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羅浮道教黃龍觀史跡(1 / 3)

第十一章羅浮道教黃龍觀史跡

第十一章

羅浮道教黃龍觀史跡黃龍觀位於羅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下的黃龍洞中。是迄今現存羅浮寺觀中占地麵積最大,建築規模最為宏偉之宮觀。

第一節黃龍觀的曆史沿革

黃龍觀乃清代康熙年中衝虛觀住持張妙升所創建。雖然建築時間不足三百年,但觀址卻是葛洪西庵故址,也是南漢王劉在羅浮所建的天華宮舊址。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廣西靖海軍節度使劉隱之弟劉岩,在廣州自立為王。國號為漢,改年號為乾亨,史稱南漢。南漢乾亨三年(公元919年),劉岩夢見神人指點:“羅浮之西,去延祥寺西北百步,有兩峰相疊、一水對流,可以為宮。”後經查明,羅浮山金砂洞中,大、小石樓二峰相峙,一泉分兩股對流而下,正與夢境相似。就在金砂洞中大興土木,興建了金碧輝煌的行宮。劉岩親臨此行宮視察,甚感滿意。晚上歇息之時,他夢見一條黃龍從宮側騰身而起,一飛衝天。劉岩非常高興,認為是國運永固之吉兆。就將金砂洞改名為黃龍洞,又取《易經·乾》“飛龍在天”之意,自造一個“”字,改名為劉,在位二十五年。南漢王位後傳劉玢(在位一年)、劉晟(在位十六年),最後傳給劉(在位十四年,號大寶。)這時,五代十國諸侯割據的局麵即將土崩瓦解。劉已預感到皇朝末日即將來臨,就於大寶二年(公元959年)在羅浮先祖行宮中擴建天華宮。據史書載,天華宮中,一切按皇宮格式、體現皇者風範而建。“前為甘露亭、羽蓋亭、雲華閣。殿右為起雲門,左為含陽門”,富麗堂皇。他準備在羅浮占山為王。為了預防萬一,他下令在增城開鑿水道,直通羅浮。“無事則為登臨之樂,有警則為逃逋之數。”但是,正如天成年間在羅浮山出土的古劍銘文所言:“丁與水同宮,王將耳口同。尹來居口上,山岫護重重。”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一統中原。大寶十四年(公元971年),南漢王朝灰飛煙滅。富麗堂皇的天華宮也隨著歲月的無情衝刷而成為殘牆敗瓦,埋沒在荒草荊棘叢中,留下泡沫式的輝煌。而黃龍洞卻因此成為羅浮勝跡。曆代遊人以一睹南漢遺址為快事。一首佚名的《黃龍洞》詩,被視作“無名仙”的“神仙詩”,收錄在曆代的《羅浮山誌》之中。詩曰:“雲外觀山出怪奇,雲間縹緲立多時。壑舟有力如何負,泉錫無源底處移。千古流傳成勝跡,幾人修煉得真機?遲留為愛黃龍洞,鬆下閑尋一局棋。”

清代康熙年間,山東嶗山派道士張妙升(字雲仙)與有“杜祖”之稱的杜陽棟同興衝虛古觀。張妙升在黃龍洞中憑吊古跡,隻見“宮成瓦礫,人去台荒”,無限唏噓。然而,他發現南漢主選此地為宮,又實在有眼光獨到之處。黃龍洞三山環抱,大有“左青龍,右白虎”之旺勢。左側大、小石樓互相對峙,洞中一泉飛瀉,兩瀑交流;山間重巒疊翠,澗邊仙草茵茵。最難得的是:站在高處遠眺,可見阡陌縱橫,東江如練;一望平川,紫氣東來,令人心曠神怡。真乃修身養性,悟道論玄的最佳洞天。於是,張妙升就在黃龍洞天華宮故址上,創建了黃龍觀。自此,羅浮道教中,就多了一間全真嶗山派宮觀。由於經費不足,黃龍觀創建初期,觀小殿淺,道士寥落,默默無聞。

宋明以來,羅浮仙山之中,道觀佛寺如林,香火鼎盛。而儒門理學家也在此大開講學之風。《羅浮山誌》就記道:“儒家講學之盛,海內莫有過於羅浮者。”明代增城人湛若水在官場退隱後,以九十歲高齡,在羅浮朱明、青霞兩洞興建甘泉精舍,設館授徒,“弟子三千人”。足見明清時期羅浮儒學之盛。

