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是各人的領悟,領悟得如何,渺茫無稽,無從計量。別說外人說不清,連自己也道不明。人在世間的“修持”之法,卻是具實用價值的,它同樣“直指人心”。
從文化的角度審視,禪宗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智慧;既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法寶壇經》是六祖思想的總彙,仔細通讀全書,可以感受到惠能反複表述的人世間的“修持”之法,其核心概括起來大致是八個字:“即相離相,如如不動。”
相,形相,引申為心性以外的外界的一切。
即是貼近;離是分開。
如如,指永恒存在的真如(本性),又引申為永存,常在。
即相離相,意為:人生存於世間,不可避免要麵臨各種景況,處理各種事情,這是“即相”。但不執迷,不沉迷,不癡迷,不陷進去,不執著於“相”,此為“離相”,這也就是佛陀所說的“實相無相”。這種對世情的態度,重在“離相”,而最要緊的是“如如不動”:不管麵對任何事情,大也好,小也好,一般的也好,特殊的也好;不管麵臨如何景況,好也好,壞也好,美也好,醜也好;聞知任何言論,令人喜悅也好,令人厭惡也好,令人興奮也好,令人沮喪也好,心中的“真如”都不受影響,不受束縛,不動搖,不意亂,不情迷,心性自守,心智澄澈。“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唐?白居易《讀禪經》)“如如不動而體無礙,了了常知而心不用。”(宋?蘇軾《濁醪有妙理賦》)說的都是這種心境。
六祖稱“頓教法門”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宗”是宗旨,“體”是本體,“本”是根本。“無念”是於念而無著於念;意為雖有見聞覺知,但不執著於它。不生念頭,不滅念頭。重在“無念”。“無相”是即一切相又能離一切相,重在“離相”;“無住”是管它“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全都當它夢幻虛空,不讓它“住”在心上,“即無縛也”。(《法寶壇經?定慧品第四》)說的便是這種心境。
六祖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其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又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說的也是這種心境。此所謂“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惠能的三傳弟子懷海語)
人是凡人。人生煩亂,主要是心的煩亂;人生困擾,主要是心的束縛。功名利祿、利害得失、色性美醜,種種欲求,不斷地在人心中倒河翻江,執著不離,由此而引發的七情六欲,無時無處不在困擾世人。喜、怒、憂、思、悲、恐、驚,各種情誌活動若過於強烈、持久,那就不隻是煩亂困擾,而會引發髒腑氣血功能失調而致器質性病變,甚至要命。
煩亂困擾何來?不在外,在內心,佛家稱“妄想”:分別、計度、執著,等等。
後來成為禪宗四祖的道信在十四歲時去禮謁三祖僧璨,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三祖反問:“誰縛汝?”道信答:“無人縛。”三祖反問:“何更求解脫乎?”(既然沒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什麼?)道信聞言,當下大悟,解脫了。(宋《五燈會元》卷一)
菩提,這個覺悟的境界是什麼?是:心靜、心定、純淨、清明、澄澈;安閑恬靜,虛融澹泊。至高的境界是“空寂虛無”,什麼都沒有,連佛法都不要。惠能說法:“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去來自由,無滯無礙。”又稱:“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法寶壇經?頓漸品第八》)什麼都不存在。心性達“空寂虛無”之境,“自由自在,無滯無礙”,自然不會受外界的一切滋擾。人生世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佛的境界,不是人的境界。
惠能臨終前吟了最後一偈,這是他對自己創立的南派禪宗的最後總結。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善、惡、見聞,都是人世間的事。“心無著”就是不把這種種人世間的事放在心上,“蕩蕩”便是心的這種“空寂虛無”狀態。這裏闡述的顯然不是“菩提本無樹”的四大皆空,而是人世間的修持之法、度人解脫心中煩亂、困擾之法,醫治心病之法。佛家所言:得大解脫。
禪宗的價值不在西方極樂世界,在人間。
一位遊客問五祖寺裏某位法師:“禪是什麼?”法師答:“禪是生活的智慧。”
說得妙。就以六祖本人來舉個例吧,這事記載在正史《舊唐書?列傳?方伎》中。說的是:北派禪宗領袖神秀曾上奏武則天,請求催促惠能到京城長安來,惠能堅持辭謝不來。神秀又自己寫信再次邀請他。惠能對來傳信的使者說:“我的形貌矮小醜陋,北方人見到我,恐怕不尊敬我的道法。還有先師認為我在南方有緣,也不能違背。”
當時神秀在京城傳授“漸教”,“王公已下京都士庶,聞風爭來謁見,望塵拜伏,日以萬數”,聲望如日中天;惠能若去講“頓教”,別說可能“命如懸絲”,至少也是自討沒趣。兩個理由,推得幹幹淨淨。多妙的托辭,充滿洞悉世情的智慧。“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
惠能的學說,摒棄一切繁文縟節,直指人心;自性感悟,自得解脫。融攝儒、道、玄諸家元素而成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玄奧的理論不離世間的實踐;摒棄坐禪拜佛等外在形式而具深邃智慧。博大精深、係統圓融,有其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更有無限空間讓後學闡揚發揮,佛理禪機被融入世間生活的方方麵麵。這是其長久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