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劍橋
那些風
吹過河麵
斑斕了我的眼眸
那些雨
灑滿草地
晶亮了我的心頭劍河上的橋
劍河,從拜倫潭上遊流來,經過格蘭它河道,穿過大學校園,蜿蜒向北,經金斯林奔流到海。沿河而行,一路的秀美風光,讓你流連忘返,而在格蘭它河和大學校園這一帶,那河上的橋,也會讓你目不暇接,讚歎不已!
順格蘭它河道泛舟而下,遇到的第一座橋是一座已經鏽跡斑斑的小鐵橋。拱形的小橋在榆樹濃明的覆蓋之中,輕輕地跨越在劍河的河麵上,橋麵很薄,扶欄很低,顯得纖美空靈。橋兩端的拱形支撐也纖美秀氣,倒映在劍河的淥水之中,就如倒映著一道虹。我突然想到徐誌摩的那句詩,如果詩人也順著“榆蔭下的一潭”——拜倫潭下來,那他“看到揉碎在浮藻間”的“天上的虹”,會不會就是這座橋?
小橋靜靜地跨在劍河的淥水之上,默送著從拜倫潭過來的漪漣蕩向遠方,空靈靜穆。或許,它還記得,兩百年前,年輕的拜倫在潭上寫作,那流淌而來的淥水,就縈繞著百世靈性的芬芳。於是,我安然靜默,輕合上眼,寧靜著自己塵躁的心,在淌蕩的小舟裏,深深地呼吸著這帶著靈性的劍河氣息,努力去追憶,這位才高八鬥、富於進取而又充滿矛盾的詩人和英雄。
拜倫!他心靈孤獨卻激情澎湃,他生性浪漫卻充滿苦悶,他承襲爵位卻離經叛道,他聲色犬馬卻又蔑視群小,他天生殘疾卻又叱吒風雲,一個多麼深邃的生命體,一個內容多麼豐富的靈魂。劍河這一條靈性的水,滋潤了他的靈性的詩心,以靈感和愛情,培育了一代傑出的詩人和自由的英雄。
從橋下漂過,懷著夢幻一般的浪漫和宗教般的虔誠,我祈求這承載著詩魂的河水,賦予我空靈的詩心和飄逸的靈性,好讓我去理解這靈性的水和它的橋。
往下,沿著曲曲幽幽的河,經過磨坊塘的租船處,經過繁忙的銀街大橋,之後,就到了舉世著名的數學橋。
銀街大橋旁邊是著名的女王學院,因此銀街大橋又稱為女王橋。這座橋是通往大學後院的主要通道。
數學橋位於女王學院內,是一座由許多白色的長木方搭成的橋。數學橋相傳為牛頓設計,所以又叫做牛頓橋。橋的設計綜合了數學和力學原理,每一段木料都相互支撐,聯係緊密,分擔橋的自重和行人的重量。橋體的每一段木方都設計得很精密細致,所以最初的數學橋沒有使用任何鐵釘之類的加固物。不過,後來一個極具好奇心的蘇格蘭青年想弄清其中的原理,便把橋的一道道木方小心地拆下來以便深入研究。在拆橋的時候,他把每一個縱橫交錯都仔仔細細地編了號,做了標記,以方便研究和修複。然而,最終他還是無法把這座飽含著深奧科學原理的小木橋還原,便隻好借助於鐵釘。因而,我們現在見到的數學橋是有了鐵釘的。
小舟從橋下緩緩通過,我支住長篙,放鬆心境,昂看著那些由科學衍生而來的一個個縱橫交錯,努力體會,在那樣的長長短短的相承相接之間交織著的智慧,和閃耀著的靈性的光華,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小舟過數學橋順流而下,依次經過國王學院、克萊爾學院和三一學院。每個學院都有一座橋與後院相通,這些橋也就冠以學院之名。這樣的名字可能是為了方便記憶,也可能因為其本身是學院所造,屬於學院所有。
雖然這幾座橋都是拱橋,但細看之下卻有著不同的風格。國王橋單孔跨越,大度氣派;克萊爾橋三孔過江,兩個橋墩點立水中,在周圍的綠樹濃蔭和學院秀美的建築的襯托之下,顯得美麗秀氣;三一橋雖然也是三孔橋,但立於舉世聞名的三一學院的庭園之內,儀態雍然,很有大家之風。
國王橋也叫拜倫橋。由此我曾經以為拜倫就學於國王學院,後來經過查詢,知道拜倫就讀的是三一學院,但國王橋為什麼也叫拜倫橋,卻不得而知。或許詩人曾鍾情於此,或許詩人曾在此作過駭世之舉,又或者在這裏寫過傳世的詩篇吧!這一道國王橋與拜倫橋的合體,恰如它的名字,融合著尊貴和飄逸,矜持和自由,莊嚴和浪漫,讓人浮想聯翩,思緒航遠。
