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據誌書記載,在五龍潭石壁,尚有兩處宋代石刻,今已磨滅不可考。但其中內容,均有誌書記載。這兩處石刻都是宋代惠州知府師顯行所題刻,文曰:“宋郡守師顯行識遊處”(有些誌書“識遊”二字記為“經行”)和“郡大守師顯行睹青藜杖處”。師顯行是四川眉山人,與蘇東坡是同鄉。宋景定年間(公元1260-1264年)為惠州太守。他也可說是“羅浮癡客”,曾“暢遊羅浮,吟詠殆遍”。其中《飛雲頂見日庵舊址》一詩,更被後人稱之為“羅浮名詩中之佳作”。詩曰:“跨鶴乘鸞訪稚川,鬆風吹散鐵橋煙。聯登百步眼萬裏,長嘯一聲身九天。倚大石樓敲竹杖,躡飛雲頂著吟鞭。而今飽挹羅浮秀,未服靈丹亦是仙。”其中末句更是道盡遊人“隻為訪勝,不求升仙”的心境,而為後人傳頌。
在白鶴觀故址,現鬆鶴軒門前左側,古榕虯根盤石,石上有清代康熙年間惠州知府吳騫的兩首楷體詩刻。詩曰:“憶汝懸孤日,剛從浮海來。壽星開混沌,仙侶別蓬萊。服鉺難甘露,衣裳帶劫灰。蟠桃偷幾度,桃核已成堆。”“我生從少壯,爾出已龍鍾。毋以一日長,相求萬壽筇。煙雷騰手足,冰雪淨肌容。期訂忘年契,滄桑看幾逢。”下有題款,為“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二月,郡守當塗景野吳騫題”。吳騫是安徽當塗人。在惠州知府任上,他曾編撰《惠陽紀勝》,上卷為《羅浮山》,下卷是《西湖》。羅浮山曆代留題詩刻,現存為十九首,而吳騫一人就有五首,可以說是詩刻之冠。
在鬆鶴軒旁,兩株千年古榕,枝繁葉茂,巨幹交錯,融為一體,參天蔽日,虯根盤石。石上有惠州已故名書法家秦萼生行書詩刻:“旖旎雙人峰,纏綿連理枝。羅浮真勝地,仙蝶也迷離。”
此外,鬆鶴軒前放生池中石上,有“原泉”字刻。從五龍潭攀崖而上,還有“妙靈洞”,“蓬萊門”及草書“遲雲”等石刻,美不勝收。
白鶴觀摩崖石刻從宋明到現代,年代久遠,字體多變,內容豐富,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書法雕刻水平,因而在1985年被博羅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孤青觀
孤青觀原在黃龍洞天之中。此觀之名及觀址曾屢變屢遷,由於史料不全,曆代《羅浮山誌》對它的記述極少,因而至今很難對其屢變屢遷的原因及有關人物作詳加考證。從為數不多的史料中,我們知道:孤青觀原在黃龍洞孤青峰下,唐代遷至君王君(又名伏虎岩)旁,改名為長春觀。南漢時,長春觀又遷至幽居洞天華宮附近,改名為長壽觀琢猛,長春觀又改回孤青觀之原名。宋明時期,孤青觀已為山中名勝,文人墨客遊後,多有題詠,其中不乏佳作。宋代惠州知府陳堯佐之《孤青觀》詩,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詩曰:“秋晚閑招縣大夫,五雲深處訪仙都。鬆關何限逍遙客,試問長生學得無?”從化人劉克平在遊記中也寫道:“有寶積、延祥故寺之遺地,複西是為黃牛徑。有仙姑之祠,孤青之觀,就徑中蔀簷下憩。甬由此記可見,孤青觀在明代猶存,而至明末,孤青觀已癡遍閱明末及清朝有關羅浮詠詩遊記,已再無記遊孤青觀之詩文了。”
五、叢林觀
叢林觀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於延祥寺左。此觀之建,可謂事出有因。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農民。他在元末參加起義軍,信奉白蓮教“明王出世”之說,為此,他立國後就定國號為明。作為開國之君,他首先要安定民心。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認為佛道太奢華,“蠹財耗民,莫此為甚。”就下詔曰:“天下大定,禮儀風俗,不可不正。禁僧道齋醮……違者有司嚴治之。”又因僧道太濫,有作亂之嫌,故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下詔曰:“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縣,寺觀雖多,但存其寬大可容眾者一所,並而居之。”朱元璋明今各縣隻準保留一寺一觀的規模。其餘寺觀,都要合並為一。此令一出,誰敢不從。於是博羅也和全國各地一樣,隻保留一寺,為延慶寺;隻保留一觀,就是叢林觀。《博羅縣誌卷一·前事》(民國版)就記道:“明洪武二十四年十月,大毀寺觀。定郡縣隻存寺觀一區為叢林。徒諸觀當毀者林木,構叢林觀於羅浮延祥寺左。歸並各寺於延慶寺。”這就是叢林觀修建的原因。
