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康有為深邃的見解不僅僅是立場問題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同守舊派論戰的時候,其先進的見解不言而喻,到戊戌變法以前,中國的封建製度存續長達幾千年,他反對專製政體,主張君主立憲,順應了時代發展方向的要求。有人認為,康有為在辛亥革命以後仍然提倡君主立憲,是反對建立民主共和國,實際上是維護封建專製。仔細分析康有為在後來和革命派論戰的觀點,除了在繼承立憲思想上的保守外,很多見解也顯得深邃。這不僅僅是立場問題,更是對國情的深刻認識,也是“中庸式”中庸式,這裏指思維和行為方式習慣性“折衷”,反對“不及”,又總擔心“過”,但並沒有做到中庸。中庸之意本是適當、恰好的處理問題藝術。方法論的具體運用。
康氏認為革命必然引起內亂,曆史史實是辛亥革命成功後的幾十年裏,不是南北對壘,就是軍閥混戰,接著是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也夾雜著派係鬥爭。從革命武裝起義開始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長達半個世紀的內亂,讓中國人民飽受苦難。這個苦難的創傷至今難以抹平,地方格局導致的地方保護主義影響到今天的市場經濟的進程。
康氏認為革命會招來國外勢力的幹涉。這一方麵是對國內、國際形勢的把握,也得益於戊戌變法失敗的某些教訓。曆史史實告訴世人,辛亥革命中間,英國等停留在長江武力開始幹涉革命進程,直到北伐戰爭夥同其他國家的勢力武裝幹涉中國革命。辛亥革命成功後,國外勢力更是在中國大地尋找代言人,形成不同的勢力派係,有奉係,有直係,有皖係,有桂係,有粵係,有湘係,有川係……各個派係背後或多或少都有帝國主義的影響。
康氏認為民主共和製不適合中國國情,稱中國百姓沒有民主共和的資格,這是需要勇氣的論斷。鑒於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或者是五千年曆史的特殊的文明,中國百姓自己的社會政治思維和行為習慣已經根深蒂固,改變不容易,需要長期的過渡。世界政治模式不可能是一種,可以不是民主,但是當今世界西方是一方獨大,由不得你不選擇民主。但是,不幸被康有為言中的是到了百年後的今天,中國的民主還是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台灣地區的民主有時候近似政治內亂(因為經濟和日常生活沒有同樣規模的波動),大陸的官本位,基層賄選,官民分裂2009年8月,河南鄭州官員逯軍的“你是站在黨的立場上說話,還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說話”,這句脫口而出的話是發自內心的潛意識,它代表了一個巨大的群體意識,而不是個人的觀念,是一個時代特定國家的符號。等的格局,地方保護主義,小團體利益相對頑固,腐敗難以根除。也就是說,理想的民主之路還很遙遠。康有為力主“啟民智”,試圖在學理上回答中國人的民主資格問題。
康有為反對革命運動,革命從文化上差點隔斷跟祖宗的血脈,猶如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這是儒者最擔心的事情。革命者推廣新思想和康有為吸取西方文化,並以儒學傳統為核心進行改造是不同的,也就是康有為僅僅拿西方文化作為輔助和補充,改造傳統,而不是完全替代傳統。激進派主張全盤西化,甚至在主流思想反對全盤西化的時候,也沒有提防西方文化的長驅直入,致中國文化於弱勢被逐漸蠶食。革命的長期性也讓人民擔憂,大量生命和生活方式長期被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