米,高60厘米。放缽石前麵有一眼泉水井.直徑約一平方米,深約30厘米,水清澈鑒人,自古不絕。據《南雄直隸州誌》記載:“放缽石在大庾嶺雲封寺側.相傳六祖得衣缽南來,慧明追至,六祖擲衣缽石上。明舉之不動。”後來人們就在其放缽之處建這六祖廟作紀念。廟朝東,靠山坡而築,高3米,寬4米,進深2.8米。始建於唐,明、清曆經修建。廟內設六祖神龕.所供六祖像為高60厘米的泥塑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