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羅浮道教楹聯精選
第十五章
羅浮道教楹聯精選一、衝虛觀聯
1.門聯
典午三清苑;
朱明七洞天。
上聯中,“典”與“司”同義;“午”在十二時辰中肖“馬”。“典午”就是“司馬”之意。東晉皇帝之姓就是“司馬”。葛洪在羅浮建庵時,東晉皇帝就叫司馬衍。而“三清苑”,是指此處為供奉上清、玉清、太清三位天尊的道家宮觀。上聯點明了衝虛觀的建築年代和宗教性質。下聯之意較為淺顯,是指出衝虛觀所處的位置——朱明洞在道家中所處的地位——第七大洞天。因為上下聯字數相等的需要,上聯僅五個字,下聯就不能寫成“朱明第七大洞天”七個字,而隻能作縮寫處理為“朱明七洞天”。但是不能忘記;朱明洞是道家第七大洞天——朱明曜真洞天。而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七洞天是四川峨眉山——虛陵洞天。現在有些文章或資料多稱羅浮山為第七洞天,實在是將羅浮山在道家的地位降了十級。
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
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啟玄門。
聯中“四百峰巒”是指羅浮山432峰。“紫府”即“紫宮”,也就是“天宮”,上界神仙居住之所。而“五千道德”乃指被尊為道家經典的老子《道德經》,其字數為五千字,故雲。
羅浮山終日雲霧繚繞,正所謂“雲來羅浮合,雲去羅浮離”。為此,天高氣爽之時,羅浮美景皆曆曆在目,盡收眼底;煙雨迷蒙之日,羅浮美景雲遮霧罩,一片迷茫,萬物皆空。故聯中說“妙景”在“空”與“不空”之間。羅浮乃嶺南第一山,雄踞百粵群山之上。但在道門中人看來,還有三清天尊在上,故下聯有“上之上”之句。
2.中天井廊柱聯
丹燒采藥,鼎沸芟①茶,渾忘歲月非真懶;
塵淨即仙,蘊②空是佛,嘯傲煙霞獨自閑。
色相③自天留,夢迥古洞春歸,風引蝶衣過別院;
元機④隨地見,談次碧山人到,月移花影上疏簾。
跳出是非門,翹首仰瞻真化境;
同登清淨地,歡心細聽步虛聲⑤。
據羅浮山華首台名僧釋成鷲稱;三清寶殿中天井三麵廊柱間的三副石刻聯,均出自清代秋江釣叟的手筆。秋江釣叟即順德人梁嶠,字希山⑥。這三副楹聯,生動地概括了出家修行之人遠離紅塵,拋開俗事,一心修煉的意境。描寫了道門中人煉丹采藥,笑傲山林,獨來獨往,刻苦修行的清淨生活。正是“山中自不知年月,世上於今幾代孫”。拋開凡塵俗念,遠離俗世是非,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在羅浮山這個清淨之地,誦經修道,默悟玄機,渴望終至“得道成仙”的最高境界。這三副石刻聯為道家名觀篆刻,而又融入佛家用語,道家望成仙,禪門求成佛。玄機禪理互為一體,這在我國道家宮觀中是難得一見的。這也反映了羅浮山“道佛共存,同山共興”的宗教特色。
注:
①芟(讀:shān)。原指刪除雜草,引申為“除去”。芟茶,指經過精心篩選的名茶。
②蘊(讀:yùn),積聚、藏蓄之意,佛家有“諸法皆空”之說,故世人又稱佛門為“空門”。“蘊空”,指逐漸領悟,不斷加深對“諸法皆空”的認識。佛教指一切事物都是“虛幻不實”,故謂之“空”。
③色相,佛教指一切事物的形狀外貌。《華嚴經》就有“無邊色相,圓滿光明”之句。
④元機,即“玄機”。宋代避始祖趙玄郎諱,改“玄”為“元”。玄機即道門中人所指道教的“微妙無形的奧妙之理”。
⑤步虛聲,即誦經聲。
⑥見《博羅縣誌(民國版)卷七·人物》。
3.三清寶殿門柱聯
寶殿巍峨,睹金相莊嚴,已接三清①法界;
天香縹緲,對玉容整肅,如遊九府②神宮。
注:
①三清,即道家天尊玉清、上清、太清。
②九府,古代傳說天有九重,每重天都建有巍峨的宮府,讓各路神仙居住,俗稱九府。
具極大神通,一氣三清①,拯盡四方黎庶;
顯無邊法力,離龍坎虎②,修成萬劫金身。
