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羅浮道教黃龍觀史跡(3 / 3)

乳姑不怠

唐代崔山南之祖母唐氏年輕時,其婆婆年老體虛,不能咽食。唐氏剛下產不久,就乳哺婆婆經年。時人稱為賢媳楷模。

嬉彩娛親

楚國老萊子年過七十。其父母一百多歲仍健在,但終日無事,悶悶不樂。老萊子天天想方設法,或裝扮成兒童,或塗彩成小醜,在父母麵前嬉戲,以逗其父母開心作樂。

親滌溺器

黃庭堅為北宋名詩人、書法家。他至孝雙親,每天為父端洗便器,從大小便中觀察父親的身體健康情況,終年堅持不懈。

為親負米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從小恪守孝道。他十二歲時,天大旱。他到一百裏外的親戚家借米回來養家,以免父母餓死。

哭竹生筍

三國時孟宗的母親病重。臨危厭食萬物,隻想吃生竹筍。時近寒冬,無處可覓生筍。孟宗跑到竹林,抱竹而痛哭。三天三夜,淚滴濕地,筍隨淚生。人稱孝感生筍。

為母埋兒

漢代郭臣家貧,糧食難以繼日,眼看其母難於活命。為節省糧食給其母,他就想挖穴埋兒,以省口糧養母。豈料掘地成穴而得金一埕,遂解貧困之苦。

刻木事親

漢代丁蘭自幼父母雙亡。丁蘭長大成人後,日夜思念父母。就選檀木自刻雙親之像,每天香火供奉。

扼虎救父

晉代楊香年十四歲時,有一天隨父上山打柴,忽然一隻猛虎撲倒其父。楊香奮不顧身,衝上去雙手扼住虎頸,全身為虎爪所傷而不放,終於使猛虎鬆口而逃。

單衣順母

春秋時子騫自幼喪母。其父再娶後娘,生有雙兒。其父長期在外經商。有一天子騫駕馬車接父回家。其父見其在寒冬臘月,僅穿單衣,才知其受後娘虐待,便怒欲休妻。子騫跪求其父說:“母在一子單,母出三子單。”村人皆讚其至孝。其後母聞之感動不已,後來就好像親生兒子一樣看待他。

行傭供母

東漢時江蘋年幼喪父。當時王莽專政,兵荒馬亂,他四出為人打工,掙錢養母,人稱“孝子”。

拾椹供親

蔡順父親早喪而家貧。他在桑樹結子之時,每天四處奔波,外出采桑椹。他把熟透的黑桑椹挑出給母親吃,自己隻吃未成熟的紅桑椹。

恣蚊飽血

晉代吳猛家貧,買不起蚊帳。每天晚上,他侍奉雙親和衣而眠,而自己赤身而臥,讓蚊子吃飽自己的血,以免雙親被蚊子所傷。

齧指心痛

孔子學生曾參家貧,家中隻有老母,常上山打柴為生。一天家中來客,其母無法招待,百般無奈,而自咬手指。曾參心痛感應,馬上返家,解母之憂。

聞雷泣墓

三國時吳裒之母,平生最怕驚雷。母死後,每逢雷雨之時,吳裒都飛奔到其母墓前,撫墓哭泣而告:“母勿驚,孩兒在此陪你!”時人多為之感動。

賣身葬父

漢代董永賣身葬父之孝事,隨著電影《天仙配》的放映,已經家喻戶曉。

扇枕溫衾

東漢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他十分孝敬父親,夏天,他每晚要用扇子扇涼枕頭,冬天,自己先睡暖被窩,讓父親安眠。

湧泉躍鯉

漢朝薑詩夫婦十分孝順。薑母喜食魚膾,但不喝井水。薑詩天天到很遠的江邊取水做魚膾奉母。一日,屋東側忽湧江水如泉,並躍出兩條大鯉魚。人說是感動蒼天。

臥冰求鯉

晉代王祥生母早喪,其繼母對他十分刻薄。後來,繼母病危,想吃鮮魚湯。時已嚴冬,河水結冰,活鯉難覓。王祥不計前嫌,臥冰幾個時辰,融冰成洞。忽然躍出兩條活鯉魚。其繼母食後竟然病愈。聽聞王祥臥冰之事,萬分感動,遂待如親子。

懷橘遺親

東漢時陸績年僅六歲,隨父過訪袁術。席中有鮮橘一盤。袁術拿了一個橘子給他,他左看右看,把它放入懷中。袁術問他是否不喜歡吃橘子,他回答道:“我很喜歡吃,但是家母更喜歡吃橘子,我要帶回去給他吃。”席中之人皆大讚其孝。

