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創立南宗
惠能道出的驚人之語是:“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仁者,對他人的尊稱。)此言一出,眾僧全都“駭然”。印宗即引惠能至上席,“征詰奧義”,惠能答得“言簡理當”,印宗歎服:“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請惠能取出傳法衣缽,讓僧眾瞻禮。惠能取出衣缽,同時把“佛法是不二之法”的“奧義”闡述一番,聽得印宗“歡喜合掌”,大讚“仁者論義,猶如真金”,向眾僧說:“此肉身菩薩也。”當下就拜惠能為師。惠能於是就在寺中菩提樹下削發剃度;智光律師為他受滿分戒(一名具足戒,據說是佛家修煉之根本),法才和尚則把他的頭發埋在地下,當年就在上麵蓋了一座塔,那就是瘞發塔(瘞,埋葬)。經曆代重修,至今猶在,以石基灰沙磚築成,高7.8米,共七層,八角形,每一立麵設佛龕佛像,上作八角攢尖頂。塔形仿樓閣式,具唐宋風格,是寺中珍貴文物。
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天竺(古印度)高僧求那跋摩在王園寺(今光孝寺)中始創戒壇,設道場,並在寺中立了一塊石碑,上麵寫上這麼一句預言:“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受戒。”250多年後,六祖惠能果然在此削發受戒,這個預言應驗了。
南朝齊中興二年(502),天竺國高僧智藥禪師帶著本國的菩提樹來到王園寺,植於戒壇畔,並預言“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薩於此樹下,開濱上乘,度無量眾。真傳佛心印之法主也。”盡管說早了幾年,這個預言亦算應驗了。
惠能以極之偶然的“風幡之論”作為契機,公開了自己的“六祖”身份。在宗印法師等高僧的支持下,當年二月為眾人“初開法門”,演說其“般若三昧”(意為“格守空寂頓悟之佛性”),創立南派禪宗,奠定了自己作為禪宗第六代傳人的“六祖”地位。這樣,廣州就不但是佛教禪宗的“西來初地”,更因惠能在此首演“禪宗妙義”而成為南派禪宗的發源地;南派禪宗後來成為中國禪宗的正統,光孝寺因而被尊為禪宗祖庭。
今光孝寺內,有六祖殿,原名“祖堂”,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始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重建。供奉六祖。瘞發塔在大雄寶殿後麵。過去寺院中有旗杆與幡,相傳惠能就是在那裏發其“風幡之論”的。另有睡佛閣,亦稱風幡堂,始建於唐神龍年間(705—707),即為紀念此論而建。在寺院東廊壁上,有“五祖秘授惠能衣缽”及“惠能發風幡論”的繪畫。都是六祖事跡的藝術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