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羅浮道教黃龍觀史跡(2 / 3)

呂洞賓是八仙之一,其人其事,己見前述。道教全真派奉其為“北五祖”之一,稱其為“呂祖”。元代皇帝封其為“純陽孚佑帝君”。道家以後就尊稱其為“純陽祖師”。據說他生一副仙相:“金形木質,道骨仙風。鶴頂龜背,虎體龍腮。風眼朝天,雙眉入鬢。頸修顴露,額闊身圓。鼻梁聳直,麵色白黃。”純陽祖師的神像,大多依此而塑。三師大殿中的呂洞賓神像,也是如此。

王喆(讀zhé),原名王中孚。南宋鹹陽(今陝西)人。他出身豪富之家。曾做小吏。他四十歲時,有感於“孔子四十而不惑”,而自己卻碌碌無為,於是辭官棄家,遁入道門,改名王喆,自號重陽子,取其“絕處重生”之意。經過幾年苦心修行,他針對“丹鼎派”之“神秘、耗財、費時”,不能在平民百姓中普及的弊端,創建了道教全真派。他極力宣揚“內丹術”,即修煉精、氣、神。強調“三教合一”,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以《道德經》(道)、《心經》(佛)、《孝經》(儒)為必修經典,達到“三教圓融”的全真境界,開創了中國道教的全新局麵,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信眾如雲。全真道派,盛極一時。元世祖封其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全真教終於獨創一派,盛名天下。王重陽也被尊為“重陽祖師”,門徒眾多。元朝秦誌安《金蓮正宗記·重陽王真人》有詩讚之曰:“占斷終南一洞天,曾來東海領眾仙。隻憑入聖超凡手,種出黃金七朵蓮。”這“黃金七朵蓮”就是他的七名得意門徒:丹陽真人馬鈺、長真真人譚處瑞、長生真人劉處玄、長春真人丘處機、玉陽真人王處一、廣寧真人郝大通、清淨真人孫不二。在北方廣傳全真道派,他們有“北七真”之稱。尤其是長春真人丘處機得到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召見。成吉思汗在手詔中說:“朕誠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遠遊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朕親侍仙座,……但授一言,期可矣。”丘處機時已72歲。他毅然率十八弟子,行程萬裏,曆時三年,才於公元1222年到達成吉思汗行宮(今阿富汗東北巴達克山西南)。成吉思汗見到年過七十但仍“鶴發童顏”的丘處機,就問:“遠來有何長生之藥以資朕?”丘處機坦然以對:“有養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術。”他對這位蒙古大汗“三說養生之道”,暢談長壽之訣,養生之法。以最淺顯之語,闡明最深奧之理。丘處機用“服藥千朝,不如獨臥一宵”之諺,說明了“戒色節欲”養生之訣,甚為成吉思汗所賞識,尊稱其為“活神仙”。還讓親信大臣耶律麓材將他與丘處機的談話,記錄成《玄風慶會錄》,作為絕密材料,秘不外傳。丘處機還對成吉思汗“拳拳以止殺為勸”。要他製止濫殺無辜,以免生靈塗炭,為成吉思汗所接納。對“免教造物生精靈”起到重要作用。《元史·釋老傳》載:“為人婦者得複為良,與瀕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救黎民於水火,自然得到萬民的信賴。丘處機這一功德使他受萬民擁戴,更使全真教派迅速發展。

丘處機返京後所住的白雲觀,成了全真教派的“天下第一叢林”。丘處機仙逝後,道家在白雲觀中心建了丘祖殿以奉祀他。清乾隆皇帝還親自為之撰聯:“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由此可見丘處機在促使全真道教鼎盛發展的功績。也正因為如此,他被道教尊為“長春祖師”,能與師父“重陽祖師”一起並座受祀。

三師神像兩側,各有一個神龕,分別供奉鬥姆元君和黃野人神像。黃野人可說是人皆共知的地行仙。在道教諸多神仙中,鬥姆元君為女神。鬥,指北鬥七星: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和破軍七星。姆,就是母。“鬥姆為北鬥眾星之母。”鬥姆元君是道門護法神將之一。神龕門聯中說得很清楚:“職鎮群魔,住持玄會世遠;權司列宿,統攝日月星辰。”鬥姆元君又叫紫光聖母。據《北鬥本生真經》說,如在上春日一心齋戒,虔恭奏獻,她能保佑道家子第與信男善女“福壽增延無量,子孫昌盛,智慧福壽。如彼甘泉,隨汲隨發,受用無盡。”為此,在民間舊俗中有設醮禮鬥姆,以求降福滅災,代懺除罪。

