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古時人們都認為泰山乃“人神相通之聖地”,自秦始皇以來,曆代帝王登基,多有到泰山封禪、告祭天地,保佑國運昌隆、子孫永固,尊泰山為東嶽大帝並屢加封號。“東嶽天齊仁聖帝”就是宋真宗於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加封的名號。所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稱:“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籙之府也。”
自古以來,我國各地民間多建有“東嶽宮”(或東嶽廟)奉祀泰山大帝,深信他是主宰人間生死、貴賤、官場之神。“掌人間善惡之權,司陰府是非之目。懲奸罰惡,靈死注生,撫育六合萬物群生。”相傳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東嶽大帝誕辰,各地廟觀都會舉行盛大的祝禱,巡遊慶典,曆久不衰。舊時博羅縣城則舉辦“朝拜會”,信眾如雲,沿街膜拜巡遊之東嶽大帝神像。
因曆史資料殘缺,羅陽東嶽宮據傳為宋代所建,始建於何時則已不可考證,舊宮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頹廢。現在的東嶽宮乃信眾自發集資,經有關部門批準,於1983年在原址重建。
重建的東嶽宮殿宇巍峨、雕梁畫棟、肅穆莊嚴、香火鼎盛。宮門橫梁石匾刻著“澤被黎庶”四個大字。大門兩根石柱有青田盤龍石雕,生氣勃勃。盤龍之中,還分別刻著“浮碇”、“福地”兩個大字。“浮碇”就是博羅縣城葫蘆嶺的別稱。門聯上書:“東土陽和敷德澤;南方炎烈藉薰風。”宮內神壇之上,安放著“東嶽天齊仁聖帝”之神像。神像西側,分別是康元帥和雷元帥神像。康元帥原名康席。據說他原是西安黑公林之妖,在仁聖興風作浪,殺人越貨。後為妙樂天尊收服,改惡從善,“西方調用之能仁,聲聞天下”,故玉帝封其為“仁聖康元帥”,賜金斧,成為東嶽大帝的十太保之一。雷元帥原名雷瓊。傳說他的家鄉斑竹村民風日下,村民為非作歹,罪行累累。隻有雷瓊以賣豆腐為生,並無惡行,還多有善舉。玉帝大怒,派瘟神使者下凡毒死全村之人,僅特赦雷瓊一人。瘟神使者將瘟藥交付土地公公執行。土地公公在醉後將此事泄露給雷瓊知道。雷瓊不忍全村慘死,就把土地公公手中之藥搶來吃光,舍己救下全村。村民得知此事,大受感動,紛紛改惡從善。玉帝亦為雷瓊舍己救人精神所感動,就免其“違抗天意”之罪,封其為“威靈瘟元帥”,賜其瓊花一朵,“無拘霄漢”金牌一麵,可自由出入天門。後來也成為東嶽大帝的十太保之一。
東嶽大帝神像兩側各有一個神龕。東側神龕供奉著赦官爺和轉運公兩位主管官場仕途之神;右側神龕則供奉著大名鼎鼎的南鬥星君和北鬥星君兩位神像。道教尊崇的諸神中有五鬥星君五位天神,南鬥星君和北鬥星君就是其中的兩位。這也是古人對天上星宿崇拜的人神化。
南鬥星君有六宮(即六星),號稱六司。主掌延壽度人,官場爵祿。其中第一天府宮,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宮,為司祿星君;第三天梁宮,為延壽星君;第四天同宮,為益算星君;第五天樞宮,為度厄星君;第六天機宮,為上生星君。相傳東嶽大帝下轄七十六司,其中第四十四司為“增延福命司”,與南鬥星君之職相合,故東嶽宮中多有供奉南鬥星君。
北鬥星君有七星,號稱“七元”,主掌解厄誕生。這七星分別是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七星相連所成之形,可聯想為古代舀酒之鬥或勺,故北鬥七星又叫“勺星”。人們可憑它確定方向,又可確定季節。前四星組成鬥身,後三星組成鬥柄。黃昏之時,可憑此確定季節:鬥柄在東,天下皆春;鬥柄在南,天下皆夏;鬥柄在西,天下皆秋;鬥柄在北,天下皆冬。道教將北鬥七星神化為北鬥星君,作為司命人們的功過善惡、生死禍福。在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武成王黃飛虎被封為東嶽大帝,其三子黃天祥則被封為北鬥星君。
東嶽宮內外,雕梁畫棟,簷宇間畫滿了山水花草和神話曆史故事。其大門外廊牆壁之上鑲嵌的四幅青石影雕尤為珍貴,分別為“龍吟”、 “虎嘯”山水走獸畫和曆史故事“三英戰呂布”、“關雲長義釋黃漢升”。黃漢升就是三國老將黃忠。
並列於東嶽宮右側的殿宇是財神殿,其建築規模及風格與東嶽宮一模一樣。財神殿門橫匾上書“積善為樂”。門聯為:“財明臨門招百福;神光入座集千祥。”門廊牆壁之間,同樣鑲嵌四幅青石影雕,分別為“麟鳳呈祥”、“雙雄獻瑞”、“福壽圖”和“獻壽圖”。殿內神壇之上,供奉著財帛星君神像。財帛星君就是財神。我國民間普遍祭祀的財神是趙公明。趙公明乃道教護法四元帥之一。天帝曾封其為“正一玄壇趙元帥”。而民間俗稱其為“趙公元帥”。明朝以後道教尊其為財神。其實,在我國曆史悠久的神仙信仰中之財神,又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別。文財神為殷朝的比幹和春秋時楚國的範蠡;武財神為道教神靈趙公明和關公(三國時的關羽)。在供奉財帛星君神像的神龕兩柱上,一副對聯反映了民間百姓渴望“財源滾滾”的心態。聯曰:“財如人意八方來;神有福星四麵照。”財帛星君神像兩側,有兩個神龕。東側神龕供奉著主宰世人生育大權的三位送子娘娘。她們是:紫花夫人、金蕊夫人、十二奶娘。右側神龕供奉的則是醫靈大帝孫思邈。