此舉當然會引起僧道兩教的強烈不滿。而各地官員不敢抗旨,大多草率應付。朱元璋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死後,風頭一過,各地寺觀依舊香火鼎盛。叢林觀自然成不了氣候,反而被冷落一旁,不久就頹廢。似曇花一現,如流星而逝。在曆代羅浮詩文中,竟沒有一篇吟詠叢林觀之作。叢林觀雖是過眼雲煙,但它作為明洪武年間羅浮山唯一之觀,理所當然被記錄在羅浮誌書之中。
六、何仙觀
何仙觀在雲峰岩前之水簾洞。觀中何仙姑祠,奉祀八仙之一的何仙姑。何仙姑之事跡,前文已詳述。
水簾洞石刻如繁星點綴群峰,乃是羅浮山中勝景。唐宋以來,遊客不斷,題詠如雲。清代潘耒在《遊羅浮記》中就記道:“水簾洞上為大龍譚、小龍潭;為藥槽、石臼;為大水簾、小水簾,皆一瀑布也。瀑得雨而怒虹奔龍,呼訇作雷聲。穿澗屈曲行……路愈險,境愈奇。”為此,吸引曆代遊人墨客,訪勝尋幽,宋代惠州知府鄭康佐就曾為之賦詩一首:“仙人開碧戶,玉液瀉潺淙。飛流散珠璣,灑落隨天風。三伏不知暑,有如水晶宮。平生丘壑性,歌嘯紫微中。”
正因此地層巒疊翠,瀑濺泉湧,鶴舞蟬鳴,曲徑通幽,歸隱之士、修道之人多在此築庵而居。宋代名道士鄒師正在《羅浮指掌圖記》中指出:“水簾洞山間水石最勝。”此清靜之地,建觀立祠,奉祀八仙中唯一的女仙何仙姑,是最恰當不過的了。隻是此觀何時、何人所建,現在已無法考證。但宋代以來,詩人多有題詠何仙祠之作。自號羅浮山人的惠陽人梅蟠就有《羅浮何仙姑祠》一詩以頌。詩曰:“昔聞謝自然,今祠何女仙。昌黎久不作,奇事相留傳。當其始生時,紫雲光燭天。煉服雲母丹,紅玉飛瓊煙。窈窕顏不老,霞帔尚翩翩。琪花露含蕊,瑤水月在蓮。恍若坐深閨,真息長眇綿。左攜魏夫人,右挾夏嬋娟。不入天台路,永同龍漢年。”梅蟠是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由此可以推算,這何仙觀起碼是宋元豐年前所建,距今已有近千年了。
至清代,何仙姑祠尚存。曾為酥醪觀住持的陳銘圭有《曉登水簾洞謁何仙姑祠》七絕四首。其中一首寫道:“石樓璿室彩雲環,瀛海歸來認故山。夜半方聞仙鶴語,不留清影在人間。”隻是何仙觀在羅浮誌書中留下的史料甚少。《羅浮山誌》隻記下其觀門楹聯為:“一聲石臼鳴紅翠;百尺水簾飛白虹。”至清末民初,何仙觀已頹廢無存了。
除此之外,羅浮山也曾有一些小觀隱築其間。清鹹豐年間,酥醪觀住持陳銘圭募建梅花小觀於小石樓下,又名梅花仙苑,以記趙師雄梅花村夢梅逸事。後才發現觀址所在之地並非梅花村。在光緒中,梅花觀已頹廢。另外,在雲母峰下,道姑田之西,據說還有八仙觀。
羅浮山“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中的九觀,經滄海桑田之變,至今尚存者,隻有衝虛觀、酥醪觀、九天觀、黃龍觀;已廢者為白鶴觀、黃仙觀、何仙觀、孤青觀、叢林觀。筆者將這些觀名濃縮在一首詩中。詩曰:“羅浮道觀遍山中,孤青峰下舞黃龍。白鶴飛來何仙宅,黃仙隱入衝虛宮。八仙雲集叢林翠,一酌酥醪九天紅。梅花村裏師雄夢,多少惆悵化西風。”(字下加線者為觀名)
會仙橋
第二節羅浮道教新建宮觀
隨著開放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博羅一些宮觀在原地重修或易地重建,作為羅浮道教的組成部分,同樣是香火鼎盛,信眾如雲。
一、羅浮黃龍宮
黃龍宮是近年在羅浮山黃龍洞天興建的道家宮觀,占地近萬平方米,位於黃龍觀與華首古寺之間。1996年博羅縣民革支部成立了黃龍宮籌建小組,並集資人民幣10萬元為初期啟動資金,於4月25日動工興建了主體建築“太上老君殿”。1998年底,黃龍宮全部建築竣工,並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黃龍宮門聯大書:“伏獅踞山門,玄關紫氣連兜率;黃龍蟠古洞,蓬萊仙靄繞羅浮。”聯中所說的“兜率”,正是太上老君居住的“兜率天宮”。《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在搗亂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後,酩酊大醉,闖入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宮”,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九轉金丹”,這在中國已是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門聯上書“兜率”就是向遊人暗示:這黃龍宮主祀太上老君,也就是在道教中被尊為至高無上的“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東晉葛洪對太上老君的形象描繪得最為詳盡:“身長九尺,黃色,鳥啄,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縷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可謂威風凜凜。