注:
①語出《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認為:道乃萬物本源,在宇宙的變化中成為混沌一體,也就是“一”。混沌的統一體在不斷的動作變化中成為對立的雙方,即陰與陽,也就是“二”。而陰陽的對立變化演變為新的統一體。在甲骨文與金文中,“氣”字的寫法與“三”相似。道教先後推出三清天尊,去掌管世間萬物。
②離、坎為道家八卦之一,分別代表水和火。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清)何元普
此聯乃何元普於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為四川新寶光寺撰寫的。何元普乃清代四川金堂縣人,字麓生。此聯疊用虛詞“也”、“之”,語簡意深,在平淡中將奧妙的禪理隱含在淺白的聯語之中,至今傳為名聯。
“世外人”乃指棄世脫俗,出家修行的僧侶。聯中疊用之“法”,是指佛家之教法。在佛教教義中,“法,無定法”,是說法無恒久不變之理,是謂無定法。但在佛教看來,“無定法”也是“法”,所以說“非法法也”。上聯的意思是說:超凡脫俗之人,對世間萬物的看法應該隨事物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不能固執,更不能守舊,在錯綜複雜的變化中逐漸加深認識事物的真正麵目和變化規律。
下聯中,“天下事”乃指俗世一切事情。聯中的“了”字有兩種不同的詞性和詞義。“了猶未了”中前一個“了”是動詞,“了結”、“完結”之意;“不了了之’中,前一“了”字,也是動詞“完結”之意。後一個“了”字,是語氣助詞。讀“了”(le)。“之”是代詞,代指下聯首詞“天下事”。下聯之意可以理解為:天下事紛繁複雜,怎麼辦也辦不完,有些事雖未全部完結,但還有許多事情等著去辦。而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隻好將暫不能解決的事情擱置一旁。“了”字又有“明白、懂得”的意思。浩如煙海的中華成語中,就有“不了了之”之語。意為:“事情未辦完就放在一邊不去管他,就當沒事一樣。”(有聯書說此聯為趙藩所撰,不知何據,一並附錄)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此聯乃清人方旭(字鶴齋)為四川成都市文殊院題撰。文殊即傳說於山西五台山顯靈說法之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大乘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
上聯之意是:凡是看到應做之事就去做。做完了就算完結,暫且放下,不再去想其中的名利、得失。事情了結了,心裏還有什麼不能了結?上聯中,第一、二、四個“了”字讀“了”(le),是語氣助詞。第三、五個“了”字是動詞。
下聯中“慧”,即“智慧”。指“通達事理、決斷疑念”。“覺”指“覺悟、領悟、悟性”。“自在”指“脫離凡塵,心離俗世煩惱,通達超脫”。“生生”指世間一切眾生及變化現象“無生”,即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現象的生滅變化,都是世上眾生虛妄分別的產物。即凡間眾世虛妄想象中的產物。世間萬物,本質是無生,無生即無滅。”因此,“無生”即“有生”,所以說“生生還是無生”。
聯中多用“慧”、“覺”、“無生”等佛家詞語,為佛門經典名聯。漢陽歸元寺、成都文殊院三大士殿等佛家寺院,都懸掛此聯。
以上兩聯均為寺院常用聯。千年道家古觀,懸掛佛家名聯,有人認為“不倫不類”,也有人認為此正是羅浮山道佛共山同鼎盛的寫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宗教之事,凡人豈可妄加點評?
