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曆代誌書記載的羅浮道觀(1 / 2)

附錄1曆代誌書記載的羅浮道觀

附錄1

曆代誌書記載的羅浮道觀自葛洪羅浮開山弘道以來,羅浮山已成嶺南道教祖庭,但是至今當無一本羅浮道教史問世。羅浮諸多宮觀史能散見於曆代羅浮山誌等誌書中。

羅浮山葛洪開山以來,道佛同山,寺觀林立,鼎盛時有“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之說。羅浮道教在羅浮山及其餘脈興建的宮觀庵堂,曆代羅浮山誌對此的記載,不盡相同,但都在相應的記述中,一展當時羅浮道觀的風采。

一、《羅浮指掌圖記》

(宋·鄒師正撰)

《羅浮指掌圖記》是宋代羅浮衝虛觀住持鄒師正所撰。對羅浮道教宮觀的記述最早、最詳。所記的羅浮道觀有六座:

衝虛觀(葛仙所居,宋朝賜額。)

黃野人庵(葛仙之門人也,有啞虎)

酥醪觀(葛仙北山之庵基)

長壽觀(本南漢天華宮,今呼為南天華)

明福觀(南漢所建,亦名九天觀,東坡書額)

白鶴觀(葛仙東山庵基)

(括號內文字為後人所加)

二、《羅浮山誌》

(明·陳璉編撰)

明人陳璉《羅浮山誌》所記的羅浮道教宮觀有五座:

衝虛觀(在延祥寺東七裏)

酥醪觀(在衝虛觀北,葛仙北山庵基)

長壽觀(在酥醪觀西北,乃南漢天華宮,俗呼為南天華)

明福觀(在衝虛觀東三裏,南漢所建,亦名九天觀,東坡先生書額)

白鶴觀(在衝虛觀東,葛仙東山庵基)

其所記的道庵有:

黃野人庵,近衝虛觀。黃乃葛仙門人也。有啞虎守之。

白雲庵。舊有茶庵,住庵者不著姓名,但稱逍遙子。今茶庵亦名逍遙庵。

雲峰庵。昔有住庵者發黃如金,耳重聽,不下山者三十七年。

見日庵在飛雲頂上。趙雪廬嚐命黃道人(實為王寧素)居之。

三、《羅浮山誌》

(明·李礪侯編撰)

其誌卷六所載羅浮道觀有七座:

朱明洞南有衝虛觀。山記即都虛觀故址。

衝虛北有酥醪觀。舊誌即葛仙北山庵基。

(衝虛)其東曰白鶴觀。舊誌即葛仙東山庵基,以峰下有鬆棲白鶴得名。

又東三裏曰明福觀,其內有西華道院。

又東曰羅浮道院,蘇軾與兒子過、賴仙芝、王原秀才、僧曇燦、行全同遊羅浮道院及西禪精舍,作詩。

(編者注:東坡所遊之羅浮道院實在惠州西湖,羅浮山並無羅浮道院。張友仁《惠州西湖誌》記道:“羅浮道院,在六如亭右,麵大湖。”《東坡寓惠集》有《遊逍遙堂,日暮至西山,叩羅浮道院,己二鼓,因宿西堂》詩。以此可知李氏之誤。)

其北曰孤青觀,所改曰長春,又改曰長壽。

其所記道庵主要有:

見日庵。崖石嶒崚如塔,常於夜半見日……故結庵居此。

又南曰朱子庵。庵在中路之左,伏虎岩上。

上界三峰之南曰劉真人庵。(劉真人即劉高尚)

參天庵,軒轅集故居,在羅山之東白雲庵。

其東南曰廣莫庵,在鄺仙石之前,莫(洞觀)道人所居。

浮山之南曰黍珠庵,在羅漢岩右,創自鮑靚,擬為其女(葛洪妻)建。

衝虛觀之側有黃野人庵。

水簾洞之南有軒轅庵。唐軒轅集還山結庵於此。

幽居洞之北曰茶庵。

四、《惠陽山水紀勝》

(清·吳騫編撰)

《惠陽山水紀勝》是乾隆時惠州太守吳騫編撰,上卷為《羅浮紀勝》、下卷為《西湖紀勝》。其《羅浮紀勝》所記的羅浮道觀有七座。

朱明洞南有衝虛觀。明嘉靖初徒博羅道會司於此。

衝虛觀北有酥醪觀,觀前有酥醪觀。

其東有白鶴觀。

又東三裏曰明福觀,其內有西華道院。

又東曰羅浮道院(以李礪侯《羅浮山誌》訛傳)

其北曰孤青觀。山記即天華庵,葛仙西山庵基,初名孤青,唐改長壽觀;南漢改名長春。徙建於(羅陽)榕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