財神殿右側,還有南海觀音殿。主祀南海觀世音菩薩。南海觀音殿門石刻橫匾為“慈航普渡”。門聯上書:“觀修淨業登彼岸;音響圓融趣菩提。”殿內神壇供奉著觀音神像,雍容慈祥。神龕兩柱楹聯題曰:“西天綠竹千竿翠;南海蓮花九品香。”門廊牆壁上,也有四幅青石影雕,分別是“雙喜臨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和“萬象更新”。
三、仍圖真君宮
真君宮位於博羅仍圖鎮南新管理區大呂埔村。主祀有“藥王”之譽的醫靈大帝孫思邈。
我國獨特的中醫中藥,在世界醫學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年代久遠的曆史長河中,誕生了不少醫術高超的名醫藥師,被後人奉為藥王。除原始社會時“嚐百草之味”的神農氏外,還有伏羲、黃帝、扁鵲、華佗、孫思邈、邳彤、三韋氏、張仲景等人。其中民間信奉最廣的是扁鵲、孫思邈和三韋氏。仍圖真君宮所供奉的藥王正是孫思邈。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是唐代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少時因病學醫。他總結了唐朝以前曆代名醫的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收集曆代方藥、針灸等寶貴資料,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編寫了《千金方》三十卷。含《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他以“千金”為書名,是取“救人一命,勝施千金”之意。《千金方》成為我國中醫學第一部臨床百科全書。孫思邈創立了髒病、腑病分類的中醫分科新係統。在預防、養生、食療、針灸、藥物學及各科疾病臨床診療等方麵,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被後人譽為“藥王”。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皇帝曾先後召他入宮,孫思邈均辭謝不任。他曾隱居在五台山,一心向道,鑽研藥理醫術。後人就稱五台山為“藥王山”,並在山上建藥王廟奉祀藥王孫思邈。藥王廟至今猶存,廟內有兩副楹聯,令人格外注目。聯曰:“藥物素有靈,苦無奇方醫俗病;王侯高不任,獨操仁術救人危。”“鐵杆銅條聳碧霄,千年不朽;鉛燒汞煉點丹藥,一匕回春。”
宋徽宗於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賜封孫思邈為“徽妙應真人”。為此,後人又稱他為“孫真人”。舊時藥坊、藥店均尊他為“藥王”,並於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日舉行藥王會。
仍圖真君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位於東江中遊,為盛名於惠州、博羅、惠陽一帶的重要的道教場所。明清以來乃至民國,香火鼎盛,香客如鯽,信眾如雲。抗日戰爭時期,真君宮為日軍占據,改為戰時醫療所,古宮蒙汙。抗戰勝利後,為紀念抗戰勝利,悼念抗戰英烈,祈求國泰民安,當地鄉民於1946年春建太平大醮,超度死難亡魂,曆時七天八夜。陳叔文先生還撰聯高懸於宮內,聯曰:“衛國擲頭顱,願烈魂英魄同歸樂土;棄家罹浩劫,祝黃童白叟共證菩提。”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真君宮被作為“四舊”而夷為平地,從而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動。1971年,仍南大隊在真君宮舊址建了三間瓦房,作為大隊部辦公用地。1993年,在開放改革春風的吹拂下,宗教政策正在不斷落實。唐通香、陳玉媚等熱心女士集資了一萬元作大隊部搬遷費用。又和陳春香、林瑞花、孫麗娟、孫瑞瓊等女士作為重建真君宮捐資發起人。各界人士聞風而動,慷慨解囊,終於集腋成裘,耗資95萬元人民幣,於1995年底重建了總麵積為八百多平方米的真君宮,並於1996年1月9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升座慶典。省、市、縣統戰部門領導、羅浮衝虛觀道長及各地信眾、港澳同胞數千人參加了慶典活動,盛況空前。重建後的真君宮巍峨壯麗,肅穆莊嚴。正門高懸“真君宮”豎匾,兩根朱紅大柱上,玉龍盤旋而上,栩栩如生。殿頂之上,陶塑雙龍奪珠,兩鼇相顧,琉璃碧瓦,富麗堂皇。大門楹聯題曰:“大道人為術;群生帝與齡。”宮內正殿橫梁之上高懸著:“觸處皆春”的橫匾,原為清代舉人林挺高題作。神壇之上,端坐著藥王孫思邈之神像,儀態慈祥,福澤四方。宮內楹聯薈萃,盡情謳歌藥王醫靈大帝孫思邈藥到回春、普救眾生的功德。正殿藥王神壇兩旁楹聯為:“著良方濟世;施妙藥回春。”按傳統習俗,真君宮在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上元清醮,至2002年已舉辦過六屆。