4.三清寶殿內柱聯
三清寶殿內柱四聯,均是1985年重修時題撰懸掛的。
閬苑①蓬萊②,夙尊③百粵名山,紫氣祥雲,萬聖歸真臨寶殿;
洞天福地,上接三清妙景,鍾靈毓秀,十方信眾沐慈恩。
注:
①“閬”,形容門樓高大的雄姿。“閬苑”,即傳說中神仙的居處。常用來代指高大巍峨的宮觀。
②蓬萊,即先秦傳說中遙遠大海上的三神山之一(昆侖、方丈、蓬萊)。據說它正麵對著東海東北岸,周回五千裏。
③夙(讀:sù),早的意思。“夙尊”就是“早被尊為”的意思。
南粵七洞天①,紺宇紫宮②,丹灶③猶存,證果成真留勝跡;
東樵五福地④,靈山秀水,玄門⑤大啟,傳經演教度迷津。
注:
①七洞天,即第七大洞天。因聯中字數、結構的需要而簡稱。
②紺,指一種深青帶紅的顏色,俗稱天青色。紫,指藍和紅合成的顏色。“紺宇紫宮”泛指天上神仙居住的五顏六色的宮殿。
③丹灶,指羅浮朱明洞的“稚川丹灶”。
④五福,《書·洪範》稱:“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所好唯德),五曰考終命(善終)”。故民間有“五福臨門”的賀語。羅浮山泉源洞被道家尊為七十二福地中的三十四福地,故稱。
⑤玄,指帶赤的黑色,一般用來泛指黑色。但在道教中,“玄”是指幽深微妙、高遠莫測的道。“玄門”就是道門。《老子·一章》中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留百粵名山,秀嶺靈岩①,鎮水命雄獅②,道業宏開垂萬世;
地仰千秋聖跡,藥臼丹灶,排雲乘白鶴,仙班永正列三清。
注:
①羅浮山重巒疊嶂,宋人李南仲有《羅浮山賦》,極讚羅浮山奇石靈岩:“開者如蓋,複者如鍾;鍤者如戟,轉者如弓;尊者如老,卑者如童;曲者如臂,亂者如蓬;排者如掌,碧者如瞳;平者如幾,圓者如籠;展者如鳳,猛者如熊;呀者如虎,蟠者如龍。”伏虎岩、合掌岩、青羊岩、千丈岩、錦繡岩等就是其中有名的靈岩。
②雄獅,指羅浮山朱明洞中的獅子峰,以其形似巨獅雄踞而得名。
混元一氣化三清①,生天、生地、生人,造化②施張滋萬物;
道德千言③扶百代,觀徼④、觀微⑤、觀妙⑥,陰陽⑦抱負闡源玄。
注:
①《老子·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氣”就是指天地未成、萬物未長、陰陽未分的“渾沌”之氣。而在道教中,元始天尊是開創天地、成就萬物之神。道教中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
②造化,指自然的創造化育。
③道德千言,指老子洋洋千言的《道德經》。
④徼,通“邀”,求取的意思
⑤微,幽深的意見。《易經·係辭下》稱:“君子知微知彰。”
⑥妙,神妙、奧妙的意思。王弼曾為之注日:“妙者,微之極地。”
⑦陰陽,原來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我國古代哲學家用來指代貫通於一切事物正反的兩個對立麵。《老子·四十二章》就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肯定陰陽的矛盾勢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5.葛仙祠聯
葛仙祠在三清寶殿左側,供奉葛洪、鮑姑夫婦神像。後人在東晉義熙初年(公元405年)將南庵擴建為都虛觀(即衝虛觀),增建“葛仙祠”祭祀葛洪。現存的葛仙祠乃1985年重修,而祠中有兩副楹聯分別是清代石刻聯和木刻聯。
廊柱聯
鄒魯亦海濱,庵結南、北、東、西,尚想衣冠晉代;
神仙兼吏治,學紹①人、天、師、種②,鹹③歸造化④爐中。
戰國時代,魯國出了聖人孔子,鄒國也出了“亞聖”孟子,“孔孟之道”成了儒家學說的核心。上聯首句把葛洪與孔子、孟子相提並論。認為地處南海之濱的羅浮山也像戰國時的鄒國和魯國一樣,地靈人傑,哺育了將道儒融會貫通於一體的葛洪。
