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南宗法旨(2 / 3)

當然,若隻說如何成佛的“頓教法門”是難以廣泛傳播的。

佛教是外來宗教,它要在中國獲得根基,就必須與中國傳統本土文化相融合,才可能發展並廣泛傳播,否則就隻能成為文人書齋中物,大眾不會接受。惠能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創立的南派禪宗融攝了儒家倫理道德觀和人文精神、道家自然無為的處世態度、以及幽深微妙的玄學思辨方法,使其符合中國文化和社會倫理,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先說儒。核心乃忠孝之道,此所謂“君臣父子,名教之本”。

《法寶壇經?決疑品第三》載:韶州地方官問惠能,在家如何修行?惠能給他吟了一首《無相頌》,並稱:“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於道何益。”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出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薩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隻在眼前。

這頌明顯包含著儒家的倫理道德觀:恩、義、讓、忍,改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苦口良藥、逆耳忠言,等等,惠能隻是用佛偈的形式表達出來而已。既佛又儒。這是佛學化了的儒學,儒學被化進了佛學中。惠能自己在故鄉建國恩寺的同時就建了報恩塔,以表孝道。

再看《法寶壇經?懺悔品第六》載惠能的宣示:“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這同樣是把儒學化進了佛學中。謙卑、恭敬之類,不必說了。“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明顯是儒家“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說人非”的翻版。整段說法佛儒融合,可謂“慈悲救世釋儒同”了。

次說道。道家追求擺脫社會束縛,過符合自然本性的生活。惠能則引導禪眾撇開外部形式而致力於自心自悟,“舉手舉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能大師碑銘》),實現在日常生活中自由自在、無為而無不為的妙用妙行。這種心性學說尤為文人士大夫受落,他們多參禪悟道而非看經行戒;雲動水靜,一任自然。這種禪宗文化,對宋明理學、宋元道教、中國藝術精神和中國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諸方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代國學大師錢穆《六祖壇經大義》稱:“唐代之有禪宗,從上是佛學之革新,向後則成為宋代理學之開先,而惠能則為此一大轉折中之關鍵人物。”

不過,南派禪宗這種不把外界的一切放在心上的學說,也導致了後期禪宗僧徒不守戒律,甚至嗬佛罵祖、毀佛謗經的“叛逆”行徑,像臨濟宗創始人義玄(?—867)為斷了人們的崇拜之念,竟至主張“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臨濟錄》)。這種“狂禪”言論,實非惠能本意。

三說玄。玄學乃浮虛、玄虛、玄遠之學,幽深而微妙。《老子》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在哪?主要就妙在玄虛而難以捉摸,論事不著一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體會,而有不同的感受或結果。有時就是模棱兩可。

玄學盛行於唐代以前的魏晉,重在把握義理,反對執著於言詞、具象,所謂“得意忘言”。這與深邃的佛學有相通之處。《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載惠能召集門下十個嫡傳弟子,教授如何說法:“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三科法門”指“五陰”、“十八界”、“十二入”。“三十六對”乃“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詳見《壇經》)意思是,說法時不可離了自性,話要超出兩邊,避免落在一邊。“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著”還是“不著”?怎樣“著”,怎樣“不著”?“著”到什麼程度,“不著”到什麼程度?“無住無往亦無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沒有具象,隻靠想象,全看受眾的“領悟”。論具象就難免“執著”,落到一邊。說法“不執著”,方可達“大道不稱,大辯不言”的境界,這種境界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就這點來說,稱南派禪宗以玄學為本質,並非貶損。正是由於如此“玄奧”,宋?契嵩《壇經讚》直接就用玄學指佛學:“論者謂之玄學,不亦詳乎!天下謂之宗門,不亦宜乎!”

當代國學大師錢穆《六祖壇經大義》稱:“從惠能以下,乃能將外來佛教融入於中國文化中而正式成為中國的佛教。”

南派禪宗,這中國的佛教,亦佛亦儒亦道亦玄,妙不可言。

不過,若是一味隻講“明心見性”(心清淨了就自然看到佛性)、“頓悟成佛”的“成佛”理論,未免虛無,沒法實證,誰也沒有見誰真的成了佛。至於去世了的有沒有修成佛,天曉得。

惠能把他的理論放在人間,是“人間佛法”。他告訴世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覺,既是心的覺悟,亦是對外界的感覺。菩提,是覺悟的境界。

兔沒有角。世間的人如果撇開所生存的世間去尋找佛法,就如同找兔的角,是找不到的。

這個“佛法”,不是成佛、作佛之法,而是人世間的“修持”之法。

明心見性是“心印”(以心印心),那是“不立文字”的(所謂“最上乘離文字之心印”)。相傳如來佛祖以“心印”付囑迦葉為禪宗初祖。二十八傳至達摩,來中國,為東土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