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南宗法旨(1 / 3)

6、南宗法旨

惠能創立的南派禪宗何以能夠如此盛行,贏得如此廣泛的信奉?“魅力”何在?奧妙何在?這主要在於惠能所創立的修行理論。

佛教自東漢正式傳入中國,時稱“浮屠”或“浮圖”,但當時隻是被視為神仙道術的一種,流傳是不廣的。東漢後是三國兩晉,那時慧遠為南方佛教領袖,宣傳因果報應論、神不滅論及死後轉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仰,傳播甚廣,影響至今。晉後南北朝,南朝各代帝王都崇奉佛教,其中又以梁武帝為甚,他使佛教普及於南方。當時佛教已出現了三論、毗曇、俱舍攝論等學派。其中有個傑出的佛教學者叫竺道生(355-434),他認為文字隻是表意之工具,不可執滯;他更批評積學漸悟的觀點,提出頓悟成佛的學說,宣揚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和“一闡提”(滅絕善性者)皆得成佛的主張,在南北朝初期曾風行一時,其學說可謂二百年後南派禪宗的先導。惠能以自己罕見的聰明與悟性把它加以創新並發揚光大,同時融入了《楞伽經》、《金剛般若經》、《文殊說般若經》、《維摩經》、《涅槃經》等佛經的思想,自成南宗法統。

惠能立教之時,很多佛教宗派都注重佛經繁瑣章句的解釋和經院學派的研究,奉行各種修行的形式;以五祖大弟子神秀為代表的北派禪宗,主張的仍是名目繁瑣、坐禪參佛的“漸悟”教義。惠能的衣缽受自弘忍,但他主張的卻是“頓悟”教義。自初祖菩提達磨至五祖弘忍,都不曾提過頓悟說。這是惠能的創新。他主張直澈心源,頓悟成佛。這種教義不重禪定的形式,而重心性的清淨。“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南宗認為人的本性是純淨的。人人生有佛性,所謂“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自心是佛。“佛”這字的本義即“覺悟”(“佛者,覺也”),歸依佛就是認識自心自性。強調透過直覺感悟到自身固有的佛性。“一切法不離自性”。人追尋自己的本性,並涵養平靜的工夫,那就能“覺悟”,此之所謂“淨心”“自悟”,而無需外在的協助。“菩提自性,本自具足。”“若自悟者,不假外求。”(《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若識自性,悟即一切悟,當下“明心見性”(明心:無煩惱的清淨心。見性:見到與佛無二無別的佛性),便可“見性成佛”。

這是“直指人心”之法。不必累世修行,無須大量布施(“成道非由施錢”),摒棄繁瑣儀式,用不著坐禪(《法寶壇經?護法品第九》:“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用不著講習背誦浩如煙海的經卷(《法寶壇經?般若品第二》:“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無須離群索居,遠離塵世,隻要真心向佛,出家在家皆可:“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法寶壇經?疑問品第三》)拋開所有外在形式,“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惠能將曆來通過對外在神靈的信仰和崇拜的作佛法,改變為純屬是個人內在的心性追求與“覺悟”。

這便是南派禪宗的“頓悟法門”,這是與原始印度佛教和當時中國流傳的佛教各宗派不同的理論。它發揮了高度的主觀能動性,推翻了佛祖的絕對權威與佛經的神聖地位:從千百萬字的經論到一字輪王咒,從淨土到地獄,從佛到餓鬼,從生前修行到死後舍利,都被“一切諸法皆由心造”推倒,從而將印度佛教的禪學思想徹底改造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南派禪宗。

這是對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一場革新。惠能不僅是嶺南文化的傑出代表、珠江文化聖哲,也是佛教史上偉大的改革家。

國學大師陳寅恪稱讚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這是說惠能與魏晉間嵇康、阮籍罵倒儒學六經一樣有摧陷廓清的功績。)

總之,惠能創立南宗的最成功之處是用通俗簡易的求佛成佛方法,來取代佛教其他各宗派的煩瑣義學,從而使佛教變得容易為大眾所接受。“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種眾生平等的觀念也降低了佛教門檻,擴展了信眾基礎,利於傳播。同時,惠能提倡隨緣任性的自然生活,“行住坐臥皆是禪”、“運水搬柴皆是道”。使禪宗趨向平民化、世俗化,將禪理融入日常生活中,達至潤物細無聲之效,成為一種適合中國大眾的“世俗佛教”。

毛澤東曾說過:“惠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麵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麵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的創始人,亦是中國佛教的始祖。在他的影響下,印度佛教至高無上的地位動搖了,甚至可以‘嗬佛罵祖’,他否定傳統偶像和陳規,勇於創新,並把外來的宗教中國化,使之符合中國國情。”(1995年第1、2期合刊《湖南黨史研究?瀟灑莫如毛澤東》)

請看今天中國的佛教信徒,看看每到初一、十五或其他佛節便到光孝寺、六榕寺及其他寺廟去焚香禮佛的善男信女們,有幾個會想到要出家修行的?有幾個會為了“成佛”而大量布施的?有誰會搞繁瑣的宗教儀式,比如每天花上幾個小時打坐誦經的?又有誰會去閱讀那抽象晦澀、有如天書般的經卷的?相信有者也是極少。惠祖在1300多年前告訴世人:佛就在你心中,自心即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連作為傳播思想工具的文字都是不需要的。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教”指經教,即佛陀之言教。這是說禪宗之相傳不依言教,而係以心傳心。其所傳是經教之外的另一種傳授。)因而什麼出家、儀式、經卷等都不重要,於身外求佛時必須遵循的一切清規戒律都可不要,從而開辟出一條自修自悟即可見性成佛的途徑。

這種理論最容易讓人接受,最適合既想求佛又不想放棄世俗享樂的在家人,包括朝野上下,從各級官僚、文人士大夫到一般平民百姓,因而為後世越來越多的信佛者所奉行,“舉國僧徒除蒙藏喇嘛外,十九皆南宗子孫矣。”一直影響到現在,顯然還要影響到將來。今天走進寺廟禮佛的善男信女們大都不知有這些理論,但他們卻是在實踐著這種理論。他們在六祖堂前叩頭,實在是很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