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弘法濟眾(1 / 2)

5、弘法濟眾

惠能在廣州光孝寺首演“禪宗妙義”後翌年(677),北上韶州曹溪寶林寺(今曲江南華寺)任住持,升堂說法。

寶林寺是那位在光孝寺種下菩提樹的智藥禪師創建的。他於梁武帝天監三年(504)來到韶州曹溪水口(在今廣東曲江馬壩河),聞到水香,掬而嚐之,說上遊必有勝地,便沿流上溯,來到今天南華寺這地方,開山立石,創建了寶林寺,並勒石預記一百七十年後有肉身菩薩來此演法。六祖惠能果然在一百七十五年後來到這寶林寺傳教,這個預言又應驗了。

惠能在寶林寺傳教36年,弘揚頓悟成佛的宗旨、在世修持的佛法、觀照萬物的態度和為人處世的智慧。相傳神龍也來聽惠能說法:“殿前有潭,龍常出沒,能攝受歸缽中。為龍說法,龍蛻骨去”,那留下的龍骨首尾俱在,長七寸,在至元十六年(1279)時“兵火失去”。

虎豹則遠遁而去。這是正史《舊唐書?列傳?方伎》記載的:“弘忍卒後,惠能住韶州廣果寺。韶州山中,舊多虎豹,一朝盡去,遠近驚歎,鹹歸伏焉(都歸附於他)。”可謂神乎其神。

惠能說法,徒眾如雲,弟子“三五千人,說不可盡”,使南派禪宗在嶺南大地上大為發展、廣泛傳播,聲名上達皇室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連北方各地的僧侶也南下求法,四方輻輳,“往來學者嚐逾千數”,如日之方東,光芒萬丈,其教義直達邊遠北地。《全遼文》錄遼穆宗應曆二年(951)張明所撰《感化寺智辛禪師塔記》載:“粵惟開示悟人,四義昭然。達此真垂深信禪理……禪師洎傳六祖之衣。將付一真之理。”雲雲。

六祖生活儉樸,不奉權貴,不畏天子,十足一個聖僧形象,這亦令他廣受尊崇。

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女皇武則天曾為“表朕之精誠”,特地遣中書舍人給惠能賜送水晶缽盂,磨衲袈裟、白氈等禮物,其詔書對惠能表達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趙陪下位,側奉聆音,傾求出離之源,高步妙峰之頂。”

唐神龍元年(705)四月,武則天和唐中宗遣使往曹溪召惠能入京。六祖麵對這“敕書勸諭,征赴京城”,卻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為由,辭卻不去。當年皇權至高無上,宗教實際上並無權勢,若激起龍顏大怒,一紙詔書把你這南蠻子老和尚逮上京來也不是沒有可能。六祖這“竟不奉詔”是需要相當勇氣的。幸好太後、皇帝也沒有相強,還“遂送百衲袈裟及錢帛等供養”;十二月,敕改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並賜“法泉寺”額。神龍三年(707),唐中宗又賜六祖故居為國恩寺(在今廣東新興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