在黃龍洞天華宮舊址附近,明代南海弼唐鄉人龐嵩興建了天華仙苑,也就是弼唐精舍,又稱龐子講堂。黃龍瀑布澗邊石壁,記述興建弼唐精舍經過的摩崖石刻至今猶存。文曰:“大明嘉靖戊戌(公元1538年)冬十二月,南海龐嵩始至羅浮朱明館。兩廣門人歐繼韓等幾百人,人己亥(公元1539年)秋建弼唐精舍於黃龍洞。辟予所等,岩刻八卦,石修洞門,鑿躋雲路。”

湛若水還在天華宮舊址旁建了一座“四賢祠”。奉祀儒家理學名人周廉溪、羅豫章、李延平、陳白沙。湛若水逝世後,巡按禦史洪坦又增祀湛若水,改稱“五賢祠”。至清代康熙年間,五賢祠日久失修殘破不堪。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春,惠州知府吳騫遊黃龍洞時,見“名賢祠宇磨滅於荒煙蔓草中,不勝歎息者久之”。就捐出俸銀重修,仍名為“四賢祠”。

羅浮成為儒家勝地,與佛、道成三足鼎立之勢,相得益彰。這在我國的名山大川中都為罕見。而黃龍洞也成為儒家弟子、文人墨客必遊的勝地。他們拜謁四賢祠必到黃龍觀,遊黃龍觀必拜四賢祠。道儒之間,互相促進。相比之下,黃龍道觀極需進一步擴建發展。道門中人進一步認識到黃龍觀所在的黃龍洞天造地設的靈聖之處:天華宮之南漢“飛龍在天”殘夢足見其古;“兩山對峙,一水交流”足見其奇;“黃龍觀口鬆千樹”、“滿天風雨玉龍飛”足見其秀;日月池岩中隱翠,八卦洞巨石成室足見其幽。而流泉佳石更是黃龍洞的一大特色。於是道門中的有識之士,都一致認為要進一步擴建黃龍觀,以不負黃龍洞中佳景。清嘉慶壬申(公元1812年)住持蘇空施募款重修黃龍觀。擴宇拓建,增補殿堂,使之蔚成大觀,在羅浮宮觀中占有其重要之一席。見證當年重修盛況的“黃龍觀”石刻門額匾,至今猶存。清光緒中,黃龍觀的擴建工作仍在繼續,觀中堂廊殿宇不斷增拓,奇石勝景逐漸被發現開拓,成為黃龍觀的一大特色,吸引無數遊人雲集觀賞。黃龍觀逐漸成為與衝虛、酥醪古觀齊名的大觀。直到清末民初,黃龍觀仍香火鼎盛。

1958年,“大躍進”之風刮起,在“大煉鋼鐵”的口號下,黃龍觀後的古樹被砍伐燒炭,觀中銅鐵之物,盡被砸爛收去煉鋼。到“文革”期間,黃龍觀終於難逃劫難。黃龍觀殿宇盡毀,隻有敗瓦殘垣遺留在草叢中。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我國宗教政策得以全麵落實。1992年春,香港青鬆觀環球觀主侯寶垣一行,在縣政府官員陪同下視察了黃龍觀故址。侯道長一方麵為黃龍洞的靈山潔水所折服,一方麵又為黃龍觀的頹廢而歎息。終與博羅縣政府簽訂了重建黃龍觀協議書,由香港青鬆觀撥巨資在原址重建。這一浩瀚工程從1993年四月初八奠基動土,耗資五千多萬元,終於竣工。1995年十月初八下午二時舉行盛大的開光慶典。當時,天邊有兩條帶狀白雲,宛如遊龍在天邊飛舞,蔚為奇觀,約十多分鍾才隱隱散去。成千來賓眾目睽睽,嘖嘖稱奇。正是“黃龍不見見白龍”。以後又不斷增建了黃龍大道、慈恩亭和大型牌坊等,至今耗資已超億元。

重修後的黃龍觀規模宏偉。三座古樸典雅的牌坊,雕梁畫棟,迎客入山。觀門“黃龍騰碧海,白鶴集青鬆”的楹聯,分外令人注目。長廊殿宇,互相勾連,渾成一體。古樸宮觀與青山白雲、奇峰靈岩融為一體。觀內外古跡如雲,景色如畫,楹聯如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互相輝映,相得益彰。雖然它重現羅浮僅短短十多年,但它占地和建築麵積最大,宗教文化氛圍最濃,既有葛仙西庵的千年古風,又有現代社會的時代氣息,成為羅浮山上唯一能與衝虛古觀平起平坐,甚至在一些方麵還勝一籌的道家宮觀。