“庵結南、北、西、東”指葛洪在羅浮山修建的南庵(現為衝虛觀),北庵(現為酥醪觀)、東庵(後為白鶴觀,現已頹)、西庵(後為孤青觀,現已頹)。
據《晉書》記載,傳說葛洪仙逝時,“舉屍入棺,甚輕如空衣,世以為屍解得仙”。後人就在衝虛觀後山建“衣冠塚”紀念他。
下聯說葛洪集神仙和吏治於一身,是指他年輕時,曾官至伏波將軍,後以平賊有功,賜關中侯。葛洪仙逝後,民間多尊其為“葛仙翁”。在《西遊記》中,他成為玉皇大帝駕前的四大天師之一。
“學紹人、天、師、種”,是說他的學識繼承前人、天命、師道和孝行。而這一切,都融會於他那煉製九轉金丹的八卦爐中。
注:
①紹,繼承的意思。
②種,即種玉,舊指孝行。
③鹹:“都”、“全部”的意思。
④造化,指運氣,福分。
殿柱木刻聯
神仙忠孝有完人,抱樸①存真,功侔②雨地參天,不盡飛裾③成蝶化;
道術儒修無二致,丸泥④濟世,澤衍⑤藥池丹灶,可徙遺履認鳧⑥蹤。
此聯既高度讚揚了葛洪將道教與儒學結合在一起,采藥煉丹,治病救世的功績。又記述了葛洪“遺衣化蝶山中舞”和鮑靚“履化雙燕任往還”這兩個傳說。
“遺衣化蝶”,說的是葛洪服食九轉金丹之後仙逝。他的生前好友、廣州刺史鄧嶽奔赴羅浮,已來不及見最後一麵。下葬時,葛洪身上的道袍忽然裂為無數碎片,飄上半空,不久就化為五彩繽紛的大蝴蝶。此傳說為《博羅縣誌》、《羅浮山誌》等誌書收錄。《古今圖書集成》一書在《禽蟲典》中也記道:“羅浮山有蝴蝶洞,在雲峰岩下。古木叢生,時出彩蝶。世傳葛仙遺衣所化。”清代屈大均也在《廣東新語》一書中寫道:“羅浮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遺衣也,衣化為蝶,蝶化為衣。”
“遺履化燕”,說的是鮑靚在南海太守任上,常夜臨羅浮,與愛婿葛洪談經論玄,同悟道機。“道門中人見鮑靚來時,門無車馬,隻見一雙燕子往返,感到非常奇怪,就在晚上張網侯之。當一雙燕飛來,他們張網拿下。一看,竟是鮑靚的一雙鞋子。”此傳說也為《香案牘》、《南粵筆記》等書所載錄。
注:
①抱樸,“抱守本真,不為物欲所惑”的意思。語出《老子·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②侔(讀:móu),齊等、同等的意思。
③裾,原指衣服的前襟,此處代指衣裳。
④丸泥,即以中草藥熬製的藥丸。
⑤澤,即雨露,引申為德澤、恩澤。衍,本義為水流廣布,引申為展延四方。此句是讚揚從“藥池丹灶”中煉製的藥丸金丹,造福於四方黎民。
⑥鳧(讀:fú),泛指野鴨。聯中借代為燕子。
葛仙夫婦神龕聯
大道①本無名②,誰將天、地、人研窮③,指出玄竅④;
吾身原有寶,好把精、神、氣收貯,煉化金丹。
注:
①句中所說的“道”並非一般所說的“道路”、“道理”,而是道教中所推崇的“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老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②《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意即宇宙大地剛開始時一切都原本無名。
③研窮,“窮”就是“盡”的意思。研窮,即參悟透徹。
④玄,即幽深微妙,高遠莫測的道。故道門又稱玄門。竅,即訣竅、竅門之意,指關鍵所在。玄竅,也就是道教的核心所在。
6.純陽寶殿門聯
仙境異塵寰①,寶洞已居無上地②;
玄門通大道,金丹專渡有緣人。
純陽寶殿在葛仙祠左側之南,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呂洞賓乃唐代蒲州永樂人,自號純陽子。道教全真派尊其為北五祖之一,稱之“純陽祖師”。元朝皇帝曾封呂洞賓為“純陽孚佑帝君”。
