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2·5\[孟子引\]《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小雅·節南山之什·正月》(《十三經注疏》第443頁)。“哀此煢獨”,《毛詩正義》卷12作:“哀此惸獨。”7《梁惠王

下》2·5\[孟子引\]《詩》雲:“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大雅·生民之什·公劉》(《十三經注疏》第541頁)。序

號《孟子》

出處引者與引文《詩經》出處8《梁惠王

下》2·5\[孟子引\]《詩》雲:“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薑女,聿來胥宇。”《大雅·文王之什·綿》(《十三經注疏》第510頁)。9《公孫醜

上》3·3\[孟子引\]《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十三經注疏》第527頁)。10《公孫醜

上》3·4\[孟子引\]《詩》雲:“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國風·豳風·鴟鴞》(《十三經注疏》第395頁)。“今此下民”,《毛詩正義》卷8作:“今女下民。”11《公孫醜

上》3·4\[孟子引\]《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十三經注疏》第505頁)。12《滕文公

上》5·3\[孟子引\]《詩》雲:“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國風·豳風·七月》(《十三經注疏》第391頁)。13《滕文公

上》5·3\[孟子引\]《詩》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小雅·莆田之什·大田》(《十三經注疏》第477頁)。14《滕文公

上》5·3\[孟子引\]《詩》雲:“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十三經注疏》第503頁)。“其命惟新”,《毛詩正義》卷16作:“其命維新。”15《滕文公

上》5·4\[孟子引\]《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魯頌·之什·宮》(《十三經注疏》第617頁)。16《滕文公

下》6·1\[孟子引王良曰\]《詩》雲:“不失其馳,舍矢如破。”《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十三經注疏》第429頁)。17《滕文公

下》6·9\[孟子引\]《詩》雲:“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魯頌·之什·宮》(《十三經注疏》第617頁)。18《離婁上》

7·1\[孟子引\]《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大雅·生民之什·假樂》(《十三經注疏》第540頁)。19《離婁上》

7·1\[孟子引\]《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大雅·生民之什·板》(《十三經注疏》第549頁)。20《離婁上》

7·2\[孟子引\]《詩》雲:“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大雅·蕩之什·蕩》(《十三經注疏》第554頁)。序

號《孟子》

出處引者與引文《詩經》出處21《離婁上》

7·4\[孟子引\]《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十三經注疏》第504頁)。22《離婁上》

7·7\[孟子引\]《詩》雲:“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於周服。侯服於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裸將於京。”《大雅·文王之什·文王》(《十三經注疏》第504—505頁)。23《離婁上》

7·7\[孟子引\]《詩》雲:“誰能執熱,逝不以濯?”《大雅·蕩之什·桑柔》(《十三經注疏》第559頁)。24《離婁上》

7·9\[孟子引\]《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大雅·蕩之什·桑柔》(《十三經注疏》第559頁)。25《萬章上》

9·2\[萬章引\]《詩》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國風·齊風·南山》(《十三經注疏》第352頁)。“娶妻如之何”,《毛詩正義》卷5作:“取妻如之何。”26《萬章上》

9·4\[鹹丘蒙引\]《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小雅·穀風之什·北山》(《十三經注疏》第463頁)。“普天之下”,《毛詩正義》卷13作:“溥天之下。”27《萬章上》

9·4\[孟子引\]《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大雅·蕩之什·雲漢》(《十三經注疏》第562頁)。28《萬章上》

9·4\[孟子引\]《詩》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則。”《大雅·文王之什·下武》(《十三經注疏》第525頁)。29《萬章下》

10·7\[孟子引\]《詩》雲,“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小雅·穀風之什·大東》(《十三經注疏》第460頁)。“周道如底”,《毛詩正義》卷13作:“周道如砥。”30《告子上》

11·6\[孟子引\]《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雅·蕩之什·烝民》(《十三經注疏》第568頁)。“天生蒸民”,《毛詩正義》卷18作:“天生烝民。”31《告子上》

11·17\[孟子引\]《詩》雲:“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大雅·生民之什·既醉》(《十三經注疏》第536頁)。序

號《孟子》

出處引者與引文《詩經》出處32《盡心上》

13·32\[公孫醜引\]《詩》曰:“不素餐兮。”《國風·魏風·伐檀》(《十三經注疏》第358頁)。33《盡心上》

13·32\[孟子引\]“不素餐兮。”同上。34《盡心下》

14·19\[孟子引\]《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國風·邶風·柏舟》(《十三經注疏》第297頁)。35《盡心下》

14·19\[孟子引\]“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大雅·文王之什·綿》(《十三經注疏》第511頁)。“亦不殞厥問”,《毛詩正義》卷16作:“亦不隕厥問。”