克萊爾橋建於1639年,是劍河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橋。克萊爾橋是一座三孔石橋,橋兩側的護欄上各有七個石球,以橋的中線縱橫對稱,橋身和護欄做工精致,精雕細琢。但令人不解的是,從後院過來右手的第二個石球竟很整齊地被切了一角。其時與我同行而過的奈森博士問我是否知道原因,我自感孤陋寡聞,不知其詳,也無法想象何故如此。在劍橋待了一段時間的奈森告訴我,這是因為當時學院付款不足,設計者為了出氣,發誓讓這座橋永遠不得完整,便在那個球上切了一個角。據說這個角是15度,因為學院僅支付了十五便士的設計費。當然,這是傳說,不足為據,但這座橋就這樣多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克萊爾學院成立於1326年,是繼彼德豪斯學院之後劍橋大學成立的第二個學院,因為彼德豪斯學院離河邊稍遠,所以克萊爾學院實際上是劍河邊上最古老的學院。克萊爾學院也是劍橋大學最早招收女生的學院,她突破了劍橋大學隻有男生的單性別時代,在充滿剛毅之氣的大學裏,加入了更多的溫情和嫵媚,細膩和精致,幽靜和典雅。克萊爾學院精致玲瓏的建築和美麗的庭園,把這一座具有柔美線條的三孔橋,襯托得美麗秀氣,矜持典雅。
仰望三一橋,你確實會感到這橋有大家之風,這種感覺可能不僅僅來自三一橋本身的雍然,可能也與三一學院相關。三一學院代表著經典意義上的劍橋大學,劍橋大學前後有八十二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有三十二位就出自三一學院,這裏也走出過許多首相和總理之類的政治人物,至於那些從這裏走出來的巨人一樣的泰鬥們,如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哲學家培根和詩人拜倫等,其名字更是與人類文明同在。三一橋的大家之風,不在其雍華的外表,而是從橋的骨子裏發出來的。佇立凝望,在兩岸柳樹濃明之間,雙足點立在劍河淥水之中的三一橋是那樣的昂然傲物,特立於俗世,透視著超越俗世的靈性和光華。
隨後,你就可以見到了位於聖約翰學院的歎息橋了。這座位於堂皇的聖約翰學院的橋與威尼斯那座同監獄相鄰的橋同名,在建築結構上完全相似。
歎息橋建於1831年,是以半橢圓形的橋底橫跨在劍河河麵之上而建成的一座隧道式的橋。六對廊柱支撐著一個豪華的頂蓋,頂蓋的兩邊設計了許多塔尖狀的裝飾。橋的兩旁是封閉著的,僅留著一排排的透氣窗欞一樣的小格,方便人們在過橋的時候觀看河裏蕩漾的流水。
歎息橋之所以聞名,來源於其風格和多種傳說。首先是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其豪華的淺黃色設計賦予這座橋一種宗教的色彩,凝重莊嚴。其次,詩人拜倫在被他的意中人冷落時,曾心灰意冷,縱身從歎息橋旁跳進了劍河。歎息橋或許也因為這一跳,更溶進了一種人文意義上的歎息,一種透徹心靈而又難以言明的惘然和失落之情。還據說,歎息橋之為歎息是因為這座帶門的橋入夜後篷門緊閉,讓隔河的癡男怨女們如牛郎織女般相望籲歎。還有不少說法,如說學生考試之後,成績不佳,常在此橋歎息,或說違反院規的學生曾被罰在此橋上麵河思過,發出追悔之歎。
這些說法,或許,都隻是一些牽強的注解。不過,我們卻可以從這樣的注解中,領略賦予在這一座小橋上的俗世的沉重。
隨後到達的莫德琳橋也叫做大橋,其實莫德琳橋並不大,與下遊的維多利亞大橋相比,遜色了許多,甚至還比不上女王橋。這個大橋的名字曾讓我想象為一道車水馬龍通途坦坦的臥波長虹而讓我與劍河擦肩而過。
莫德琳橋兩端的街道都是二三層高的房子,鱗次櫛比。橋的北端是莫德琳學院,這個學院是劍橋最後一所男校,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向女性打開大門。
據說莫德琳橋是真正的劍橋(The Cam Bridge),建於1236年,原是一座木橋,1754年改成石橋,1823年又再改成現在的鐵橋。
從銀街大橋過來,這段水路都很平緩,水速很慢,河道蜿蜒穿行於學院和美麗的後院之間。乘舟而行,輕劃淥水,讓小舟信馬由韁地緩行,一路欣賞劍河之美麗,體會這一橋一木一石中所包含的美麗與靈性,景仰偉人,身心免於世俗,倒真是不可多得的浮生半日閑。