3.黃龍十亭

在黃龍觀周圍,先後建有十座造形各異的涼亭,如繁星拱月,點綴著黃龍古觀和黃龍洞天,為黃龍觀景觀的又一特色。這十亭有六個在觀旁,有四個在觀外,其中兩亭已在清末頹廢。觀旁六亭是:

妙觀亭

妙觀亭在黃龍觀門東側。連接黃龍觀東側長廊,為六角六柱雙托涼亭。紅柱黃瓦,飛簷拱日。一個“觀”字,簡練地點明此亭妙在可以遠眺觀外之景;蒼鬆翠竹,翠蕉紅荔;阡陌縱橫,田疇碧綠;茅舍草屋,炊煙嫋嫋;江如白練,蜿蜒起伏。從觀內的神仙洞府之中走出來,回視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凡塵俗世,令人有仙凡路別之感。亭柱兩副楹聯分別題刻道:“人間亦有丹丘,攬四麵雲山,更鬆下鳴琴,泉邊煮茗;仙境真如碧落,坐一亭風月,且花間覓句,石上談玄。”“身外物清閑,想日月盈虧,亦假亦真,妙觀天道;望中風景好,看雲煙變滅,常無常有,默悟玄機。”此亭設計巧妙,站在亭正中的地板上的陰陽圖中拍手,則響聲回蕩,經久不息。遊客至此,多有一試,屢試屢爽。

遠觀亭

遠觀亭在黃龍觀門西側,與妙觀亭東西對峙。此西亭在形狀、功能、結構諸方麵都與妙觀亭如出一轍。它與黃龍觀西側長廊相聯。亭柱同樣也有兩副意味深長的楹聯。聯曰:“物外有乾坤,秀壑奇峰,迎接五嶽神仙,重宵鸞鶴;壺中多日月,琪華瑤草,莫負三春煙景,九夏雲林。”“足下起祥雲,攬秀壑奇峰,瓊樹琪花,道氣充盈仙境界;眼前無俗障,瞻金台紫館,白龍青鳥,塵心洗滌聖門庭。”

見聖亭

見聖亭在黃龍觀東側的翠枝綠葉之中,為六角雙托涼亭。飛簷鬥拱,與重巒翠嶂融為一體,顯得格外清秀。由此亭山徑直上,就是憑吊道家先祖、名人之先哲亭。此亭作為上山朝聖之門亭,故名“見聖亭”。亭聯曰:“瑞應黃龍,德普十方,時和世泰;祥徽玄鶴,遺行六合,天清地寧。”“德配乾坤,圖授軒轅舜帝;道涵宇宙,經傳函穀堯封。”

慈恩亭

慈恩亭在見聖亭上近五十米處。為八柱四角飛簷雙托長亭。花崗石柱,琉璃綠瓦,肅穆端莊,處處流露出懷念先師,感謝長輩慈愛哺育大恩之情。未拜先祖之靈,先懷祖師之德。“慈恩”二字,飽含了道侶羽客尊師重道的由衷之情。

先哲亭

從慈恩亭再上近三十米,有一座雙層六角涼亭,亭額石匾上書“先哲亭”三個大字。這是懷念追思道家先師、前輩和名道之亭。亭後,便是道家先師之墳。登上第二層亭台,極目遠眺:亭後重巒疊嶂,翠柏蒼鬆不老;亭前鬱鬱蔥蔥,萬物生生不息。懷念道門先哲,大有“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之感,令人頓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意。亭柱楹聯中多有此寫照:“觀天道,閱人情,理悟循環,有無相生,文章蓋世歸黃土;展鴻猷,圖霸世,功分成敗,真假何別,武略超群盡白頭。”“福地證因緣,坐沭玄風,暫作神仙遺世慮;名山誠仰止,企懷道範,長留功德導塵迷。”登上亭台遠眺,看白雲朵朵,靈香縷縷;聽呼呼鬆濤,吱吱蟬鳴。千峰披翠,萬物生機,又給人一種自然山水之美。俗世之憂喜、人情之冷暖、名利之得失、塵事之苦樂,全都拋到九霄雲外,而陶醉在人間仙境之中。正如亭中楹聯所寫:“仙境在人間,到此寵辱皆忘,一首清吟,實可怡情得趣;道心遊物外,觀微徼妙同出,數聲長嘯,何妨散發披襟。”“來作小遊仙,宜拋利鎖名韁,慕道參玄,即擬蒼鬆翠柏;還尋高煉土,細認藥爐丹灶,填離取坎,養成白雪道芽。”