藥王神壇兩側神龕,分別供奉著民間諸神中主管生育的“十二奶娘”和“金花娘娘”。據誌書載:注生娘娘就是順天聖母陳靖姑,世稱臨水夫人。她生於唐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正月十五,福州人。世傳其十七歲時,受得道仙人所化的老太婆傳授符籙之術,能驅使五丁,斬妖除魔,被惠宗封為“懿夫人”。後來,皇後難產,危在旦夕。她入後宮運氣用術助皇後產下太子,母子平安。皇上再冊封其為“都天鎮國顯應順意大奶夫人”,民間則奉其為“催生護幼”之神。建廟膜拜,流傳至今。據傳,注生娘娘手下有不少附祀的分管生育的諸神,世稱為“奶娘”(台灣、福建一帶則稱為“婆祖”。)一般有十二位,又稱十二奶娘。各有名號如下:1.注生奶娘陳四娘; 2.注胎奶娘葛四娘;3.臨生奶娘阮三娘; 4.抱送奶娘曾生娘;5.守胎奶娘林九娘; 6.轉生奶娘李大娘;7.護產奶娘許大娘; 8.注性奶娘劉七娘;9.送子奶娘馬五娘; 10.安胎奶娘林一娘;11.養生奶娘高四娘;12.二抱子奶娘卓五娘。
金花娘娘也是民間傳說諸神中主管生育之女神,又稱金花夫人。明代詩人張詡曾有詩一首,曰:“玉顏當日睹金花,化作仙湖水麵霞。霞本無心還片片,晚風吹落萬民家。”詩中所寫的“金花”,正是在民間中廣為信奉的送子娘娘金花夫人。
真君宮內天井兩旁的神龕,供奉著千裏眼和順風耳兩位神像。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千裏眼和順風耳是充當玉皇大帝耳目的小神。而在道教中,千裏眼和順風耳則被尊為護衛神將。至於其名號傳說甚多。在中國民間故事中,有《十兄弟》,說的是某婦人產下十子,個個都有獨特本領,並以其才為名,分別叫順風耳、千裏眼、大力士、銅頭、鐵骨、長腿、大頭、大足、大嘴和大眼;而元代小說《武王伐紂平話》、《南遊記》中,則把師曠和離婁稱為順風耳和千裏眼;在《封神演義》中,又被說成是鬱壘和神荼;在《神仙傳》中,則說千裏眼名高明,順風耳為高覺。兄弟倆在伐紂之戰中身亡,被天妃娘娘媽祖收為門下,成為各地媽祖廟中站在媽祖神像兩旁的小神。
真君宮左側為文昌宮,主祀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即文昌星,是主管人間功名利祿的文運之神。文昌宮的祖廟為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其文昌帝君鐵鑄神像高一丈四尺,重達數千斤。這文昌宮的前身是“亞子祠”,為紀念晉代名孝子張亞子而建。他不幸戰死在沙場後,梓潼人民立了“亞子祠”奉祀他。鬥轉星移,以後逐漸成為梓潼地區的重要神靈,世人稱為“梓潼神”。道門中人假托梓潼神筆,作了《清河內傳》,在簡述張亞子的身世後,宣稱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唐代安史之亂時,傳說梓潼神在萬裏橋迎接唐玄宗李隆基,被封為左丞相。後來唐僖宗還加封其為濟順王。梓潼神從地方神提升為全國性的大神,逐漸與“文昌星”合為一體。民間俗稱“文曲星”。在隋唐科舉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士人崇拜,被尊為主宰功名利祿之神。到了元代,仁宗封梓潼神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宮”。文昌宮正門的楹聯題為:“人間真孝友;天上大文章。”文昌帝宮神壇兩旁的楹聯則為:“錦心繡口傳百世;博文精論亙千秋。”
真君宮右側為慈惠宮,主祀觀世音娘娘。宮內觀音堂原在上仍頭村(仍圖中學內),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於1997年重建於真君宮右側。命名為“慈惠宮”,是取觀音“法海泛慈航”之意。觀音娘娘大慈大悲,猶如以舟,普度眾生,脫離生死苦海,故稱慈航。慈航宮正門楹聯題寫道:“慈雲垂園嶺;甘露灑瀛洲。”真君宮大門30米外,有一個近200平方米的大戲台,乃1997年重建時所修。在“出將”、“入相”兩門之間的內壁上,鑲嵌了兩幅瓷片畫,分別是“唐皇批文”和“河山錦繡。”兩旁對聯高懸:“古往今來,小人原多暗算;山窮水盡,君子自有奇逢。”此聯為前清舉人黃介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