這一段平靜的水流,得益於莫德琳橋下遊不遠處的一座水壩。水壩攔住了劍河這一段流水,以湖光柳影鮮花濃綠,滋潤著大學後院,為這座充滿智慧和神性的大學,增添了許多自然的靈秀。
水壩上也有一座橋,是一道行人的小鐵橋,連接切斯特頓路和耶穌綠地,因而這座小鐵橋就叫做耶穌綠地水閘步行橋。我曾在切斯特頓路住過幾個月,每天就走過這座橋往位於唐寧街的係大樓上班。在這座橋上,總不由自主地做幾次深呼吸,讓這帶著劍河氣息的空氣,充注我的胸腔,溢滿我的身心,給予我更多的智慧和靈性。
船劃到這裏,就不能繼續下去了,水壩雖然不大,但小舟卻是不能隨便越過的。水閘上有過船的狹道,方便船隻通行,但對於遊船,卻是不開放的。
在耶穌綠地水閘之下幾公裏長的中遊河道,河麵較為寬闊,是大學生劃艇隊員訓練的河道。其西側多為房屋,東側則是連綿的大草坪。
除了維多利亞橋和伊麗莎白兩座公路橋之外,在這一段河道上,還有許多隻通行人的小橋,有四五道之多,聯接河東側的大草坪和西側的住宅。這些小橋,都由鋼鐵製造,拱形地跨在劍河上,兩端有上下的階梯,中間是纖長的橋麵,精巧玲瓏而又堅實牢固。橋的兩端以及帶著簡易扶欄的橋麵,淹沒在柳陰樹影之中,顯得空靈秀美,為這一段悠揚的河,增加了許多的詩情畫意。
再往下,還有幾道橋梁,多是比較繁忙的公路或鐵路交通橋,主要連接劍橋與英國北部和東部,其間也間或有些隻通行人的小橋。這樣的橋梁,雖然也建造得大氣雄偉或者精巧玲瓏,但由於沒有了大學的渲染,不再有那麼多精彩的故事,我雖然也許多次沿河岸經過它們的身邊或行走於橋梁之上,但卻無法一一叫出名字。
在劍橋的時候,我每天都要過劍河去上班,每天用餐時,也要從唐寧街出發,到後院的學院餐廳就餐,總要來往於劍河的許多道橋梁之上。早上上班時,我會經過耶穌水閘步行橋,莫德琳橋,或者就幹脆從秀麗的大學後院繞上一圈,過女王橋到唐寧街去。往學院用餐的時候,如果時間緊,我就騎自行車經女王橋趕往學院,如果時間充裕,就穿行於街道,經國王橋、三一橋或克萊爾橋,走向學院。一路走,一路欣賞劍河的秀麗,為那些建築和橋的故事讚歎!
周末,我經常騎車沿劍河遊玩。斜倚在橋欄上,在天水一色中體會劍河的美麗,在早已與周遭化為一體的一木一石中尋找心的感應。有多少次,詩的感覺洶湧而來,然而我卻無法表達。
我不敢表達,因為我知道,劍河與橋,它的意義早已超越了科學或者美學的概念,帶上了濃厚的哲學和人文意義。
而我,一個理性的學人,又如何表達得出!悠然的草地
切斯特頓路約翰夫婦看管的房子是我在劍橋的第一個正規的棲息之所,在國王學院客房裏度過了四個不眠之夜之後,我就搬了過來。
從房子出來就是劍河,過劍河上的水壩後是一塊巨大的草地——耶穌綠地。我到劍橋的第二天,到切斯特頓路看房子的時候,第一次見到了耶穌綠地。那巨大的草地讓我心旌搖動,內心為之一振。我估測一下,草地比較方正,少說也有十幾個運動場的大小,估計有二三百米的寬度,綠草茵茵,平坦豐厚。我平生第一次見到如此之大又如此之美的草地,心裏油然地產生一陣快意,不由得發出了一聲驚歎:“好漂亮的一塊大草坪!”我快步走進草地,踏著鬆軟的厚草走了一會,再把自己放倒在厚厚的綠草上,平躺下來,在厚厚的軟草上放鬆自己的每一處關節,舒暢身體以去除幾日奔波的疲勞。
好舒服的草地,好漂亮的草坪!幹淨,整潔,美麗,翠蒼蒼的綠色讓人視覺輕鬆,心情愉悅!
當然,第一次見到巨大的草地應該是在遇到丹麥姑娘的時候,那塊叫帕克斯草地的草坪比耶穌綠地還要大得多。不過當時我已經饑腸轆轆,人困馬乏,無心欣賞,所以也就沒有如見到耶穌綠地這樣快樂的感覺。
耶穌綠地邊上有一道很有特色的林陰道,兩排高大的路樹,誇張地蔭蔽著一條細細的小路,連路燈的燈柱也蔭蔽在路樹的樹陰下。誇張,詩意,有著濃濃的童話色彩。
過了這條林陰道,就到了相鄰著的Midsummer Common(仲夏之夢)。Common在這裏大概是指這一塊草坪的性質是公共的,而不是屬於什麼團體或者個人的意思。像耶穌綠地,應該是指這塊綠地屬於其旁邊的耶穌學院所有。
在劍橋,我常把Midsummer Common叫作仲夏之夢,前一字譯意,後一個字取近音,而卻是很寫意,有走近莎翁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