燦輝亭

燦輝亭在雲鬆素食館與東樵福地牌坊之間,黃龍觀山門後右側。為四角四柱飛簷尖頂涼亭。

觀外四亭是:

觀瀑亭

觀瀑亭在黃龍瀑布右側山腰處。為兩層六柱六角涼亭。琉璃黃瓦,尖頂(俗稱師爺帽)。下層六柱為花崗岩石柱,上層六柱為水泥澆灌柱,朱漆大紅。站在亭台之上,可遠眺黃龍瀑布自崖頂溪澗間逶迤而瀉;更可俯視一瀑分流,狂瀉而下,直衝穀底,蔚為壯觀。此乃黃龍觀瀑的最佳景點。原亭已頹,現亭為九十年代重建,原亭亭柱有聯曰:“一枕波濤醒蝶夢;半亭風雨和琴音。”

龍珠亭

龍珠亭在觀瀑亭左上方的山腰處。這是一個清代古亭,為清代廣東總督岑春煊所建。亭柱橫梁懸“龍氣珠光”之匾,取黃龍獻瑞吐珠之意。亭柱前後有兩聯,其中一聯篆體字刻,為岑春煌所撰。聯曰:“噓氣成雲,好為天下雨;含光吐月,長護嶺南春。”另一聯是:“一枕黃梁思正果;滿堂綠雨灑甘棠。”

筱駐亭

筱駐亭在黃龍瀑布左側山坡上。此處山石嶙岣,羊腸小道,石蹬級級,曲徑通往一塊平地,這就是筱駐亭舊址。亭在清末已廢。據誌書載,筱駐亭柱有聯,曰:“雅邀明月來迎送;閑與青山論主賓。”

半山亭

在黃龍洞山腰間平地上。因亭在半山之中,故名“半山亭”。亭在清末已頹廢。據誌書載:此亭亭柱上,曾刻有唐堯佑題撰的兩副楹聯,分別寫道:“半徑滌塵通風穀;山林隱翠擁龍珠。”“芒鞋竹杖偕行止;白鶴黃龍任往還。”

4.百米長廊

黃龍觀寬敞的停車場北麵,有一條百米長廊,白西向東,隨山勢逐級而上。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神仙故事、道家人物、山水花草、靈禽神獸,繪滿橫梁之上;龍遊鳳舞,魚躍鶴翔,栩栩如生,令人眼花繚亂。雖不及北京頤和園十裏長廊,但也盡得其中神韻。

長廊南側,各式各樣的盆景珍品數以百計,琳琅滿目。或古樸,或高雅;或蒼勁,或清秀。有的枝繁葉茂,有的老樹新芽;有的蓓蕾初綻,有的繁花滿枝。配上古色古香、造型各異的花盆、花缸,實在是嶺南盆景藝術之高度縮影。吸引無數遊人駐足欣賞,拍照留影。

這些盆景都是經香港青鬆觀之名師指點,風格與香港青鬆觀盆景園如出一轍。到過香港青鬆觀一遊之君,定會驚呼又回到青鬆觀之盆景園了!

5.妙蓮池

妙蓮池在黃龍觀殿堂之下。走下數十級石階,則可見一池碧水,風泛漣漪。紅蓮白荷,珠圓玉潤;蓮葉碧綠,水珠晶瑩。荷花深紅淺白,亭亭玉立。石砌雕欄繞池。池中,九隻白鶴塑像或昂首長鳴,或低頭覓食;或張翅欲飛,或交頸嬉戲。在平靜中充滿動感。唯有池中石雕靈龜似悟透玄機,默然不動,與世無爭。仙鶴神龜這一幅動靜皆宜、和諧相處、與世無爭的龜鶴延年圖,足使遊人從中領悟人生的真諦。

6.二十四孝圖

在妙蓮池北側橫壁上,有二十四孝圖浮雕。色彩鮮明,孝感動天。“百行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今天提倡的“尊老愛幼”的社會公德相吻合。二十四孝圖中的柱聯就強調為人要向善盡孝。聯曰:“孝為百行先,誠意念水源木本;淫乃萬惡首,正心思玉潔冰清。”

二十四孝圖選取古人孝敬父母翁姑之故事,泥塑彩雕,形象生動。圖下有文字說明,幫助遊人理解其中之意。這二十四孝故事分別是:

孝感動天

相傳遠古之時,舜在家供奉繼母,極盡孝道,四方聞名。四嶽都向堯帝推舉其孝感動天之事跡。堯帝就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業績卓著。堯帝去世後,他就繼位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