三、《孟子》引《書》凡19條

《孟子》書中,似引《書》而不言《書》曰者較多。陳澧的兩個舉例:“有攸不惟臣”(6·5)乃誤判,“放勳曰‘勞之來之’”(5·4)這段文字,不同版本有“曰”、“日”的差異。楊伯峻《孟子譯注》作:“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第125頁)焦循《孟子正義》作:“放勳日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第389頁)有可能屬實。劉起(1917—)認為它“當是《堯典》逸文”,且為“漢今文二十八篇之見於先秦引用者”參見劉起:《尚書學史(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4—15頁。。今本《尚書》則無明文。另,公孫醜曾引伊尹曰:“予不狎於不順,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13·31)《孟子正義》引江聲(1721—1799)《尚書集注音疏》:“自是《尚書》文,而不稱《書》曰。”\[清\]焦循:《孟子正義》卷27,第925頁。其中,“予不狎於不順,放太甲於桐”見今本《尚書·太甲上》,作“予弗狎弗不順,營於桐宮”,餘者均不同參見\[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上冊,第164頁。。墨者夷之有言“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5·5),“若保赤子”即出自今本《尚書·康誥》同上書,第204頁。。以上情形我們暫不考慮,甚至也不涉及今古文《尚書》之爭劉起曾製作“先秦文籍引用《尚書》篇數次數總表”,分為“今文二十八篇被引者”、“古文十六篇被引者”、“書序中餘篇被引者”、“先秦逸書逸篇”、“引書、某書、逸句”、“某種特用稱法所在不同篇數”等項,統計出《孟子》引用《尚書》38次7篇,另,《論語》為9次,《墨子》為47次22篇,《荀子》為22次3篇。參見氏著:《尚書學史(訂補本)》,第49頁。又,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華大學的2388枚戰國楚竹簡,李學勤認為其中有真正原本的古文《尚書》(氏著:《初識清華簡》,《光明日報》2008年12月1日)。筆者以《保訓》為例,以為清華簡有著文獻學、編年史、思想史三方麵的學術價值。參見楊海文:《清華簡〈保訓〉的學術價值》,《雲夢學刊》2009年第4期。,而是主要考察《孟子》冠以《書》或篇名來引用的情形。

《孟子》引《書》,不是陳澧所說的“引《書》者十八”,而是共引19條,分布於12章之中,引者均為孟子。又多稱“《書》曰”,共10條;也直接稱篇名,其中,《太甲》、《太誓》各2條,《湯誓》、《堯典》、《伊訓》、《康誥》各1條;還有1條,既未稱“《書》曰”,也未稱篇名,亦即表3第9條,它與第8條連在一起,無文字間隔。另外,第5、13條引《書》,完全相同。《孟子》所引之《書》後來均被采入今本《尚書》,但二者大都不同,僅有2條完全相同;趙岐徑稱《孟子》引《書》出自《尚書》逸篇的,多達11條。如表3所示:

表3《孟子》引《書》一覽表資料來源:A.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B.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C.焦循著、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號《孟子》

出處引者與引文今本《尚書》出處備注1《梁惠王

上》1·2\[孟子引\]《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商書·湯誓》。《尚書正義》卷8作:“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十三經注疏》第160頁)2《梁惠王

下》2·3\[孟子引\]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誌?”《周書·泰誓上》。《尚書正義》卷11作:“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誌?”(《十三經注疏》第180頁)焦循《孟子正義》卷4引趙岐注雲:“《書》,《尚書》逸篇也。”(第115頁)3《梁惠王

下》2·11\[孟子引\]《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商書·仲虺之誥》。《尚書正義》卷8作:“初征自葛。”(《十三經注疏》第161頁)焦循《孟子正義》卷5引趙岐注雲:“此二篇,皆《尚書》逸篇之文也。”(第152頁)4《梁惠王

下》2·11\[孟子引\]《書》曰:“奚我後,後來其蘇。”《商書·仲虺之誥》。《尚書正義》卷8作:“奚予後,後來其蘇。”(《十三經注疏》第161頁)同上。5《公孫醜

上》3·4\[孟子引\]《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商書·太甲中》。《尚書正義》卷8作:“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十三經注疏》第164頁)焦循《孟子正義》卷7:“《尚書·太甲》三篇,今文古文皆不傳,不在逸書之列,故趙氏但雲‘殷王太甲言’,不言逸《書》也。”(第225頁)序

號《孟子》

出處引者與引文今本《尚書》出處備注6《滕文公

上》5·1\[孟子引\]《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商書·說命上》。《尚書正義》卷10作:“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十三經注疏》第174頁)焦循《孟子正義》卷10引趙岐注雲:“《書》,逸篇也。”(第321頁)7《滕文公

下》6·5\[孟子引\]《書》曰:“葛伯仇餉。”《商書·仲虺之誥》。《尚書正義》卷8同(《十三經注疏》第161頁)。焦循《孟子正義》卷12引趙岐注雲:“《書》,《尚書》逸篇也。”(第433頁)8《滕文公

下》6·5\[孟子引\]《書》曰:“徯我後,後來其無罰!”《商書·太甲中》。《尚書正義》卷8作:“徯我後,後來無罰!”(《十三經注疏》第165頁)焦循《孟子正義》卷12引趙岐注雲:“《書》,逸篇也。”(第434頁)9《滕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