鹿乳捧親

春秋時郯國的國君郯子之母患眼疾。醫生說用鹿乳沐目可治。郯子千辛萬苦找到一張鹿皮。他披著鹿皮,戴著鹿頭帽,小心翼翼地混入野鹿群中,偷偷擠回鹿乳醫好母之目疾。

親嚐湯藥

西漢文帝劉恒之母患病三年。他每天和衣而臥,一有動靜就奔赴其母病榻前問安伺候。每次服藥,他都要親口嚐過,才給太後服用。後人稱其既是聖明君,又是大孝子。

棄官尋母

宋神宗時,朱壽昌拋棄高官,到陝西同州尋找他七歲時被迫改嫁的生母。幾經艱辛,終於母子重逢。其母時年已七十矣!

嚐糞心憂

南齊縣令唐黔婁上任十多天後,忽報傳其父病重。他飛奔回家,醫生告訴他:其父糞苦則無妨,糞甜則有礙!唐黔婁竟然親嚐父糞,而味甜。他即跪叩上蒼:乞求減已壽而延父命。後,其父之病竟痊愈。

這些故事頌揚孝道。其中也有糟粕,如“為母埋兒”,幾至殘忍,也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背道而馳。但其總體宣揚的尊老敬長的美德,今天還是應該繼承發揚的。

第三節黃龍觀的觀外仙景

1.黃龍雙瀑

黃龍飛瀑乃黃龍洞勝景之一。它不但凝聚了南漢高主“飛龍在天”的殘夢,而且蘊含了黃龍洞天幽深高雅之清秀。

春夏之交,雨水充盈。黃龍雙瀑如雙龍出海、銀蛇出洞,狂瀉而下,震耳欲聾,氣勢磅礴,大有“黃龍騰碧海”之勢。清代大司馬楊應琚就在《黃龍洞觀瀑》詩中寫道:“石徑鬆壇小雨睛,杖藜獨傍澗邊行。峰頭兩道瀑布水,化作滿天風雨聲。”秋冬之際,山水欲竭,黃龍雙瀑又化作涓涓細流,如玉女秀發長垂,瀟灑飄逸,含情脈脈,如泣如訴;又似玉窗疏簾,隨風舒卷,珠灑玉盤,飛雲濺雪。

為方便遊人觀瀑,在黃龍雙瀑左側築有“觀瀑亭”。亭為雙層。站在亭上,可俯瞰山澗急流,飛瀉而下。流經滌塵橋下,注入流杯池。再分為雙瀑,從百尺斷崖飛湍跌宕而落,水聲如雷。憑欄而觀,可見飛流衝岩涮石,水花四濺。澗中黝黑的石上,清代摩崖石刻“洗觴”、“流杯池”、“溜清”、“雲臼”等曆曆在目。

除了從觀瀑亭居高臨下欣賞飛瀑奇觀之外,還有幾個地方可觀瀑。一是站在“洗觶”、“泛霞”石刻旁,在瀑布之中,仰看瀑布從百丈崖頂飛瀉而下,俯視瀑布在山澗長溪中飄灑而落;二是站在瀑布東側山徑“仁者壽”石刻旁山徑下端,從下仰望瀑布飛流直下之壯觀;三是在黃龍大道山徑第二彎道,停車遠望雙瀑全景,雙流一疊,垂天落瀑,別有一番景致。

2.摩崖石刻

明清時期摩崖石刻遍布黃龍洞天之石壁靈岩之中,點綴黃龍洞天的山山水水,構成了濃鬱的羅浮山文化氛圍。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在黃龍洞天,有摩崖石刻近四十處。這些石刻題材廣泛,既有山、洞、岩、潭、池、橋、門、台、室、處的題名刻,也有吟詠山水的詩刻;既有概述有關事由的文刻,也有意味深長的聯刻;更有飽含雋永意願、意境的意刻。其中名刻十六處,詩刻六處,文刻三處,聯刻一處,意刻十四處。在年代上,以清代石刻為主。其中明代石刻五處,清代石刻二十五處,民國石刻兩處,年代不詳者八處。