位於香港屯門的青鬆觀,其純陽殿懸掛之聯,與此聯相似,隻是個別詞語不同。聯曰:
仙觀回塵寰,寶殿高超無垢地;
玄門弘大道,金丹常度有緣人。
注:
①塵寰,指人間俗世。
②(漢)許慎,《說文·一部》:“天,顛也,至高無上。”後人以“無上地”指天上神仙洞府。
7.王靈官殿柱聯
金晴朱發,鳳咀銀牙,大地正綱維①,萬類同安法界;
號令雷霆,騰雲飛霧,都天②嚴糾察,千秋長護玄門③。
王靈官殿在衝虛觀大門屏風,主祀道教護法神將王靈官。王靈官本名王善,原是湘陰城隍廟的城隍,後為道門四大天師之一的薩真人(名守堅)的部將。玉帝封他為豁洛王元帥,掌天上、人間監察之職。佛教有佛門護法神將韋馱。道教也將王靈官奉為道門護法神將。此聯極讚王靈官“大地正綱維”、“都天嚴糾察”、上管天上、下督人間功過罪罰的權威。
王靈官的神像披甲執鞭,臉膛紅豔,三目圓睜,獠牙利齒,虯須怒張,一副驅妖鎮魔的氣勢。全國各地的王靈官殿大都依此模樣塑像。有的還在神像旁懸掛對聯曰:
三眼能觀天下事;
一鞭驚醒世間人。
注:
①綱維,指統治國家的重要法紀。
②都天,都,原指京都、京城,即中央政府所在地。都天,泛指神仙居住的天庭。
③玄門,即道門。
8.赤鬆黃仙祠聯
赤鬆黃仙祠在三清大殿西南側。主祀有“地行仙”美譽的黃大仙。
據說葛洪服食九轉金丹仙逝升天後他的徒弟黃野人在丹灶石壁間拾得遺丹一粒。服食後因功力不足,未能飛升,隻能做個遊於名山的地行仙①。他遊戲人間,泥丸濟世,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在羅浮留下不少神奇傳說,流行至今。後人在衝虛觀內建“黃仙祠”供奉他。現存的赤鬆黃仙祠乃1985年重修衝虛觀時重建。廊柱有兩副草書石刻聯,乃清代文物遺跡。
廊柱聯
酒在有知音,流水高山皆入韻②;
暢談唯好道,閑雲野鶴總忘情。
師③去丹留,度歸天外客;
緣深聖顯,笑樂地行仙。
泥塑壁畫聯
野鶴閑雲無掛礙;
青山綠水任逍遙;
泥塑壁畫鑲嵌在黃大仙祠對麵牆壁之上。畫中之聯寫盡地行仙遊戲人間的愜意。泥塑壁畫中,青山綠水,閑雲野鶴,栩栩如生。寺觀供奉的神像大多正襟危坐,有的肅穆莊嚴,有的威風凜凜。而此祠中所塑的黃大仙神像,卻是散發披肩,左腿半踞,雙手抱膝,側身斜視,無拘無束、放蕩不羈的神態,一覽無遺。而此聯正是黃大仙超然心態的最好寫照。
殿柱聯
粵嶺蘊精微,聖跡昭昭留百代;
金華④傳道脈,慈恩浩浩蔭群生。
注:
①葛洪《抱樸子內篇卷二·論仙》:“(仙經)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行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②韻,原指和諧的聲音。聯中指長溪的水聲,石澗的泉聲,山上的鬆濤聲融會成高低有序、如泣如訴的和諧韻律之聲。
③師,即葛仙。
④金華,即浙江省金華山。指仙人赤鬆子黃初平。其傳說傳至嶺南,與地行仙黃野人的傳說融會在一起,統稱“黃大仙”。
9.洗藥池摩崖石刻聯
衝虛觀後山左側的洗藥池旁,有塊滾圓巨石。此石靠洗藥池一側,有清人丘逢甲所題刻的“洗藥池”及詩刻。而巨石項麵,有清代摩崖聯刻。聯語為:
鶴去雲來歸未夕①;
坡亭②有分③再重來。
注:
①未夕,指太陽剛剛下山的黃昏時刻。
②離此聯刻十餘米,有一座小巧玲瓏的四角涼亭,乃後人為紀念宋代蘇東坡暢遊羅浮而建,名為“東坡亭”。
③分,緣分的意思。
10.蓬萊徑岩壁石刻聯
蓬萊徑乃自洗藥池而上,過飛來石,上遺履軒的岩壁間石徑。清人朱明潤於道光辛卯年(公元1831年)題一聯,分刻在石徑兩旁石壁之上。聯曰:
石徑有塵雨洗;
洞門無鎖雲封。
落款為“道光辛卯年菊月朱明潤書”。
