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六祖遺跡(2 / 2)

仙人石室

在韶關樂昌縣樂城鎮西北2公裏,俗稱西石岩,昔有古刹,名“泐溪廟”,始建於南朝。相傳六祖得衣缽從黃梅歸,避難嶺南,曾憩於洞內,故又稱“仙人石室”、“石室仙蹤”。石室有門牆,清代建。洞門朝西,進內洞廳方圓約150平方米,東北入25米的左上角有一小石穴,相傳為六祖憩息的石床。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山語?泐溪石室》載:“右有石床,長二丈,平整可臥,其東四裏,又有岩,縱橫十字,平廣若大衢,名十字岩。橫者甚深,有地道可通泐溪石室。”今尚存自唐宋以來的部分題壁,洞廳之《玄帝讚》碑刻更是書法藝術上的一件珍品。1987年公布為樂昌縣文物保護單位。

六祖岩

位於廣東懷集縣城西北麵冷坑鎮海拔500米的上愛嶺峰頂,隱藏在萬重峰巒之中。從山腳爬到山頂,約需一個鍾頭。

六祖自黃梅東山寺得法後南歸,為躲避追殺,曾隱居此石岩。《懷集縣誌》載:“五祖傳衣缽與惠能,密囑能速去,恐人害之。乃潛至上愛嶺石室棲遲。”這“石室”高約6米,寬約10米,麵積大約20平方米。由3塊巨型的花崗岩天然組成,上麵一塊自西向東伸突3米多,形成一個坦蕩如砥的天然遮蓋。洞內有石柱、石凳、石桌和石香爐,今尚存。

相傳六祖岩裏有一“出米洞”,乃上蒼憐惜棲身於此的惠能,令石裂縫以資惠能日食。這當然是神話。

這岩洞因其形狀似一個突出的龜嘴,原稱“龜嘴岩”,自六祖成名後,當地百姓改稱“六祖岩”。現岩上正壁刻有“六祖岩”三個楷體大字,每個一尺見方。岩口側壁有一幅長140厘米、高62厘米的詩刻,為縣令蔣航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登六祖岩所題:“峭壁懸崖叩上宮,慈悲救世釋儒同,如何十載修真地,一任囂塵曆劫紅。”山上林茂岩幽,立岩前俯視平野,遠近景物盡收眼底。

龍龕寺

在今廣寧縣賓亨鎮榕村。六祖曾在此結草搭廬隱居。

六祖自黃梅東山寺回到嶺南,為躲避追殺,遵五祖囑咐,“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當時沒有廣寧縣,今天的廣寧縣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劃四會縣西北地置縣的,位於懷集與四會之間,此地當年竹林茂密。

《廣東通誌?古跡略?廣寧縣》載:“龍龕寺在橄欖都榕村,六祖嚐避難構庵於此。庵廢。明萬曆初獲以古碑,有‘龍龕藏錫杖,衣缽在南華’之語,因而建寺焉。”

這塊“龍龕寺文碑”今保存在廣寧縣博物館。

龍龕寺在清道光年間重修。後毀圯。今尚存斷壁殘垣。

2007年9月,懷集成立了六祖禪宗文化研究會。

初祖庵古柏

初祖庵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下。大殿建於北宋宣和七年(1125),具典型宋代風格。大殿東南有古柏一株,相傳為唐初禪宗六祖惠能所植。附近保存有書法家黃庭堅、蔡卞等人書寫的讚頌初祖達摩的碑石四十餘品。

民間還有不少有關六祖的傳說,諸如“六祖治妖”、“六祖施法造化獅子岩”、“六祖鬥法陳亞仙”等等,這類故事往往把這位聖僧變成了中國道教中的神仙術士。在《六祖壇經》裏,既不講因果報應論、神不滅論及轉世投胎之類的事,更沒有涉及這類神仙道術的事。故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