較為著名的石刻有:“黃龍洞”(明·湛若水題)、“達觀岩”(明·龐嵩題)、“流杯池”(清·溫坐雲題)和“抱珠橋”等。

較有代表性的詩刻為:片雲僧涉川詩刻“蓬萊古洞每探奇,陡蹬扳藤不待時;四百峰頭容領略,一肩雲壓半瓢詩”。清康熙年間惠州知府吳騫詩刻“欲訪名山醉幾回,仙人何處不歸來。我今酣飲此山去,為怕泉流不放杯”。“當時南漢大冬烘,何以天華此地宮?哪有黃龍潛不見,至今瀑布笑號風”。

較有代表性的文刻是黃龍瀑布石壁明代龐嵩題撰的文刻:“大明嘉靖戊戌冬十二月,南海龐嵩始至朱明洞館。兩廣門人歐繼韓等幾百人,從已亥秋建弼唐精舍於黃龍洞。辟予所等,岩刻八卦,石修洞門,鑿躋雲路。”

3.隱翠岩

隱翠岩在三清大殿西側山徑直上約半裏處。天然石穴,古木參天。呼呼鬆濤,喃喃燕語,曲徑幽深,如隔塵世。巨岩上有清代摩崖石刻“隱翠岩”三個大字。岩前有一靈池,名叫“日月池”。彙日月之精華,集天地之靈氣,此池汩汩不息,常汲常滿,甘甜可口,沁人心扉,絕無半點汙染。

4.八卦洞

以隱翠岩再往上而行,約三裏處就是八卦洞。八卦洞中為八卦台。站在台上極目遠眺,黃龍洞天風光盡收眼底。八卦台四周,桂花、桃花、梅花、玉蘭,依次綻放,幽香滿洞。八卦台後,巨石圍抱,自成石室,此即八卦洞。石壁上刻“八卦洞”三個大字,清靜幽邃。據說此處以前凡人難至,為道門中人閉關修行之所。時至今日,遊人至此,尚可感受到其高深莫測的神秘氣氛和靈氣,也可體會到道家丹客棄世修行、清貧寡欲之生活氣息。

5.道德門

在妙蓮池下端山穀,沿崎嶇小徑蜿蜒而下。黃龍飛瀑彙聚的碧溪兩邊,山花爛漫,碧草芊芊。在溪邊東側,有一牌樓式門樓,青磚砌牆,碧瓦為蓋,石柱為門,兩側磚牆為屏。門楣青石板上書“道德門”三字。門框石柱上,題刻著鮮紅的門聯:“山環水繞神仙境;鶴舞龍騰道德門。”此門樓正是以老子的《道德經》而命名。

道教尊老子為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民間俗稱之太上老君。他的五千字的《道德經》,被道教奉為道家經典,受到道門中人的極力推崇。羅浮道觀中多有詠頌《道德經》之聯。黃龍大道牌坊門聯就寫道:“羅浮獻瑞,大道興行,天開妙境清都,蓬島浮來,四百峰巒凝紫氣;紫燕遺蹤,瑤池縹緲,地即丹丘閬苑,函關經始,五千文字啟玄宗。”這聯中所說的“五千文字”就是指老子的《道德經》。

出道德門下數十石級,就是滌塵橋。橋中石欄匾刻著“滌塵橋”三個篆體大字。橋柱楹聯則刻著:“滌塵登妙境;訪道過仙橋。”此聯隱含著道家神秘莫測的玄機。它在提示凡塵俗世之人,要到黃龍洞天尋仙訪道,須先在橋下長溪之中,洗淨俗世中所染的凡塵俗念,才能過仙橋,入玄門,登仙境。

時至今日,遊人至此,非為尋仙,多是攀藤涉穀,尋幽訪勝。在縱情山水之餘,涉獵神仙洞府的名人軼事。正如黃龍大道牌坊中一副門聯所寫:“有緣到此福非輕,且拋開俗慮塵懷,玩水遊山,尋幽化跡,訪靈蹤,更探證三洞真文,神仙故事;無欲便修凡作聖,好擺脫名韁利鎖,邀雲迎月,法自然,返淳樸,細參詳二篇妙論,道德玄言。”站在滌塵橋上,仰觀雙瀑如龍,噴薄狂瀉而下;俯瞰水濺似珠,四散飄灑而落,真有“人在蓬萊左股邊”之感。清代詩人江逢辰就曾賦詩一首,題為《訪仙橋觀瀑》。詩曰:“崩雲濺驚波,駭矸絡危棧。溪蘿碧帶長,潭洞冰綃展。澱回穴深黝,溜歡激深淺。長鬆石嶕嶢,古雪浪舒卷。遙知崖雨寒,誰下霜共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