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南,延祥寺之左曰叢林觀。
其所記道庵主要有:
飛雲頂之南曰見日庵。
又南曰朱子庵。秦時青精先生朱(靈芝)真人在此得道。
上界三峰之南曰劉(高尚)真人庵。
羅山之東曰參天庵,軒轅集所居。
其東南曰廣莫庵。莫(洞觀)道人所居。
浮山之南曰黍珠庵,左壁有何仙姑所題詩,唐末久廢。
又南曰雲峰庵,在雲峰岩前。
衝虛觀之則有黃野人庵,一日黃野人廬。
水簾洞之南曰軒轅庵。
黃龍洞之南曰天華庵。
幽居洞之北曰茶庵。
又南,延祥寺之左曰叢林觀。
五、《羅浮山誌會編》
(清·宋廣業編撰)
此誌在卷三中記述道觀六座,分別為:
朱明洞南有衝虛觀,曰都虛,又曰玄虛,後改名衝虛。
其北曰孤青觀,後改長春,又改長壽,宋末觀毀。道士王寧素始改建於榕溪,上前建保寧橋。
又南,延祥寺之左曰叢林觀。
另外,其所記道庵與上誌相同。
六、《羅浮指南》
(清·陳銘圭編著)
此書記述道觀之名有:
衝虛觀。登飛雲有三路,東由衝虛觀上,中由黃龍洞上,其西由華首台也。
酥醪觀。近日登飛雲者又名自今酥醪觀後白水門上。
孤青觀。舊有孤青觀,今不審何地。
黃龍觀。西度滌塵橋,有兩石崛起……又西,則今黃龍觀也。
八仙觀。雲母峰下有五眼大石橋,近於橋前裏許建八仙觀。
白鶴觀。循老人峰麓計二裏,過今白鶴觀。宋已廢。
長壽觀。西北幽居洞滴水岩長壽觀……自元皇慶間道士黃實穀遷長壽觀於博羅縣城西。
何仙觀。又上裏許為何仙觀,光緒初建。疑即明時黍珠庵地。
叢林觀。今遊水簾洞者多自白鶴觀上。觀非古白鶴遺址,蓋明初之叢林觀。
酥醪觀。康熙末道士柯陽桂於(酥醪)洞中創建酥醪觀,雍正初改為觀。
七、《博羅縣誌》(民國版)
張友仁編撰
此誌所記道觀有十三座:
衝虛觀,在朱明洞南,即都虛觀舊址。
孤青觀,在孤青峰下,葛仙西庵庵基。
白鶴觀,在衝虛觀西三裏,舊在衝虛觀東,葛仙東庵庵基。
酥醪觀,在酥醪觀舊觀在衝虛觀北,葛仙北庵庵基。
明福觀,今名九天觀,在石洞北,衝虛觀東三裏,南漢時建,初在泉源福地,後改建於此。
叢林觀,在延祥寺左,今不存。
棲霞觀,在黃塘約,圮。
黃龍觀,黃龍洞,即南漢天華宮故址。
黃仙觀,在茶山,亦名茶山觀。
何仙觀,在水簾洞。
八仙觀,在雲母峰下,道姑田之西。
梅花觀,亦名梅花仙院,在小石樓下。
朝元院,在聚霞峰下,沈道文創建,並祀孔子、老子和釋迦,三教合一。
其所記道庵有:
朱子庵,在伏虎岩上,朱真人於此得道。
黍珠庵,在羅漢岩右,晉時鮑靚為其女建。
稚川四庵,晉鹹和中至此煉丹,乃置東南西北四庵。
黃野人庵,近衝虛觀,久圮。
天華庵,為孤青觀舊址改建,久圮。
見日庵,在飛雲項上,宋郡守趙汝馭建,命寶穀王寧素居之。寶穀仙去,庵荒。
劉真人庵,在上界三峰之南。
黃野人庵,亦名黃野人廬。
由於這些誌書所處的年代不同,其所記的羅浮宮觀道庵自然也不一。但從上述資料可知,一些曆史悠久的宮觀道庵,如在稚川四庵基礎上擴建的四觀,千百年來依然放射出奪目的光芒,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