黃龍宮主殿正是太上老君寶殿。殿中供奉太上老君神像。殿門聯曰:“混元一氣寅造於天地;道德千言教化開玄機。”“道德千言”就是太上老君老子所寫的五千言《道德經》。
黃龍宮內兩側,還有諸殿供奉幾位尊神。
宮內左側有:
鬥姆娘娘寶殿。鬥姆娘娘即鬥姆元君,也就是“太上玄靈鬥姆太聖老君”,為“北鬥眾星之母”。鬥姆神像甚為奇特:是一個三目四頭八臂之神。額上三目,肩上四頭(所謂四頭,實為一頭四麵);身軀兩側各有四手,正中兩手合掌作手相;兩旁六臂,分別手執日、月、寶鈴、金印、弓、戟等神器。殿門之聯寫著:“英德廣施千戶慶;慈恩普灑萬民安。”據說鬥姆神通廣大,“若有信男善女,能於上春日一心齋戒,肅爾神明,設九光醮,迎請紫光聖母並七元君,虔恭奏獻,縱有多劫十惡重罪,冤家苦報,如九日輪照於冰山,應時消釋。”因此,道家有專門朝禮鬥姆的祈禳儀式。
黃大仙寶殿。黃大仙寶殿供奉地行仙黃大仙。殿門聯為:“赤鬆勸善除浩劫;金華傳經敕眾生。”
六十甲子殿。六十甲子殿供奉六十尊元辰星宿神像。中國古代傳統的記時方法,是天幹地支法。天幹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天幹。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由甲子至癸亥,共可配為六十對。以此計年,即為六十年。六十年為一周,故稱“六十甲子”。道教把六十甲子星宿化、神化而成為六十尊元辰星宿尊神,並分別附會人名,成為年令、形態、服飾各異的神像。而道教又提出了“太歲”之說。“太歲”就是“歲神”。每年都有一個太歲。該年天幹地支名號,就是該年的太歲名。如2002年為壬午年,2002年的太歲就叫“壬午太歲”。在道教中還有“本命年”、“本命日”之說。即本人出生之年、日。“太歲者,主宰一歲之尊神。凡吉事勿衝之,凶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因而民諺所說:“太歲頭上動土”,正是“狗膽包天”之意。
包公祠。祠中主祀有“包青天”之譽的包公。包公即宋代有名的清官包拯。民間傳說其“日斷陽、夜斷陰”。也就是說白天在凡間俗世中判案,夜晚在陰曹地府中審鬼。因而,戲劇、電影、舞台上的包拯,都是“額有一彎明月”的扮相。
黃龍宮內右側有:
觀音殿。主祀觀世音菩薩。
呂祖先師殿。主祀八仙之一的純陽祖師呂洞賓。
齊天大聖殿。主祀家喻戶曉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關聖帝君殿。主祀三國名將關羽。他為曆代皇帝追加封號。明神宗皇帝封其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二、羅陽東嶽宮
羅陽東嶽宮位於博羅縣城羅陽鎮葫蘆嶺北麓。主祀“東嶽天齊仁聖帝”,簡稱為“東嶽大帝”。
我國的名山以五嶽為尊。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都是高峻雄偉、山清水秀、雲繚霧繞、澗深穀幽。古人出於既敬仰又畏懼的心情,奉祀它們為神山,稱為五嶽大帝,頂禮膜拜。而東嶽泰山居五嶽之首。《風俗演義》在《山澤》一章中稱:“東嶽泰山尊為岱宗。岱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雲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故為五嶽之長。”
隨著神仙信仰的不斷深入人心,五嶽不斷被神化。其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中,名山大川被視為神仙或得道仙人居住的洞天福地。這些洞天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羅浮山乃道教尊崇的十大洞天的第七大洞天——朱明耀真洞天。而泰山則是三十六洞天的第二洞天——蓬玄太空洞天。其餘四嶽中,南嶽衡山為第三洞天,稱“朱陵太虛洞天”;西嶽華山為第四洞天,稱“太極總仙洞天”;北嶽恒山為第五洞天,稱“太乙總玄洞天”;中嶽嵩山為第六洞天,稱“上聖司馬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