此聯以簡潔之詞,精辟地描述了神仙洞府羅浮山遠離凡塵俗世、幽深雅靜的神秘仙境。羅浮山之所以被道家尊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究其原因,也正是因為如此。
著名風景區昆明西山龍門也有相似之聯,未知何人題撰,隻是詞語略有增改。相比之下,還不如羅浮此聯簡潔。特抄錄如下:
石梯有塵清風掃;
洞府無鎖白雲封。
據查,長沙市長沙縣建於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的河圖觀,其真人塔門也有此聯。是照抄朱明潤之聯,還是朱明潤照抄前人之聯,現已難考證。
而佛家寺院,也有聯意相似之聯。浙江天台山紫雲洞之聯就是:
洞口有塵風自掃;
禪門無鎖月常來。
香港青鬆觀牌坊聯則為:
道徑無塵風自掃;
山門不掩月常臨。
看來,不管是道家羽客,還是佛門弟子,對遠離凡塵俗世之地,幽深雅靜之境的鍾愛之情,都是相通的。
11.東坡亭柱石刻聯
丹灶①藥池②留勝跡;
鳥聲花影得仙機。
注:
①丹灶,即衝虛觀左側後山的“稚川丹灶”,相傳為葛洪煉丹處。
②洗藥池,即稚川丹灶之下的水池,據說是葛洪夫婦洗藥處。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題刻之詩,至今猶存。詩曰:
仙人洗藥池,
時聞藥香發。
洗藥仙人去不還,
古池冷浸梅花月。
12.祀靈堂聯
祀靈堂在三清大殿左側。為信男善女供奉先人靈位之所。
門聯
經筵驚醒世間列姓迷魂夢;
救苦岸回四海十方萬劫靈。
天福堂聯
一炷清香,聽法超生,隱隱鍾聲開覺路;
千災萬劫,聞經脫苦,重重幡影度迷津。
二、黃龍觀聯
1.山門大道牌坊聯
從黃龍大道到黃龍觀,有三座高大華麗的牌坊,金碧輝煌,蔚為壯觀。牌坊門石柱中都雕刻著醒目的楹聯。羅浮山色之美,悟道修玄之誠,感慨抒懷之情,躍然聯中:
丹成仙脈,
跡顯南庵。
此聯題詠的正是在羅浮開辟嶺南道教聖地的葛洪。“丹”即道家最為推崇的服之便可成仙的“九轉金丹”。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曾明確寫道:“一轉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轉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轉之丹,服之一年成仙;四轉之丹,服之半年成仙;五轉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六轉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七轉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八轉之丹,服之十四日得仙;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據說葛洪就是服食自煉的九轉金丹,飛升仙去的。
南粵第一名山①,四百峰巒②,煙洞雲岩,丹灶藥槽,曆代神仙留勝跡;
東樵③無雙妙境,三千珠闕④,琳⑤宮紺⑥宇,金繩玉檢⑦,匡時道德啟玄門。
注:
①羅浮自古有“嶺南第一山”之稱。華首台鍾樓舊址磐石上,清代摩崖石刻“嶺南第一山”至今尚存。
②羅浮有大小峰巒432座。最高峰飛雲頂,高1296米。
③羅浮山曆來被視為南海西樵山的姐妹山,故又稱東樵。清代詩人屈大均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名句。其“二樵”即指東樵羅浮山與西樵山。
④闕(讀:què),指古代宮殿、寺廟和陵墓前的高台式建築物。此處為“宮門”的代稱。
⑤琳,指青碧色之玉。琳宮原指神仙居所,也用來借指道院。
⑥紺,(讀:gàn),指深青帶紅之色,也叫天青色。
⑦金繩玉檢,指裝訂華麗、供珍貴收藏之道家經典名牒。