黃龍觀

第二節黃龍觀的觀內殿亭

黃龍觀雖然是近年重修,但是由於香港青鬆觀等團體和人士的鼎力支持,特別是已故青鬆觀主侯寶垣道長的精心策劃,規模雄偉,氣勢磅礴。黃龍觀中,三清大殿、三師大殿和觀門連成一線;妙觀亭、遠觀亭左右相峙;觀後,孤青峰碧樹成屏;觀東,大石樓峰聳立南天。從南向北看,如老人正襟長揖;從北向南望,似靈駝昂首長嘶。為此,大石樓峰又稱老人峰,也叫靈駝峰。觀下,黃龍雙瀑春夏時而如銀龍飛騰,雷聲震耳;秋冬時而如玉女揮袖,如泣如訴。動靜皆宜,高低有序。亭台樓閣,廊亭苑榭,融入湖光山色之中,與幽岩奇石、碧溪名泉融為一體,形成了諸多飽含道家特色和絢麗自然風光的景點,吸引無數遊客慕名前來尋幽訪古,流連忘返。

古觀門樓青磚綠瓦。鮮紅的門柱上,遊龍飛鳳鏤空青石石雕,手工精致,線條流暢,神采奕奕。這青龍石雕宛似金砂洞中黃龍重現,是難得一見的珍貴的石雕珍品。石刻門聯上書“黃龍騰碧海,白鶴集青鬆”十個大字,為已故香港青鬆觀主侯寶垣先生所題,筆力蒼勁。聯中十字,已包含二地三觀之名,足見南粵道家香火之盛。宮觀及周圍景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主要有:

1.三清大殿

三清大殿位於黃龍觀最高處,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三位天尊已在“衝虛觀”有關章節中詳為介紹,不再贅述。

黃龍觀的地勢自南向北,拾級而上,逐漸增高。把三清大殿置於觀中最高處,更能體現三清在道教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正如殿中一副楹聯所雲:“無極三尊境居,玉清、上清、太清,萬類形生歸統禦;混元一氣成就,天道、地道、人道,兩儀化育始玄微。”三清大殿琉璃黃瓦鋪頂,金碧輝煌,巍峨聳立,體現了至高無上的尊嚴。而殿下各景點之殿宇樓閣、亭台廊榭,以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其管轄之下,正所謂“萬類形生歸統禦”。

殿中三清神像與衝虛觀的三清塑像一樣,同是泥塑。不同的是,衝虛觀中的三清塑像,描金繪彩,色彩鮮豔,線條流暢,雍容華麗,在慈祥中隱現著至高無上、統禦萬物的威嚴。而黃龍觀中的三清塑像則是素色雕塑,通體雪白,一塵不染,在肅穆中體現出一元剛始、返璞歸真的肅穆。

三清神像兩側分別供奉著東華帝君王玄甫和正陽帝君鍾離權。鍾離權“鹹陽(今陝西)人,遇老人傳仙訣,又遇華陽真人、上仙王玄甫傳道,後入崆峒山,自號雲房先生,仙去”。而王玄甫就是鍾離權的師父。傳說鍾離權有一次在終南山凝陽洞偶遇一個身披白鹿裘、手扶青藜杖的老人,傳授他長生真訣、金丹火候及青龍劍法。這個老人正是上仙王玄甫所化。王玄甫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第一祖。“漢代東海(今江蘇連雲港西)人,師白雲上真,得道。一號華陽真人。”據說他生性聰慧,幼具玄風,頗有道根。為仙人白雲上真收在門下為徒,傳之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得道後隱於昆崳山,號東華帝君,後又在五台山紫府洞天隱居,故道家又稱其為“紫府少陽帝君”。世傳他有仙詩一首,載於《混成集》。詩曰:“華陽山裏多芝田,華陽山叟複延年。青鬆岩畔離柯下,白雲堆裏飲飛泉。不寒不熱神蕩蕩,東來西往氣綿綿。三千功行好歸去,休向人間說洞天。”三清神像前的法壇兩側,與衝虛觀三清大殿一樣,同樣有拱手作揖的四大天師神像。

2.三師大殿

從三清大殿沿石階而下,就是三師大殿。為一回環相扣的四合院式建築。綠瓦紅牆,厚重敦樸。

前殿為護法殿。王靈官怒目圓睜,虯須獠牙,披甲執鞭。道門護法神將威風凜凜、震壓群妖的氣勢赫然在目。其左右是《封神榜》中的哼哈二將。據說二將一名鄭倫,以哼鼻敗敵;一叫陳奇,以哈氣取勝,同為威武剛烈之將,道教中取之為護法神將。東西廂分別是培元齋和抱樸齋。名人字畫,奇石珍品,陳列其中。有對湖光山色之讚美,也有對道家玄機之闡述,令人目不暇接,意味深長。

正殿主祀道教三師:純陽祖師呂洞賓、重陽祖師王喆、長春祖師邱處機。