仙境在人間,選勝登臨,坐水披雲,盡逍遙朱明洞天①,泉源福地②;
道心生物外,韜光③棲息,嬉猿調鶴,好嘯傲鳳凰幽穀④,伏虎靈岩⑤。
注:
①這裏所說的洞並非洞穴,而是指三麵群山環抱的腹地。朱明洞天是羅浮山十八洞天中最為著名的景區。道教尊其為第七大洞天朱明曜真洞天,由真人朱靈芝管治。其中大小洞天相連,洞中有洞。現在已開發的有桃源洞、蓬萊洞、蝴蝶洞、青霞洞、倆儀洞、泉源洞、梅花洞、紅玉洞等。
②泉源洞被道家尊為由仙人華子期管治的第三十四福地。
③韜光,原指斂藏光彩,也指“把聲名和才華掩藏起來”。此處借指歸隱山林的名士高人。
④《博羅縣誌(民國版)卷二·地理四·山分記》載:“鳳凰穀,在夜樂洞中,相傳鳳凰出入其間。”
⑤《博羅縣誌(民國版)卷二·地理四·山分記》載:“伏虎岩,在朝真石(一說在寶積寺後)。”據說隋代高僧惠越在此岩講經,有虎前來枕膝恭聽。為此,後人命此岩名為伏虎岩。
有緣到此福非輕。且拋開俗慮塵懷,玩水遊山,尋化跡,訪靈蹤,更探證三洞真文①,神仙故事;
無欲便修凡作聖。好擺脫名韁利鎖,邀雲迎月,法自然,返淳樸,細參詳二篇妙論,道德玄言。
注:
①道家經典《雲笈七簽·卷三·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意即道家經典可分為真、玄、神三大部分。
②兩篇妙論,即老子的《道德經》和《易經》。
淨念①蓬壺②中,依紫館金台③,玄鶴青鬆。慨滾滾塵寰④,假作真,真亦假,萬態紛呈,漫牽我意;
放懷天地外,看雲峰霞嶺,朝暉暮靄。感茫茫宇宙,無而有,有而無,一斯寄,何貴吾身?
此聯乃抒懷之聯。聯中之意是說:在羅浮這個神仙洞府之中,麵對金碧輝煌的寺院宮觀、玄鶴青鬆,細心參詳,真有無限感慨。呈現在世人麵前的人生百態,是真是假,令人難辨。倒不如放開心懷,去欣賞神仙洞府羅浮山雲繚霞繞的秀麗峰巒,朝霞輝映,夕陽西照那千變萬化的美麗風光。世間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生生不息。人生一世,也隻不過是宇宙中的一抹流星,一瞬即逝。我們要珍惜有限的人生,去縱情遊覽大自然的無限風光。
注:
①淨念,就是認真參悟之意。
②蓬壺,古代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有“始探蓬壺事,施覺天地輕”之句。此處代指有神仙洞府之稱的羅浮山。
③紫館金台,借稱羅浮山中官觀。
④塵寰,指人間俗世。
百粵①名高七洞天。假日娛遊,看奇峰峻嶺,瓊樹琪花②,慕探幽穀靈岩,神仙洞府;
九霄③妙儼三清境④。還淳煉養,坐落霞飛瀑,玄堂丹室,樂享賢關聖域,道德鄉邦。
注:
①百粵原指古部族名,又稱百越,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嶺南一帶。在長期的發展中,秦漢後多與漢人融合為一。後來,其活動流域之地也統稱百粵。
②瓊,赤色的玉。琪,指美玉。瓊樹琪花,是古人想象中仙境裏的奇樹異花。
③九霄,原指天的極高處。此處指南粵第一山羅浮山。
④道教宣揚宇宙空間分為兩個世界:一個是凡夫俗子居住的凡塵俗世;一個是各路神仙居住的天仙世界。而天界又分三十六重天。其中道教最高天尊神三清居住在三清天,即三清境。太清道德天尊居住在第三十三重天,又叫太赤天;上清靈寶天尊居住在第三十四重天,又叫禹餘天;玉清元始天尊居住在第三十五重天,又叫清微天。而在天界最高的第三十六重天,叫大羅天,也是玉清元始天尊居住之處。
羅浮獻瑞,大道興行,天開妙境清都,蓬島浮來①,四百峰巒凝仙氣;
紫燕遺蹤②,瑤池飄渺,地即丹丘閬苑③,函關經始④,五千文字啟玄宗⑤。
注:
①相傳上古時浮山乃蓬萊一島,浮來南海之濱與羅山相合,因名羅浮山。
②這裏說的是南海太守、道家高人鮑靚“履化雙燕”,日在南海理公務,夜至羅浮論玄機的傳說。
③閬,宮門高大的樣子,丹丘、閬苑,傳說中神仙的居所。
④函關,即函穀關。相傳老子西行至函穀關,傳五千言《道德經》與關守尹喜。
⑤玄宗,即道宗。
2.三清大殿聯
入聖域、登名山、仙氣蒸熏,共體無為①大道;
聞鍾聲、聽鬆韻、塵懷蕩滌,同歸眾妙之門②。
注:
①語出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尋求學問,知識每天都會有增益;修行道行,每天就要減損自己的行為。凡間習俗一天天地減損,最後就會達到無為的狀態。達到無為狀態便可以無所不為了。”因此,“無為”便成為道門中人修行所渴望達到的最高境界。
②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即幽深微妙、高遠莫測的“道”。“玄之又玄”,道家用來形容“道”的微妙無形。“眾妙之門”,就是理解自然眾多奧妙道理之門。
為名忙,為利忙,忙裏偷閑。看林壑峰巒、聽雲間鍾梵①泠泠,萬慮清融,頓見本來真麵目②;
修德樂,修真③樂,樂中守靜。悟乾坤品物,觀天際星辰曆曆,一心澄澈,應知元始妙玄微。
此聯指出,從凡塵俗世的名利場中,偷閑來到羅浮這個清靜地,縱情遊覽疊翠峰巒,細心傾聽雲間傳來的寺、觀鍾聲。真可體會到“萬慮皆空”的玄機。人生在世,本來就是“赤身而來,赤身而去”,還有什麼名利值得去苦苦追求?
為此,修身養性、修煉自身可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拋開凡塵雜念,心靜如水。如世上萬物,一一分明,似天上繁星,點點在目。就可冷靜地應對世上事物的萬般變化,達到“一心澄澈”的最高境界。
注:
①梵,原是印度教名詞。佛教沿用此詞,用來稱呼與佛教有關的事物。鍾梵,就是梵鍾,指佛門寺院的鍾聲。
②本來麵目,指人們本有的心性和自己的本分。
③修真,指出家之人修行自身以求達到“得道成仙(佛)”的境界。
鑒古觀今,聖賢仙佛本凡人,德配乾坤,爾可享千秋俎豆;
推前翻後,帝相王侯原夢幻,名銷日月,誰能據萬歲山河?
仙境話東樵,秀壑靈岩,千秋鶴歸雲裏苑;
名山崇南粵,祥光瑞氣,九霄龍躍洞中天。
混元一氣化三清,生天、生地、生宇宙,群品洪恩,上極無上;
道德千言垂萬世,觀微、觀妙、觀陰陽,二儀①感應,玄之又玄。
注:
①二儀,即兩儀,指天地或陰陽。《易經·係辭上》雲:“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百名王彙,萬派千流,奔走殊途,同歸江海;
三才①視溯,兩儀一氣,盈虛體道,遂變古今。
注:
①三才,古代指天、地、人。《易經》也有天道、人道、地道為“三才”之說。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豪①,問樓外老人峰,峰外素壇,五霸七雄②何所在?
仙氣北來,山頓成一方名勝。隱岸前黃龍洞,洞前飛瀑,三光九品③此中修。
此聯以蘇東坡名詞起句,大有“歲月流逝,江山依舊”之感慨。千古英雄,人間富貴,僅是過眼雲煙。何不在神仙洞府羅浮山中賞美景、悟仙道、誠修真,求登仙界。
注:
①語出(宋)蘇東坡名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此詞起句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②“五霸”指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位諸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七雄”指戰國時七國:魏、趙、韓、齊、秦、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